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佛学交流] 不知道躺着看经书是否适合

[复制链接] 21
回复
427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6-21 10:2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每天晚上有时候看看书,在临睡之前就看看经书,看完之后认为睡觉能好一些,不知道躺着看经书是否适合还是有背于佛家论理,我是初学这方面还不懂。请指教。
沙发
发表于 2007-6-21 12:56:31 | 只看该作者
不合适!不要躺着看经书,倒不是违背什么理论。经书,即为法宝,既然是宝,就应尊重。佛学,心底的敬仰必不可少。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09:59:40 | 只看该作者

看来佛学博大精深还是应该多多学习。

4
发表于 2007-6-24 11:16:3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傻瓜" 躺着看,或者倒立着看和坐着看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你觉得舒服!

如果你担心你躺着看佛陀会说你不敬而惩罚你!那你就误会了佛的慈悲心了!对于所有的人,不管是否遵从佛陀的教诲的人,佛和菩萨都是充满慈悲心的!甚至对那些诋毁佛的人,佛和菩萨对他的慈悲心也没有什么两样!只有人才会误会佛和菩萨的心!要真正的信任佛和菩萨!

[em02]
5
发表于 2007-6-25 11:09:53 | 只看该作者

  同意圣雪的见解.

  读书若无恭敬之心.不会得到书中法味.一恭敬得一份利益.十份恭敬得十份利益. 

  经书不同于闲书.用心体会便知.

6
发表于 2007-6-27 12:57:42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圣雪在2007-6-21 12:56:31的发言:
不合适!不要躺着看经书,倒不是违背什么理论。经书,即为法宝,既然是宝,就应尊重。佛学,心底的敬仰必不可少。

说的是不错的。敬法如敬佛。

7
发表于 2007-6-27 13:06:1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实习神明在2007-6-24 11:16:31的发言:

呵呵!"傻瓜" 躺着看,或者倒立着看和坐着看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你觉得舒服!

如果你担心你躺着看佛陀会说你不敬而惩罚你!那你就误会了佛的慈悲心了!对于所有的人,不管是否遵从佛陀的教诲的人,佛和菩萨都是充满慈悲心的!甚至对那些诋毁佛的人,佛和菩萨对他的慈悲心也没有什么两样!只有人才会误会佛和菩萨的心!要真正的信任佛和菩萨!

[em02]

某一角度来说,修习佛法是为了得大自在,这是目的,可以理解为舒服。但就当下大多数众生的根性而言,却不能在修习的过程中,以舒服为指针,若如此,偏离正道远矣。

修习佛法的人难道不学佛的慈悲心吗?慈悲心从何学起?就是从日常的点点滴滴。佛是慈悲的,但不不代表着人人可以为所欲为,所谓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8
发表于 2007-7-5 13:16:0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人是要学慈悲心,还要学习佛陀的智慧。智慧在这里的意思是要懂得区别 恐惧心 和 慈悲心 的差别。有时要注意恐惧心会穿着恭敬心或慈悲心的外套出现在你的内心。躺着看,坐着看只是一个表象,原本无意义。重点是你的心是否带着恭敬心和慈悲心。如若坐着却因心生恐惧,与躺着心生慈悲和恭敬相差十万八千里。没有一个因为你坐着看就认为你是不恭敬他的佛,没有一个总想着你不听话就要惩罚你的佛。只有一个大慈悲的佛!

<金刚经>里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经是相,本无意义。六祖大字不识。却能得法。由此看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果真如此: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唯有你的心识是核心,万法由心造,不必纠缠名相,重点是

修佛或修行原本是快乐的一件事,烦恼即菩提既是如此。因果报应原本不是为了让你心生恐惧,而是让你能了解法的实相。当你在这个当下起了恐惧心这个因时,你必然会创造一个恐惧的果。如此一来你离法就更远了,你离佛陀的教导就更远了。直起承担,放下恐惧,也会立地成佛。

 

[em01]
9
发表于 2007-7-5 13:27:38 | 只看该作者

[转]

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正所谓因花微笑,由笑花开。一朵花和一个微笑之间,禅就诞生了。

摩诃迦叶尊者是西天禅的第一祖,一直传到菩提达摩第二十八祖。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却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是与开悟的道无关。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惠能,根性甚利,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知道惠能已经见性。为恐其招忌,乃著人将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门。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著筛耳。』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五祖传授他《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然大悟。五祖遂将衣钵传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惠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em01]
10
发表于 2007-7-5 13:57:48 | 只看该作者

“有时要注意恐惧心会穿着恭敬心或慈悲心的外套出现在你的内心。”那还是慈悲了心么?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是一般人有资格说的,六祖的根性,也非我辈所能揣度,岂可以识字与否断之?

明因果,目的当然不是心生恐惧: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修佛或修行原本是快乐的一件事”,以己在修行中快乐为纲,本身就是著相。

古往今来,高僧大德勤劝人们在修行中恭敬慈悲,未尝闻以个人快乐与否来修习佛法。

修行最先就是要摄住这个心猿意马、随心所欲的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