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与风险是一对天然的共生体。如何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运营风险,成为每一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更像是一门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而不是“科学”,这是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不可复制性,这就决定了企业经营者在通过流程管理来平衡效率与风险的时候,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的模型,而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资源支持、人员素质、管理基础等因素来“艺术”地选择合适的流程控制方法。 签字审核,作为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段,在几乎所有企业的流程控制中被广泛应用,但与此同时,审核环节过于繁琐、审核流于形式、重复审核、低效审核也成为许多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脱离了企业实际而单纯谈论签字审核的简化或繁琐是毫无意义的,对签字审核简与繁的判断惟有结合了特定企业的实际才变得有价值。 笔者在咨询实践中曾经为一家大型民营企业进行过流程优化服务,在流程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一方面,业务部门抱怨签字审核环节过多,工作效率低下,大量工作时间都被应付各种签字审核“跑手续”所占用,但另一方面,又有业务部门的人员提出,现在的签字审核程序还不够完善,应该让比如审计监察这样的部门介入。这种看似“悖论”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流程控制方法的不完善,在该企业中,各签字审核环节的审核责任并未明确,也未具体到某一个责任人,这就导致了两种情形,一个是后道环节签字与否,依据就是前道环节的签字,而不是自己是否尽到了审核责任,这就使得签字审核流于形式,另一个是,既然没有明确每个人的审核责任,那么签字审核的人越多,每个签字审核人就越“安全”,毕竟法不责众,“一旦出现问题,这么多人一起承担责任总好过我一个人承担责任”就成为签字审核中各人的一个共趋心理,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会有业务部门提出要把更多的部门“拉”入签字审核流程中去。 我们很难指责这些员工,因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存在冲突是一个正常的现象,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方法设计来使得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的一致。正如一句西方民谚所说的:“一个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成好人,而一个坏的制度则只能使好人变成坏人”。 调研至此,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企业流程管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审核过于繁琐,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最大限度的简化审核流程。但事实并非如此,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笔者不得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企业家毫无疑问是对企业情况最为熟悉的人,他难道不知道这样的签字审核会造成企业运营效率的损失吗?他进行这样的设置究竟是基于何种考虑? 通过进一步的调研,笔者发现,该企业选择这种看似繁琐的签字审核流程实在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因为员工素质和制度缺陷的原因,该企业前曾出现过管理失控、员工侵犯公司利益的现象,因此,该企业为了防范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就通过设置繁琐的签字审核程序来控制风险,企业家是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接受效率的损失。从这个角度看,目前这种看似繁琐的签字审核流程又有其合理性。 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了解企业实际、确定流程侧重点的过程,通过上述调研,笔者发现,该企业目前的流程侧重点应该在于风险控制。 明白了存在的问题,明白了问题的原因,也确定了流程侧重点,接下来就是对新的签字审核流程进行优化设计了。笔者在优化设计中,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细化各流程步骤。将签字审核中各个环节都明确到人,使得每个工作环节都有责任人,避免以前“会签”的情况出现,从而使得一旦出现问题,便于责任追溯到个人。 二、明确各环节审核责任。通过规范的流程文件,明确各审核环节的审核重点,审核哪些内容,对哪些方面承担审核责任,这一规定使得签字审核流程中各环节都各司其职,再不能存有“大锅饭”的责任观念,使其真正负担起审核义务,不再使签字审核流于形式。 三、对签字审核流程进行合理、必要的简化。删简一些不需要或者重复的签字审核环节,从而将中高层管理人员从繁琐的签字审核程序中解放出来,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工作中去。 通过这些手段,主观上最大程度地避免责任大锅饭、签字形式化的问题,从而使得企业在运营效率提升的同时,各审核环节确实尽到审核责任,将运营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限度。 《孙子兵法》有云:“夫兵形象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流程管理来平衡效率与风险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如同“用兵”,惟有结合企业实际而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方法设计,才能做到百战百胜,“谓之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