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中国大企业有点“虚胖”

[复制链接] 8
回复
157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5-27 15:2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目前的大企业扶持政策集中在规模的扩张上,通过扶持政策做大企业容易,不过做强大企业则很难
  
  □ 邱罡
  
  近年来,入选“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排名不断提升。这给中国人带来很多骄傲。但是,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大企业与国际大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ROA)与资本收益率(ROE)相比,大都低于国际大企业的平均水平,品牌竞争力较弱,全球化水平较低。
  
  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大企业的形成机制、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其他国家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正是中国大企业大而不强的原因。
  
  中国大企业形成历史回顾
  
  中国人口众多,市场规模巨大,这是中国产生大企业的基本背景。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1/5以上。中国虽然人均GDP较低,但总体经济规模较大,有利于大企业的发展。仅在国内发展,就足以让许多中国大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例如,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超过45%。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为加快发展某些战略产业,集中建立了一批大企业。在钢铁、汽车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大企业能集中利用资源,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同时还能集中投入研发和创新。1953年,一汽集团的前身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立,该厂1956年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选择建立大企业替代行政主管部门。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各行业中主要依赖主管部门进行管理。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一些国有部委及相应资产剥离并重组为大企业,同时也为股份制改革和现代化方式经营奠定了基础。1984年5月,国务院明确了国有企业可以享有生产经营策划权等十方面的自主权,《企业法》等法规的出台为大企业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通过剥离部委和重组国有中小企业,建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等一系列大型国企。
  
  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许多行业集中度仍比较低,国企股份制、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经营状况不理想。汽车属于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但20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产量前三位的企业生产集中度仅约38%,同期,日本为80%,美国为90%。WTO规则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为应对跨国企业的挑战,“大公司、大企业战略”的思想应运而生。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出台,区域性保险业刚起步,跨国保险公司就进入了中国,政府及时指导重组成了大型国企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也是在2000年根据国家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为应对电信市场开放下的竞争建立的国有大型企业。为做大汽车企业,2002年,一汽集团重组天汽集团;2007年,上汽集团重组南汽。
  
  为了抓住全球化趋势下的发展机遇,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做大并走向全球市场。1998年,国家重组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一批有着跨国经营潜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2000年,上海宝钢集团最大的子公司宝钢股份公司出口钢铁产品182.03万吨,创汇5.25亿美元。2001年,中国石化集团成立了一家专门负责开发海外油气资源的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全力进军海外油气市场。
  
  政府为了控制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建立、整合了大企业。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中的国有大企业控制了国家主要的军事、经济战略资源。全国陆海总的沉积盆地面积目前已被三大石油公司登记70%以上,我国目前9.2万座加油站中,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全资和控股的约占44%。
  
  近几年,在资源、能源行业,政府不断牵头整合大企业。2004年,赣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对全市钨业整合的决定》和《赣州市稀土矿山整合工作方案》,将88个合法稀土矿山企业整合为一个企业。2007年初,国务院批准了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签发的《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意见》,开始整合煤、铁、铜、铅、钨等15个重要矿种行业。中国已开始整合分散的煤炭企业,计划到2010年,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使大型煤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煤产量的50%以上。
  
  在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中,国有重点企业长期承担着政府赋予的重要职责,逐渐成长为大企业。中粮集团50年来通过不断收购和整合,已经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和多元化经营集团,1994年以来一直位列“财富”500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承担了全国新线铁路的1/2以上的承建和建设,累计设计了全国3/5的铁路网铁路干线。
  
  中国大企业的培植机制
  
  目前中国的大企业主要通过拆分、重组、政府职能剥离以及自身扩张等方法形成。具体方式是:
  
  第一,将原属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剥离、改制和企业化,实行政企分开,培育出大企业。1988年,中央政府撤销了主管石油工业的石油部,将其改组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8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中国电信、中国国家电力公司等超大国企都是原行业主管部门改制而来。
  
  第二,按照产品领域、地域或者职能,将原有的超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拆分。2000年,中国政府以“厂网分离”的办法对原统管中国电力的国家电力公司进行重组,分成负责电厂的发电集团和负责电力传输、配电等业务的国家电网公司。1995年4月,中国邮电部成立中国邮电电信总局,即为中国电信,后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中国电信被两次拆分,最终形成现在的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
  
  第三,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将相关领域的大批小型国有企业进行合并重组。1983年,中央政府将原来分属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管理的39个石油化工企业合并,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即现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五矿集团等企业则通过大量地兼并国内外其相关类型企业,以及建立资产优质的合资公司等形式,成长为大企业集团。
  
  第四,一些企业借助庞大的中国市场与政府支持,加快扩张进入全球市场,最终形成大企业。中化集团、中国人寿等集团公司依赖多年来在国内巨大市场所占据的垄断地位,逐渐成长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中粮集团、中远集团、中国建筑总公司等通过多元化、国际化发展成为大企业。
  
  为了促进中国大型企业的成长,中央政府采取注资、补贴、低息贷款等直接的经济扶持手段,直接注资或财政补贴是其中的一种,比如中央政府在1998年发行2700亿元人民币特种债券,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随后在1999年又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1.4亿元不良资产。2003年,中央政府动用外汇储备,分别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225亿美元,将两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到5.12%和3.08%,接近国际标准。2005年和2006年,中石化分别得到中央财政一次性补贴100亿和50亿,以弥补中石化的政策性亏损。
  
  政府有时也帮助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大企业的发展。2005年6月,中海油公司为了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得了185亿美元的低息和无息贷款,但最终收购未果。
  
