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同学给我推荐了一篇文章,说是写的挺好玩的,题目叫“在央视,我的一条新闻是这样诞生的”。根本没看,我就跟同学说,“我看这文章一定是最好玩的,因为那是我写的”。
一段词语的时空邂逅
着手写“在央视,我的一条新闻是这样诞生的”是一个月以前的事,那时我在“驿钊传媒学习小组”讨论版上看到了“大虾皮”写的“新闻采访部实习日记”,作为应和,就弄了那么一个东西。不过,由于那个讨论版并没有太大的名气,而我又是一个比那个讨论版还没名气的写手,所以文章出来之后,没怎么折腾,就沉得无影无踪了。
变化发生在我的文章被转载到“记者的家”讨论版之后。
就像某个山沟里的傻娃子,突然一天家里的坟头冒青烟,被国家领导人收为了儿子,傻娃子便癞蛤蟆跳龙门,变成了全国有名的癞蛤蟆。于是,我那篇放在“驿钊传媒学习小组”并没有太多人看的文章一下子便被几百个人给破红了。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
似乎是由于“记者的家”属于著名讨论区,有网络程序自动转载那里的文章,所以,我的豆腐块不知怎么七拐八拐地又出现在了国内blog网摘索引上面。不是有句话说嘛,只要是让“红色经典”改编导演看上的,吴妈那样的村姑也能变成脱衣舞娘。在“驿钊传媒学习小组”里看者寥寥的豆腐块,换件blog网摘的马甲,居然点击率过千,活脱脱又是一个傻娃子变龙种的乾隆故事。
三种时代的写作命运
或许是应了乾隆找不到亲爹的报应。我的豆腐块有出息了,出息到有人推荐给我看。可当我说那是我写的,却没人信,这真让人哭笑不得。
回想当年,写中学作文的时代,一堆字码出来,只要被老师往范文小黑板里那么一贴,虽只有一个年级的几十个人看到,我照样觉得自己拽得跟文豪似的。后来到了BBS时代,论坛的出现为所有人提供了就某一话题任意发表意见的机会。于是乎,我和无数个物以类聚的粪青们一起玩命地泡在网上,憋着一口“了却君王天下事”的丹田气,捉摸着自己什么时候能“赢得身前身后名”。可贴到最后,我发现,论坛里的所有人都只是吃别人吃过的粮食,拉别人拉过的思想,没谁真把周围当回事,在论坛里写字都不如抽自己大嘴巴,那还能听个响。再后来,是了blog时代,以为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自己当老大,放屁都能让所有人知道那是我放的。可惜,我错了。blog的到来就像一场法国大革命。革命开始,每个人都高唱皇帝死了,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就是主人;革命结果,主人太多,彼此倾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死人,只得重新臣服在皇帝脚下,乞求保护。这与一个草根blog只有先被网摘索引临幸才能后被网友看到不是一样吗?
待续的反驳
或许有人会这样反驳我。网摘索引是根据blog在网络里的影响度来确定索引对象的,你的blog没被引用,那只能说明你写的还不够好。那我问,为什么同一篇“在央视,我的一条新闻是这样诞生的”,放在不同的讨论版上,就会有不同的受关注度?这里似乎有一种奇怪的逻辑,你开始不够好就上不了索引,而上不了索引就意味着你永远不够好,想得到认同,就只能寄希望于不知何时来自何处的什么大人物一时漫不经心地转载一篇你写的东西,于是,本来没人看的东西就变成了名言至理。这不好笑嘛!blog以弘扬草根理想之名诞生,却按照“多的给让他更多,少的让他更少”的两极分化逻辑而运行。blog让老师的范文小黑板变大了,人却在黑板前变小了。
也或许有人会那样反驳我。据外电,在此次美国选战的媒体报道过程中,《纽约时报》都跟在某著名blog后亦步亦趋。可我想问,这是美国选战成就了blog,还是blog自身成就了blog?法国诗人保尔·瓦莱里说过,“年轻人总能为自己发现自己想要的诗人,因为他们要从中发现自己”。在我的理解里,blog既然被称为一种个人出版技术,那它应该意味着一种写作,而写作是一种内省的关照,是一场自我的解剖。可在美国选战的blog报道中我们能看到什么?个人在哪里?blog与传统媒介的区别在哪里?如果blog只能借助传统意义上的“大事件”来表现自己,那我们是应该把这种方式看作blog的成熟还是异化?这真的是个问题,答案是判定的依据,关乎blog这东西到底是草根的狂欢还是草根的坟墓。
……
还有什么反驳?
该贴来自群组:《家书》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