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转帖]读书的境界

[复制链接] 1
回复
94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2-1 16:4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网络突然看到这篇文章,很有见解,转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很久没有写日志了,没有苏平老师的高产与质量,也没有甘磊老师与孙小小老师的专业与敬业,在这段时间的沉寂后,还是觉得自己需要去沉淀点什么,无论自己有没有东西沉淀,也不论这些东西值不值得沉淀,因为,我知道:这些东西至少能够让我们的心路历程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能够长久的心灵得以洗涤、情感得以宣泄。

很多人都知道了读书的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也有人把读书形容成另外三重境界:也就是王国维大师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建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他在灯火阑珊处。”

回想从小读书的经历:

小学见到连环画成为了最爱(农村的孩子能有连环画看,简直就是一种幸福),看水浒传、三侠五义、隋唐英雄传等成为了有学问的象征。一个穿着破档裤玩伴的爷爷在文革期间被划为地主成分的老头,他喜好收集并阅读那些具有侠气十足的书籍:水浒传、三侠五义、隋唐英雄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书籍,我总喜欢跑到他家偷上几本书,当他爷爷带着老花镜四处找的时候,调皮的、偷偷的将看完的书藏到“隐蔽而显眼”的地方,然后有故意去寻找,以找到了书而要挟老爷爷要糖吃!

初中的时候,看一些看不大懂的红楼梦、三言两拍为荣,甚至搬出论语、庄子、资治通鉴、史记书籍来在同龄的伙伴面前摇头晃脑。初中的班主任尽管是一个年轻刚从中师毕业的学生,可他是一个地道的杂志迷,也是一个看完书会把书剪成大小窟窿的“剪贴读书人”,也是一个喜欢与别人分享和“炫耀”自己读书成果的那种人。我是他的班长,深得他的器重,于是,从他那个低矮而阴暗的小屋子里搬出一大堆“窟窿杂志”和“奇书杂典”。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知道读者文摘、青年文摘、大众读书、十月等书籍,这些书可以供全班所有人借阅,我行使借书大权,所以,那些平时能够在吃饼干的时候多给我一块、从家里带来好吃的能够分到我一份的同学,在我这里借书就格外的方便。于是,我的桌子里,不仅书比较多,而且吃的东西也比较多,后来,老鼠也比较多!

进入高中之后,学习的压力也比较大,因为学习比较“八股”的“议论文”,开始喜欢读杂文选刊、小小说、微型小说。初中与小学的“文学”底子,我居然成为了校“踏浪文学社”的社长,所谓“官大一级压死”,那些在高中喜欢舞文弄墨、靠文化武装的恋爱高手,又成为一群追随我、恳求我让他们的“豆腐干”式的“诗歌”刊登到踏浪报上。我那里知道这些“青春无限”的“忧郁情怀”的诗歌到底有多少文化气息,反正被人捧着的感觉很好!

这种捧着的感觉没多久,也让我没能进一个好一点的学校,我只能自嘲道:三流的大学进来了我这样一个一流的学生!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一头埋进了图书馆,这也是我徜徉的书的海洋中最为斑驳陆离的景象:什么书都看,没有选择,没有重点。

后来毕业后,我开始为自己的读书开始思考,我方才发现:读书的确有境界:

第一境,“泛览无涯涘,亦无所归”。一个读书人,就是与浩瀚的世界相遇了,在这种赏心炫目的海洋里处处度以好奇之心,不免师心自用、妄论古人,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不能平情以探求古人之心术。这也就是我在大学哪一段时间为什么什么书都看、没有选择的原因。

如果按照“读书见山水”的理论来看,我只能在“没见过山、也没见过水”的时段,只是出于好奇而读书、为了炫耀而读书,是一直在探索未知的阶段,就像看隋唐英雄传,为了好奇而读书,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探究谁的武功最高,这些非书本带来意义的阶段。

第二境,“三月不知肉味”。此刻,一个读书人与浩瀚的书籍相遇了,在这种渲染夺目的故事中处处度以热闹之情,开始被故事的表象所吸引,同书中人物同一立场,她哭我也哭、她笑我也笑,表现出完全和故事一样的感情。我开始说,我读懂了,读懂了融入其中的感觉,于是,之乎者也,乃辨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古人。

