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报告”是指一种不正当的举报行为,或是内容不正当,或是动机不正当, 或是手段不正当,或是几者兼而有之。 “小报告”古已有之,不过那时还没有这个名称,人们一般习惯称之为“进 谗”。所谓“谗”就是说别人的坏话。之所以称“进”,大抵因为要说别人坏话, 当然有一定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谗言就要讲给足以影响被谗 者命运的人听,这种人一般不是官高便是位重。把谗言讲给这些地位高的人听, 所以称之为“进”。 在单位中,“小报告”都是打给领导听的,如果领导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这种“小报告”也起不到多大作用。但如果领导是一个黑白不辨、易听信他人的 人,“小报告”就会对被诬谄者构成威胁。 在一个单位中工作,难免会有得罪他人之处,如果被你得罪的人是“小人” 之辈,你不得不防他在领导面前进你的“谗言”。 (1 )先发制人 一般而言,那些散布流言蜚语告“黑状”的人,为了使自己编造的“小报告” 发挥陷害人的功效,总是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他们这些人在陷害人的实践中,也 逐渐“摸索”到这样一个规律,即:从总体来说,人们往往对第一印象来得深刻, 一经形成,常常会积淀为一种思维上的定式。比如说,某人对张三并没有什么特 别的印象,既没有好感,也没有恶感。如果在这时,有人对他说张三其人是如何 品行不轨、道德败坏等等,那么,他即使是对于该人的话并不言听计从,可是, 在内心深处却着实地对张三的人品如何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心理上也对其呈现出 恶感的苗头。及至张三自己或者另外的人再为之辩白,说那些攻击张三品行的话 语纯系无中生有,颠倒黑白,这时,已经大大落后了。因为,这些观点同前面形 成的第一印象发生了冲突,所以,很难入脑。除非这个后来的印象特别强烈,或 是不断地进行多次重复,才有可能改变或是冲淡先前的第一印象。这就好比是一 张白纸,第一笔画上去总是清清楚楚,若要在画过的纸上另画一幅,那么,所耗 的力气则不知要大多少倍,而且原先纸上已形成的影像也很难完全彻底地消除。 那些善于制造“小报告”的人正是抓住人们的思维和心理上的这一特点,想 方设法地做到捷足先登,先发制人。而被暗箭伤害的人往往由于疏于防范,棋输 后手,所以,大多处于辩诬的不利地位,有些人甚至连辩诬的机会都不可得,白 白地被人坑了一下。 我们知道,先发制人的厉害,在于告黑状的人抢了先手。但是,如果是有可 能被诬陷的人事先采取措施,积极进行自我保护,或者是一闻风吹草动,就积极 行动起来,自己抢夺了先手,局势岂不完全改观了吗?所以,对于防范和反击 “小报告”的每个人来说,要做到克敌至胜,就不能总是“棋行后手”,也应该 积极地行动起来,在那些打“小报告”的恶人告“黑状”之前,抢夺先机,从而 击败流言蜚语对自己的造谣和诬蔑。 (2 )针锋相对 采取“针锋相对”的对策防范和反击“小报告”最为关键之处是选准目标, 并且针对滋事生非的奸人的逆行,采取公开论战的方法,对其所散播的流言蜚语 进行大胆揭露和坚决批驳,贬斥其所做的这种卑劣行为。这就要求: 首先主动出击,把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委详细客观地公布给大家,使人们对此 都有一定知晓、 其次,与打“小报告”的奸人进行公然论战,把客观事实与那些偷偷摸摸上 报的“黑材料”以及背后的各种不实之辞等都摆到桌面上来; 再次,帮助和引导人们把正确的客观事实与“黑材料”相互对比、推敲,进 行参照。 这样一来,那些所谓某些人所提供的“材料”、“报告”、“证明”和“肺 腑之言”等等的真假虚实也就昭然若揭了。 (3 )利用第三者 利用第三者来对付小报告,可以给人们一种真实可靠的印象。 如果没有比较超脱的旁观者勇敢地介人,江充的谗言是很难被拆穿的。 (4 )不给小人以把柄 奸佞之人打“小报告”、“告黑状”诬陷他人,总是想方设法抓住被侵害者 身上的一点把柄,然后无限夸大,使劲攻击,这不仅是那些喜好挑拔离间、搬弄 是非之辈的做法,一切坑人害命的奸邪小人都如此。 然而,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如果为人办事都做到实事求是,口说老实 话,身行老实事,襟怀坦荡,正直无私,做一个值得信赖、值得重用的人,那么, 奸邪之人就不敢有非分之心,谗佞之徒也难以抓住打“小报告”诬陷害人的把柄, 因而,也就远离了一切罪恶之源,避免了祸患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