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有弹性"的OEM
重成本,轻投入;重资产,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强调控制,忽略激励,这几乎是珠三角所有OEM企业乃至制造企业的共同特征。
在国际环境急转直下的形势下,OEM企业如果仍然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如果仍然掘地三尺地将目光聚焦到几乎难以为继的“狭义”成本控制上去,注定要从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
企业主应当认识到,企业要增加利润,并非只有控制成本这条“独木桥”,还有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条“阳关道”。
统计显示,美国劳动力年平均创造价值6.3855万美元,中国为1.2642万美元,为中国的5倍。而如果将工厂工人与农业工人(中国没有农业工人只有农业劳力)分别来比较的话,这个数字则更分别是8倍和58倍!
这里除了有机器设备的先进性之外,也更有生产流程控制、工艺水平高超、质量管理高效以及产品合格率高等因素。
从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设立第一家OEM企业以来,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但是,本地企业在管理水平方面的提升与其经济总量的增长却极不对称。笔者 了解到:某港资加工企业,从90年代开始,最早设立在深圳,而后又搬到各种成本更低的中山,几度为成本驱动像候鸟一样迁徙。这些年来,在管理水平上一直不 见有任何进步,大到股东关系,小到厂容厂貌。直到去年,笔者的一位朋友被引进去做职业经理人,该企业才开始从组织架构、员工教育、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提高 管理水平。一段时间以来,老板发现原来高达30%的次品率,竟然可以降低到5%以内。
对珠三角的制造企业来说,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是其 在国际竞争中的基本生存法则。但是,企业主如果仅仅把目光聚焦于此的话,这个企业的弹性就会越来越小——厂房尽可能地搬到地价更低更偏僻的地方去,原料尽 可能地采购更廉价的材料,工资与福利尽可能地压低,员工尽可能的让加班,汽车尽可能地超载……最终,报价尽可能地比同行低。这基本是一条弹性越来越低的生 存路径,企业最终变成钢板一块,被竞争环境所折断。
在这种毫无智慧的竞争中,企业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都会变得非常恶劣,员工越来越不听话,消极怠工,甚至故意损坏机器,产品质量越来越糟糕,合格率越来越低;而在外部环境上,对手越来越狠,客户越来越挑剔,最后的结果就是日子越来越难熬。
对OEM企业来说,并不一定要做自有品牌才能获得生存空间。但是,很有必要向品牌企业学习务虚,像他们那样思考管理,像他们那样对自己的产品倾注一些情 感。这样,企业主就会开始关注员工如何更有创造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员工的“工作纪律”。企业主应该重新认识到,在自己的工厂里,并非生产设备才是个宝贝, 人更是最为宝贵的财产。
过度关注成本,关注对人的控制,只会让一个企业变得越来越“硬”;只有更多地关注管理、文化与人,企业才会变得越来越有弹性与活力。后一种企业,无疑要比前一种企业更能经得起风浪的考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