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从历史看管理——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对话

[复制链接] 0
回复
62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6-5 21:2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今中外的领袖人物大多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企业成长的经验并不多,但是    五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依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企业家究竟能从历史中学到什么?本刊编辑柯恩为此特地采访了国际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出生于1930年的许倬云,幼年时由于身体严重残障,直到十五岁才上学。然而,身体上的不便并没有阻止他在学术的海洋里畅游,成为享誉国际的史学大师。在专访中,许倬云谈到,从历史中学习谋略并不足取,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人生的智慧。
许倬云向企业界推荐《韩非子》。韩非子虽然师从荀子,但却提出了许多超越儒家理论的新观点,他的理论实际上是中国两千年来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的文官制度并不仅仅源于儒家,而是“儒表法里”——外面是儒家,里头是法家。纯粹是儒表的话,文官组织不起来,正因为有了韩非子的务实治理,中国的文官制度才能从秦朝的专业文官开始,到汉朝的察举制度和纠察考核,一步步发展起来。
    在谈到三国争霸的历史时,许倬云认为,魏蜀吴三方基本上是势均力敌,大家手上都有资源,谁胜谁败,就看三方运用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本领。而三方的所作所为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企业家研究。
    如果把整个中国比做一个大公司,皇帝就好比是所有者(董事长),宰相好比是职业经理人。中国曾经一度实行双首长制,君权和相权分开,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制度安排非常稳定。中国古代的选拔、培训和考核人才机制体现在政府建立的文官制度上,从战国时期的法家开始,经过汉、唐、宋各个朝代的发展日趋成熟,其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在谈到领袖时,许倬云认为,并没有什么天生的领袖,领导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累积到一定的时候水到渠成。那些最后成功的领导人,他们都是从二号、三号人物慢慢走到领头的位置。他借用唐代陆贽的话指出,领袖常犯的六个错误是:第一,我要胜过别人;第二,不愿意听别人数落我的过失;第三,喜欢辩论;第四,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第五,逞自己的威严;第六,拒绝别人的建言,刚愎自用。而下级常犯的三个毛病是阿谀奉承、畏畏缩缩、看脸色说话。领导人必须随时注意培养接班人,不要认为舍我其谁。
    许倬云以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为例,说明变革失败的原因。他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用人不当,他只任用一些肯听话的人。此外,在具体的执行上,王安石把决策者和执行者混为一谈。王安石可能是个很好的决策者,却未必是个优秀的执行官。因为执行者需要说服大家,而王安石外号叫“拗相公”,是个非常别扭的人,他并没有很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要让一个组织蓬勃兴旺,健康地发展下去,许倬云认为人的因素最重要,而不是谋略。历史上的很多时候看上去都已经山穷水尽,但是如果领导者找对方向,调动别人没办法调动的资源,开启全新的视野,往往能够开拓出崭新的局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5 21:27:04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