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白鹿洞书院

[复制链接] 0
回复
75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4-2 13:1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儒学大师朱熹、陆九渊、王阳明,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都和它有不解之缘。  

白鹿洞书院和大师们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在山南景区东北端,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通往书院的小路在山谷的掩映下显得幽深绵长,步行大约40多分钟,就能到达书院。书院傍山而建,四周草木繁盛,古柏参天,鸟儿在林子里穿行鸣声不绝于耳,这样的环境真是应了朱熹那句“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

书院里的“鹿”和“洞”
  唐代贞元那年(785年),18岁的李渤来到这里隐居读书,估计他也是瞧中这方土地的幽静,在这里一读就是20年。这期间,他还养了只白鹿作伴解闷,日子久了,周围的山民便称他为“白鹿先生”,他住的地方也被叫成 “白鹿洞”。长庆年间(821年),李渤已是江州刺史,他还忘不了那一段美好岁月,还忘不了着庐山,专门进山修葺了隐居读书的旧居。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庐山一处别致的景观,常被文人墨客当作聚会的场所。大书法家颜真卿的裔孙颜翊,曾率弟子30余人在此讲学寓居30多年,算是白鹿洞最早的老师。唐末五代战乱频繁,官学微弱,各处学堂纷纷关门,一些学子也逃到庐山避难。乱世中取一片净土隐居读书,蔚然成为风气。南唐国主便在原李渤读书的地方建立书院,取名“白鹿国学”。北宋平定天下后,民间讲学风气十分兴盛,地方贤明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白鹿洞书院。不久后,宋太宗赵光义赐国子监印本《九经》给书院(现藏于书院里的御书阁内)。至此,白鹿洞书院便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一起,得到了“北宋四大书院”的美誉。
  书院明伦堂的后面,有一个依山而凿的“白鹿洞”。书院最初是没有洞,只因四面环山,形成了一天然洞府而得名。后来游访到这里的人们,都为书院无“洞”而觉得稀奇,于是在书院的历史上就出现了两个“大笨伯”: 一个是南康知府王溱,他于嘉靖九年(1530年)祭山开洞,凿出了那个“白鹿洞”;一个是南唐知府何岩,他见有洞而无鹿不够完美,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命令工人雕琢石鹿放在洞中,要为“白鹿洞”画龙点睛。石鹿一事,引起很多非议,万历年间,石鹿被埋。此后,好事者屡屡重新雕琢石鹿、木鹿,但屡屡被撤掉。1928年胡适游览白鹿洞书院,就曾讥笑那两个“笨人”的举止不明智,说他们把大自然的杰作变成了平庸的实指。如今洞中的这尊石鹿,是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从地下两米深处挖出的,为书院仅存的明代实物。石鹿跪式立耳,神态安详,温驯且不失机敏。此时看来,笨也好,误也罢,明人所作,毕竟也算是留了个古迹,虽然被后人常常引为笑谈。