  除了直接提供资金,政府主要通过提供政策扶持大企业发展。提高产业准入门槛,给予大企业一定的垄断势力,使一些企业得以借助垄断地位飞速壮大。中国铁路建设基本由中铁建、中铁工垄断,近几年中国大兴铁路建设,为中铁建、中铁工的规模扩张提供机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垄断了中国的移动通讯市场,并借以飞速增长。
  
  通过产业政策、政府引导等方式鼓励大企业联合重组其他企业。2002年11月,原国家经贸委要求钢铁行业要大力推进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这一政策促进了中国大型钢铁企业兼并中小型企业。2002年,一汽集团兼并天津汽车集团;2007年,南京汽车集团又并入上汽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2005年,鞍山钢铁和本溪钢铁重组;2006年,马鞍山钢铁重组合肥钢铁;2006年,宝钢集团注资新疆八一钢铁。通过政府外交关系支持大企业海外扩张,通过中国政府与哈萨克斯坦政府斡旋,中石油在2005年10月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
  
  在大企业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提供了相应的服务、指导与要求。国资委表示三年内将根据利润水平、成本控制能力等指标为中央企业排名,做不到行业前三名的将被国资委强制重组。在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一些大企业收缩业务范围,将主要资源集中在企业自身的优势领域,明确主营业务,发挥最大竞争力优势。1998年中远收缩投资规模,终止与航运不相关的项目,停止投资江苏太仓中远国际城等房地产开发项目,严格控制新的造船计划。一汽集团将运输类汽车生产线归到地方汽车企业制造,而自己着力发展小轿车产品,上汽集团也是将汽车产业链相关资产剥离,成立了上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近几年,中国政府培育大企业的力度逐渐加强。中国政府正在军工、造船、电子科技、零售连锁等行业打造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中国政府力推的载人航天计划、登月计划以及重新启动大飞机制造项目,这些都对中国电子科技、机床、锻件、冶金等行业有着深远影响。1999年,政府就选定海尔、宝钢、方正、华北制药、长虹和江南造船6家为重点扶植对象,每年投入不少于两千万元人民币,争取在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2006年,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安排500亿元人民币的政策性贷款,专项用于支持百联集团等大型流通企业。中国政府开始对少数民营企业也提供扶持政策,推动其更具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曾对华为的海外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
  
  挑战与出路
  
  相对于国际大企业,中国大企业大都集中在垄断行业,经济效益普遍不高,这对大企业扶持政策提出巨大挑战。通过扶持政策做大企业容易,不过做强大企业很难,目前的大企业扶持政策集中在规模的扩张上。中国政府维持某些领域大企业的垄断地位,不仅不利于引入竞争,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会损害其他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
  
  面对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在做大企业的同时,更应着力做强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而强的企业才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大而不强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隐患。由于形成机制不同, 中国企业更应该注意整合内部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欧美500强企业大多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发展起来。中国大企业大多是政府主导通过职能剥离、重组整合而成,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竞争力还比较弱。
  
  政府在支持大企业发展的同时应引导与鼓励竞争。只有引入真正的市场竞争才能迫使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国远洋、中国建筑总公司、中粮的发展,说明了竞争环境最有利于竞争力的提升。中国联通壮大以来,中国移动有了一定的竞争压力,竞争力提升明显加快。
  
  中国国有企业之间的重组整合也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政府在推动重组时应顺应行业内部的竞争态势。在钢铁、汽车等行业,许多企业都是国有的,当竞争迫使其有整合压力时,仍需要政府的推动才能顺利实现重组。国际铁矿石、钢铁行业正在快速整合,集中度较高,对中国的钢铁行业也提出整合的要求。
  
  预计世界500强中即将出现中国民营企业,政府应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民营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较快,有望更快形成国际竞争力。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联想集团已经收购了IBM电脑业务,2006年的营业收入总额已经达到175亿美元,跨越了世界500强企业的门槛。华为、国美、海尔、复星集团、雅戈尔等民营企业的发展态势良好,并具有较强的品牌竞争力。
  
  中国大企业近年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应注重资金的有效利用。韩国大企业负债率过高直接导致了1997、1998年期间的大量破产,中国大企业应吸取经验,控制负债风险。
  
  中国远洋、中国建筑等企业集团在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大竞争的过程中,企业的理念、体制、管理等都产生了巨大变革,这些深刻变革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经济陷于困境,丰田、索尼等国际业务占比较高,因而得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这一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特供,郜笙、易滢婷、张晓亮、许李彦、孙晓菲对本文亦有贡献)   
  
沙发
发表于 2008-5-27 20:26:48 | 只看该作者
研究性论文,有意义.
板凳
发表于 2008-5-28 00:43:47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5-28 09:38:16 | 只看该作者
政府在支持大企业发展的同时应引导与鼓励竞争。
5
发表于 2008-5-28 18:03:5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6
发表于 2008-5-29 16:21:09 | 只看该作者
只有在整体国家的企业都发展了,员工素质都提高了,市场环境规范了,才有可能做强大企业.
7
发表于 2008-5-30 09:42:58 | 只看该作者

深刻學習了下

國家對大企業以及大企業本身目前還一直

都處在探索之中

這個有點讓人擔憂

孩子,你啥時候能成熟啊???

8
发表于 2008-6-12 14:55:0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9
发表于 2008-7-15 23:31:18 | 只看该作者

体制,管理,竞争力都是困扰国企的大问题,只有国家减少对国企的宏观管理,让国企在市场中独立生存,企业才有可能做大做强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