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已经是中午时分,我们虽然仍兴趣盎然听蔡总讲,蔡总还是意识已到吃饭时间。我们于是在附近的餐馆吃饭,蔡总由于陪同客户没有跟我们一起吃饭。吃饭过程中,我们很想了解我们的EMBA的师兄蔡主任在企业文化做哪些工作?蔡主任说道,他在半年前加入NB公司,主要职责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比如丰富员工的生活、组织拓展运动等,他希望是能够造钟,而不只是报时(来自《基业常青》),即创建一种机制,能够为企业的基业常青营造良好的氛围,并持续不断产生优秀的经理,而不是靠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结果,但并不是信口粘来所能做到的,而是要靠行动来实践,靠员工所挥出去的一拳的力量来证明。饭桌上我们过多地纠缠于深加工厂,王经理干脆就让我们把他们公司当作营销公司对待,因为他们的深加工工厂是独立核算。我们内心也清楚饭桌上不宜过多涉及过多工作事情,于是各自静下心来整理一下思路,考虑如何在下午打开话匣子,减少王经理的戒心。
很快我们吃完了饭,蔡主任以有要事在身为由先行离开,王经理和蔡主管带我们到了后勤部,后勤部跟总部的摆设类似,无非是小一号的总部。坐下来后,王经理开始泡茶,有趣的是只有三个茶杯,王经理看到我们诧异的眼神,忙解释道,这是他们家乡的习惯,大家轮流喝。我唯一纳闷的是这样低效率的喝茶怎么会延伸到一个公司来。不管怎样,有时间品品茶,缓和一下气氛也好。喝茶期间,我们随意闲聊了一些生活琐碎之事,Alex顺便拿起相机拍一下他们公司的产品以及工作环境,不知道我们的认真劲和职业精神是否感染了两个经理。过了不久,王经理主动引出话题,看来我们这种“坐以待毙”不得已的方法还是取得了成效, 有时候“有所不为”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王经理开始跟我们谈论后勤部的流程,由于我们步步紧逼的提问,王经理为了更好地解释,叫人复印了后勤部的流程(原来并不想提供),我们于是开始查看流程,并针对流程中不明白的步骤进行提问,在王经理的解释下,我们逐渐了解后勤部的流程。为了说明我们的能力,我只好把《蓝海战略》所学的东西倾倒出来,希望能够为我们树立威望。虽然我们还不是顾问,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我们顾问的潜质表现出来。顾问最讲究的是Framework,我于是向王经理描述我们的方法论——首先,我们要确保的目标是在提升客户价值(质量)的同时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至于如何降低运营成本,我们首先从业务流程出发,整理出一个现有的流程,并通过剔除效率低下的步骤、减少关键步骤的运营时间,增加供应商的质量控制环节等方式,重新对流程进行重组,提高流程的效率和人员的利用率;另一面,我们会从库存的角度出发,确定合理的安全库存,确保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能够把库存成本降到最低。虽然我仍无法确认如何进行重组,但是我所说的也许刚好符合王经理的口味,王经理渐渐的改变了态度。我继续发挥,为了找到流程的关键瓶颈,我们希望王经理能够提供每个步骤的相应负责人以及所花费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针对流程中的每个步骤提问,这时的问题对于王经理极具挑战性,往往切中要害,其中包括流程中人员的协调问题、流程文档的不一致、对供应商的监控不利以及流程中时间的估计。这些问题使得王经理最后承认流程的不合理性。由于王经理的抵触情绪已经渐渐消失,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好办,我们唯一要做的提出针对性问题。接下来我们问题就包括了库存的周转次数、质量验收标准、质量控制流程;当然有些问题也非常具体,例如废品率是多少。后来,我们问了一个很有针对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很多产品都有淡季和旺季之分,于是我们的问题是:旺季的时间周期是什么时候?旺季销售额占全年销售额的百分比是多少?在旺季出现迟交货和质量问题的比例是多少?退货的比例是多少?针对老客户比较急,有没有相应的应急方案?这些问题确实有点让王经理为难,因为过去很少做这方面的统计,只能给我们一个大体的数字。也许很多民营企业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至少我采访过的两家企业在这方面都没有做好。当然,在提问的过程中,我们也提出我们一些初浅的解决方案,比如旺季设定合理的提前期、供应商考核定级(根据供应商提供产品的质量、及时率等要素)、与供应商形成战略联盟(比如库存互担风险、设计模具共享)以及提供设计模具给供应商以便在旺季可以在多个供应商之间流转。经过下午4个小时的激战,我们觉得应该回去整理一下思路,于是向王经理要了流程文档、质量标准文档、组织架构图、验收标准等文档,同时要求王经理能够提供2001-2005年的月销售数据、月库存量、供应商供货情况、主要客户的销售数据以及流程中的每个步骤的时间。带着文档和问题,我们告别王经理和蔡经理,坐上回学校的车。虽然第一次采访已经结束,然而这只是我们征程的开始。。。。。。
总结一下此次采访调查的一些经验和技巧: (1) 第一印象很重要,我们正装给了企业良好的印象,因此有机会和这个公司的高层和中层促膝长谈; (2) 前期准备必不可少,公司的历史、产品、销量以及公司主要人员的了解使我们能够恰到好处把握谈话的分寸;我们准备的数码相机也派上用场,我们拍下了我们跟老总谈话的情景,老总也很配合,如果他没有接受过采访,也许从我们这里找到了些许的感觉; (3) 随机应变。之前我们准备一些关于生产的问题没有用上,但是我们根据当时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方向,虽然思路有点乱,但是讨论的主线还是没有偏离我们的方向; (4) 团队的组成和配合也很重要。其中我们团队中,Alex有财务背景和广告媒体经验,Hugo原来是做战略咨询,Douglas原来在制造业负责采购,而我有IT ERP经验。而我们的第一次配合也算完美,Hugo刚开始跟老总大谈战略,Alex的赞美之词也恰到好处,而我和Douglas下午的生产流程与王经理的深入交流都让我们把握住这次采访的关键;在交流中我们也通过眼神交流来互相提醒对方。 (5) 敏锐的意识、观察力和倾听能让我们保持沟通的顺畅。三个姓蔡,一个姓王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而且出问题的是姓王的;在我们跟王经理深入讨论流程过程中,蔡主管始终在我们身旁,但是他对流程也不是很熟悉。另外,蔡总讲话过程中,其他人基本上没有发表意见;在餐馆里点菜和付钱是蔡主任。我们从这当中体会到这个公司的一些人际关系,这样尽量避免了我们说一些不该说的话。 (6) 不要把自己定位在学习的角度上,要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为目标。如果是前者,企业高层往往不会太把这种事情放在心上;如果要做到后者,你需要显示你具有为企业解决问题的潜质,能够让企业信服; (7) 写感谢信。这是麦肯锡方法论非常强调的方法,在过去的工作屡试不爽。 总结我们的工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