如果也按照“读书见山水”理论看,此刻只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此刻了解了故事的表象,知道了来龙去脉,为凑故事中的热闹而开始读书,开始随着书中的情感走动,与被书牵着鼻子走的境界,这是作者希望看到的,也是读者容易被愚弄的地方。很多人读书也就处于这个境界,我也是。

第三境,“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此刻,读书开始理性了,应该说是与书相通了,开始了解故事背后的东西。我听到这样一段说法:法国有位女作家在看《聊斋志异》的时候,总结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六大劣根“胆小、怕事、吃软饭;花心、好色、不负责”。但她不明白的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这么多的毛病,为什么狐狸精还这么的痴情与书生呢,甚至将自己的狐狸姐姐、狐狸妹妹介绍给这些书生呢?如果明白了读书的第三层境界,她一定就会明白。问:为什么狐狸精痴情于书生?答:因为《聊斋志异》是书生写的!同理可推证,为什么红楼梦有如此多的学者在研究?答:因为研究红学之前,先要研究曹雪芹本人!

此刻,应该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了。在这层境界里,我们可以探究故事背后的东西,一方面研究作者的动机是什么,一方面研究故事带给人们什么,联想到其他,发现故事之外的东西。如果聊斋是杀猪的写的,那么狐狸精一定喜欢杀猪的;如果聊斋是卖包子的写的,那么狐狸精一定喜欢卖包子的。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水浒》里面的宋江要投降给大宋朝廷?因为水浒是书生写的,不是革命家写的。在施耐庵的骨子里带不出水浒108将的革命未来,这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局限。如果换成是毛泽东先生写这个,一定会是另外一个结果。

第四境,“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读书到这个境界,天地一体,古今一人,出入今古,融通无碍,发挥主张,出口即成绝响。我们经常这样困惑:为什么很多培训的大师能够出口成章?就是因为他们达到了这个境界---随心所欲而不逾规。读书达到这层境界,是开始回归到自我的阶段,他们本能而发,不需要修饰什么,更不需要藏着掖着啥,不可能在乎别人能够从他这里学到啥而“教会徒弟而饿死师傅”的境地。

这一层境界也可以这样表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个故事只能这个方式走下去,如果作者不这样写就不正常了;大师也必定会这样出口成章,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是大师了!你经过反复思考之后你发现,不管什么规律,事情就是那么一回事,学来学去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判断。这样读书,不但能够深明读书人立说之苦心孤诣,表章其孤怀遗恨,自己也能从而如此,而流传之回音得以发扬,著书立说也不过尔尔。

第五境,“菩提不是树,明镜亦非台”。于无字处读经典,超越自我,学以致用,你只能能够达到跳出来的地步,你才能看得透,才能看得进去,才能用得着。最近在看一个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其中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李小龙能够创造截拳道?也许大家回答:他功夫高!我要回答的是:因为他是学哲学的!学哲学与他创造截拳道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学了不去实践、不去与对手搏斗的话,他如何能成为精通如此多拳法的利弊呢?如果不是知道这些拳法利弊,利用哲学的思想武装他的武学精髓,他有如何能够创造截拳道并得以全世界的推广呢?所以,读书不是目的,是将读书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超脱读书本身,这才是真读书。读书是一种追求,读书是一种需要,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为有用而读书,为一定目的而读书。与生活工作融为一体,生活工作离不开阅读。没有人要求,纯粹是发自内心的阅读需要。案头榻下,书随手可得,随时可读。杜甫“散乱床上书”,“身外满床书”; 瘐信“书卷满床头”;毛泽东先生走遍四海皆读书等就是这种境界。活到老,读到老,生命与读书相连,生命与读书相伴。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此刻,可以称之为“山外之山,水外之水”的境界。跳出著作,超越自我,成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提炼点实实在在能用的东西,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这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以上为我的一点拙见,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赵玉平先生讲的《看水浒谈管理》,他为我提供了这五个层次的注解。

文章来自:阿甘正传博客

http://agan911.blog.sohu.com/103314409.html

沙发
发表于 2008-12-2 08:52:45 | 只看该作者

受教受教了,作者的境界非常的高。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