朱熹首开“讲会”制度

  白鹿洞书院并不大,深深地隐藏在古柏藤蔓之中,显得格外幽静。据介绍,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后屡经兴废,现存的五组院落是建国后依明清建筑风格修复的。
  书院正门的“白鹿洞书院”五个字,由明代哲学家李梦阳所题。进入白鹿洞书院院门之后,第一个院落是先贤书院,门上有明朝官员李时达所书“先贤书院”四字题额,门左的“朱熹纪念馆”金字黑漆竖匾系李铁映手书。先贤书院内的朱子祠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朱熹纪念馆就设在那里。朱子祠里立着朱熹自画像石刻,旁边还立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星子县古有“名贤四爱”的传说,其中“朱熹爱桂”就缘于白鹿洞书院。朱子祠前有两棵距今900年历史的桂树,是朱熹亲手种的,如今依然郁郁葱葱。封建社会的考试一般都在八月,正是桂花盛开的时候,因此登科的人也叫折桂。朱熹种植丹桂,也是希望在书院中读书的人,都能登科折桂。
  朱熹是南宋淳熙六年(1179)来到白鹿洞书院的,算是书院迎来的第一位重量级大师。这一年朱熹49岁,已经是宋朝思想界的著名人物。但在政治上,他屡屡受挫,只被派任南康(今星子县)知军,当一个兼可带兵的地方官。他的政治主张都得不到实践,更别说哲学思想的发扬了。而此时白鹿洞书院,若从公元1054年毁于兵火算起,已荒废一百多年。破败不堪的书院引起了朱熹的重视,他想把书院变成宣扬思想主张的一个舞台。上任后,朱熹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修书院。但此事进行的并不顺利,给朝廷呈报的计划、设想均如石沉大海,未得到当权者的支持,却遭到大臣们的讥笑。但朱熹并没放弃,几经请愿,终于让宋高宗御赐太上皇帝御书石经版本《九经注疏》给书院。淳熙七年(1180)三月,白鹿洞书院初步修复,朱熹率领军县官吏、书院师生赴书院,祭祀先师先圣,举行开学典礼。
  朱熹除亲自授课,指导生徒外,还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白鹿洞书院的办学模式,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榜样。朱熹不仅兴复了白鹿洞书院,在他主掌的那段时间,是白鹿洞书院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对此朱熹十分高兴,他忍不住兴奋地写道:“要共群贤听鹿鸣!”
  朱熹还曾邀请另一位理学大师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是与朱熹论战多年的对手,也是私交甚密的朋友。他的到来,该算是白鹿洞书院迎来的又一位大师。陆九渊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题,联系科举之弊,对义、利、君子、小人做了深刻的辨析。他说的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一些人揣摩上级的喜好厌恶,削尖脑壳往官位上爬。当官之后,并不关心人民疾苦,也不尽力办公事,而是只计较官职大小,专讲求工资福利多少。这样的人,即使天天读的都是孔孟儒学圣贤的书,也仍然与圣贤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真正修习孔门儒学的“君子”之道,“学而优则仕”,立志从政者,必须自己深刻的反思,端正做官动机,做到“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陆九渊的这次讲学影响力十足,连当地的农夫都来旁听,听到动人之处,不少听众中竟当场落泪!为此,朱熹特意把陆九渊所讲内容刻石立于院门。可惜元末战乱,令书院中所有殿堂斋舍荡然无存,这块石头也毁了。但此事不仅记录了朱熹首开书院“讲会”制度的先河,也为不同学派同在一个书院讲学树立了范例,在中国儒学史上也一直被传为佳话。
  大师的到来,不仅让书院恢复活力,还让书院从此繁荣。这让人联想到当今一些学者的感慨——看到大学只注重兴修雄伟建筑,而不注重学术人才,他们惊呼: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看来,时间的长河并不能把一切都洗刷掉,有些道理规律,亘古不变。


王阳明与末世白鹿的缘分
  
除了建筑、楹联以外,书院里最引人驻足观赏的,就是随处可见的石碑石刻了。在这个并不是很大的书院里,拥有225通碑刻,其数量和质量都极为罕见。书院慎思园内的碑廊,镶嵌有石碑130多块,在一首诗碑前,人们不由地停下了脚步,仔细看来,竟是王阳明的《独对亭望五老峰》,难道这位理学大师也曾与白鹿结缘?
  原来明朝时,朝廷重视科举,罢了荐士的旧制,这让书院讲学之风几乎消失,因此白鹿洞书院一度衰落。书院当时的“院主”进士蔡宗衮,与王阳明是同乡。正德16年(1521年)王阳明游庐山时,被他盛情邀到白鹿洞书院讲学,可能也是想借助名人声望,提高书院的知名度。于是,白鹿洞书院又迎来自朱熹、陆九渊之后的又一位大师。
  王阳明年轻时,曾一度崇拜朱熹。他21岁中举人,开始对朱熹的“格物穷理”的哲学思想下功夫研究。朱熹说,一草一木都涵有“至理”,必须一件件地“格”尽天下之物,才能豁然贯通,体会到完美的“天理”,成为圣贤。于是,王阳明曾立在独对亭前,从秋风中抖动的一丛翠竹开始“格”起,结果七天七夜,一无所得,他病倒了。病床上的王阳明忽然明白,竹子的自然生长与朱熹的“天理”有相适之处,但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生硬比较,却有些牵强。百感之余,他在白鹿洞书院中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独对亭望五老峰》,由诗中那句“悠然万古心,默契可无辨”中,他的思考可见一斑。王阳明找出偶像的破绽,进而提出了 “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为他的心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明朝时,书院一度被视为旁门左道而遭禁止。宦官魏忠贤曾禁毁东林书院,贤相张居正甚至决定废毁全国书院。在逃脱了几次废毁的厄运后,这一次,白鹿洞书院真正受到了影响。   
  此后,书院的命运更加扑朔迷离。清代对书院先是限制,后又奖诱、提倡,最终使绝大部分书院完全沦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关。到清末,书院和科举一样不适应社会变化,戊戌变法期间,人们在改革科举的同时,也把批判矛头指向书院。1902年,清帝光绪下令废书院、兴学堂,千年书院淡出历史舞台。
  自此,白鹿洞书院的存在意义也就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永久的扎根在那幽静清远的深山里。 “莫问无空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同。”如今的白鹿洞书院,便以这样独立超然的情怀塑造着自己的不朽。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