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字繁体为“黄”。黄的本义是指人们身上的佩玉,“璜”字的初文。后来黄被假借来表示黄颜色,也成为表示黄族、黄氏人的标志。今人常用的,大多是它的假借义,它的本义则已成为了历史。 黄姓:出自河南潢川 黄姓是当代中国的大姓之一。黄姓分布很广,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五省区黄姓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56%,其中以广东为最,该省黄姓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中华姓氏大辞典》将黄姓列为当今中国的第八大姓,称其约占汉族人口的2.23%。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百家姓顺序,黄姓列在第七位。黄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 一、姓氏渊源 帝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他还很有一套调教驯服鸟兽的本事,帮了帝舜不少忙,于是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黄氏便是其中一支。 黄氏的先人,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所以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一方,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与之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自楚国郢都到黄国有九百里之遥,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因此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氏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黄姓的起源地潢川,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河南岸,小黄河流贯其境。黄国故城遗址在县城西北6公里的隆古集附近,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300米,周长约2.8公里;城墙用黄土筑成,最高处5米,最低处约3米。虽然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四面城墙依然存在。 除潢川黄氏外,还有一支黄氏出自少昊之后。他们最远的先祖,发源于今天内蒙古西拉沐伦河流域,当地人因崇拜鸟中的黄莺而自称“黄族”、“黄人”。后来黄人向东南迁徙进入山东半岛,与当地东夷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少昊金天氏的部落联姻,逐渐成为东夷9支强大部落中的一支。颛顼时,他们从河南黄水西迁至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但是这个黄国在春秋早期即被晋国所灭,其亡国后的情况已不可考。 二、迁徙分布 潢川黄国亡国后,其遗民有的北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则迁至今湖北境内,后来有的还在楚国做了官。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氏迁居此地而得名。自战国后期以来,江夏郡(今湖北武汉一带)一直是黄氏的发展繁衍中心。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迁到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迁至河南固使、南阳等地。 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当时,中原地区动荡不安,许多人迁入福建避乱,黄氏在迁居人口中排名第二。黄氏另一次大规模入居福建,发生在唐高宗时期,当时黄守恭随陈政、陈元光进入福建,在泉州开辟荒地、修养生息,致富后他曾捐资兴建泉州开元寺,他的5个儿子分居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号称五安公,子孙繁衍昌盛,后来成为闽南大族。 到宋代时,黄氏在全国的分布已经相当广泛。尚书左仆射黄潜善,他的9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年,金兵攻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望族,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交,黄氏称盛于福建、广东一带,至明、清之际开始移居台湾,最早的一批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后。清廷领有台湾后,由福建、广东入台垦殖的黄氏子孙更是络绎不绝。清代以后,有更多的黄姓人移居台湾。现在,黄姓是台湾的第三大姓,枝叶繁盛,拥有人口占台湾省总人口的6%强,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誉。 为了求得进一步的发展,黄姓一些人不仅到香港、澳门地区进行开拓,还有很多人远涉重洋,移居海外,现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英、美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黄姓主要的郡望有江夏、栎阳、安定、房陵、汉东、上古、谯郡等。 黄姓的堂号则主要有江夏堂、宽和堂、扇枕堂、孝友堂等。 江夏堂是以郡望为堂号。宽和堂出自西汉大臣黄霸。黄霸在宣帝时任扬州刺史、颍川太守,为政以宽和为名,外宽内严,被后世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其后裔便以“宽和”二字为堂号。扇枕堂出自东汉黄香,孝友堂出自北宋黄庭坚,这二人均是恪守孝道的典型人物,名列“二十四孝”之中。黄香九岁丧母,侍父至孝,夏天为父扇枕席,冬天以身为父暖被,因此,其后裔便以“扇枕”为堂号。黄庭坚以对父母孝顺、与兄弟友爱而闻名,其族人便以“孝友”为堂号。 四、楹联典故 叔度高风。说的是东汉黄宪,字叔度。黄宪虽家境贫寒,却是一位具备非凡才气的大才子,他十四岁时,就被全国名流称为师表。黄宪谢世后,当朝宰相陈蕃说:“若叔度在,我绝不敢先佩印绶矣!” 徽流江夏;景焕阳春。全联典指黄氏郡望江夏郡。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黄歇,曾住江夏黄鹤乡仁义村。战国之后,江夏一直是黄氏发展繁衍的中心。 江夏源北国;万石肇南雄: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黄氏宗祠联。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朝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地。 绵绵世泽留孙子;赫赫家声继汉唐:此联为“黄氏源流”歌之联句。“黄氏源流歌“的全文是:“梅江江上旧华堂,阀阅相传江夏黄。百里华封留政绩,千年翰院擅文章。绵绵世泽留孙子,赫赫家声继汉唐。如见普谱应起敬,今人远仰昔高阳。”诗中梅江,指广东嘉应。 江夏垂德源流远;三七遗芳世泽长:上联典指黄氏的郡望江夏。下联典指黄峭山事迹。江夏黄氏经过灿烂辉煌的江夏阶段之后,分衍成两大支系,即着名的福建邵武黄氏和浙江金华黄氏。邵武黄氏的大始祖就是黄峭山。黄峭山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虽然名不见经传,事不载史志,但在海内外千千万万的黄氏宗族中,知名度极高。谱载黄峭山是唐末五代人,少时威猛仗义,曾组织乡民御寇,屡建奇功,封千户侯。卸任返乡之后创办书院,培养学子,代出英才。他有德才兼优的3位夫人和21个儿子、155个孙子、13个孙女,还有334个曾孙子、116个曾孙女,创造了一个古今罕见的巨大家族。在广东省潮州市黄氏大宗祠内就悬有此联,据说是始祖黄峭山公的遗墨。 五、历史名人 战国公子黄歇:战国时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一道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楚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任令尹,受封淮北,又改封于吴。门下有食客三千,礼贤下士。曾派兵攻秦救赵,后灭鲁国。考烈王死后,他在内乱中被杀。 农民领袖黄巢: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唐末农民战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他在攻克长安后不思进取,又缺乏经济政策,最后被唐军击败。黄巢令后人记忆最深的并不是他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而是那首着名的《不第后赋菊》(又名《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苏门学士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并称“苏门四学士”。 北宋着名诗人、词人,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家学渊博,自幼聪慧过人,5岁即能背《五经》,10岁便会诵《春秋》,被称为“神童”。长大后也才思敏捷、文名流传。他的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他还是当时着名的书法家,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纺织能手黄道婆:黄道婆,又称黄婆,松江府乌泥泾(今 上海市华泾镇)人,元朝棉纺织革新家。她将在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发明了一整套纺织工具,提高了纺纱效率 。黄道婆还推广和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絜花”之法。明朝时,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赢得“衣被天下”的美誉。 旷世大儒黄宗羲:黄宗羲,字太冲,号梨州,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大学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青年时代他就师从明末大学者刘宗周,又承袭东林遗风,主张博古通今、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提出“工商皆本”,倡导通过加强法治和学校舆论来限制君权。 民主斗士黄兴:黄兴,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后改名兴。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1903年创建华兴会,大力支持孙中山筹组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先后指挥或参与了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二次革命等重要革命活动,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