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到前台:对余世维的争论浮出水面 培训界也像一个大戏台,每天都上演着正剧、喜剧、悲剧等不同的剧目。锣鼓响起,你并不会立刻知道高潮什么时候来临,唯一的办法就是耐心等待。2005年7月,伴随着炎夏的滚滚热气,培训界等来了一场少有的热闹。
是月,继《经理人》杂志刊登署名文章“余世维形式与内容批判:如何刮起培训风暴?”,首次正面对余世维进行评头品足后,世界经理人社区、天涯社区等数十家国内网站随之围绕余世维本人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作为目前在内地最活跃、人气最旺的培训师之一,余世维一时被推到舆论的风尖浪口。虽然,这股热浪目前正在渐渐退潮,但留给培训界以及管理界的思考却刚刚开始。 余世维是谁? 对余世维的介绍,有多个版本,犹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余世维。但真的余世维只有一个。事实上,余世维目前的公开身份是上海慧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根据慧泉的“官方”网站介绍: “余世维博士:华人顶级实战案例型培训大师、著名企管专家、哈佛大学企管博士后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博士后、美国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曾任日航副总裁、美爽爽、雅诗兰黛化妆品公司驻美副总、美国富顿集团中国总经理…… “几十年商海搏击及跨行业、跨岗位当高级主管的亲身经历,使余博士不仅成为一个杰出的职业经理人,而且成为一名资深的、著名的企管专家及演讲大师!余世维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努力,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内企业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并享有较高的声誉。”
这段文字可以被看作是余世维最具权威性的简介。 余世维出生于上海,一岁时,随家人迁往台湾。 余世维40多岁在哈佛取得企业管理博士学位,后又负笈英伦,研习国际经济学。此后,辗转几家跨国公司,从事管理工作。但在当时,余世维在事业上并不如意,在台湾稽稽无名。 余世维首次以讲师的身份回到大陆,大概在1999年底、2000年初。 据说,余当年来大陆颇有戏剧性。当时上海的一家培训机构邀请台湾的一名讲师,给某企业做销售内训,可是,接近授课时间,那位讲师因有事来不了,主办方情急之下,通过别人的推荐,临时抓来余世维当差。 没想到,这次上海临时救火,余世维给自己救出了一片广阔天地。 余专业的知识,国际化的视野,再加上丰富的管理经验,使他在面对内地任何一个中小企业时,都足以从容应对。同时,他卓越的演讲才能和语言天赋,以及演讲时饱含的蓬勃激情,又如虎添翼,使他的课程充满了感召力,深入人心。 这次培训,不仅使客方大为满意,也令主办者眼前一亮。培训结束后,主办方发现余世维潜在的价值,决定与他进行合作。当时,中国大陆的管理培训正处在发轫之初,新的管理思潮、观念受到无比热情的欢迎,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而与此同时,台湾的培训市场则进一步走向精益化、专业化,大讲堂式的公开课渐渐成为昨日之花,许多培训师将目光投向大陆市场。将培训师作为副业的余世维,也有意寻求在内地的发展。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从2000年开始,余世维迅速成为培训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余世维讲授的课程达10余种,其中为余带来声誉的、也广为人知的有“赢在执行”、“领导商数”、“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企业文化与变革”等。 在随后跟北京时代光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让余世维的声音和形象传播大江南北。 余的课程受到空前的欢迎,各地的的订课单雪片似的飞来。对任何一家培训机构来说,能订到余的课,就意味着抢到了一块金砖。据悉,余的公开课每场门票少则700—800元,,高则1500—2000元。从历次规模来看,每次人数最低保持在300人以上。 从2003年开始,余世维连续三年名列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第一名。同时,成为互联网当今人物排行榜内唯一的一个进入点击率排名前50名的培训讲师。自中国有培训业以来,余世维是唯一享有此殊荣的培训师。 余的成功,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如今,他每年讲课次数高达300多场,一天的公开课报价3—10万元,内训课报价20万元。即使这样,也是有价无市,因为要订他的课程的机构、企业太多了,余不可能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来自知情人的消息透露,目前,余世维的公开课已排到了2007年。 业内人士透露,2004年,讲师收入排名中,讲成功学的陈安之为1700万元,高居榜首,居第二位的就是余世维。 余世维的成名也给沉闷的培训界增添了一些花絮。在河南,有人跑到公安局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余世维,仿冒出了一本与真余世维的书同名之作——《赢在执行》,大发其财。还有一位长相酷似余世维的南京货车司机,在别人的点拨下,买回余世维的所有光盘,发奋模仿,神形俱似,竟也有不少企业请去讲课。坊间,关于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围绕余世维的讨论
俗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处在聚光灯下的余世维,免不了要成为注目的焦点。事实上,在余世维风头甚健的这些年头里,坊间对他的争议和质疑从未停止过,只是这些一直处于地下状态而已。 2007年7月,《经理人》杂志刊登了深圳市管理咨询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李朝曙《余世维形式与内容批判:如何刮起培训风暴?》长文。首次将对余世维的评判置于前台。文章将余世维的成功主要归结于营销的成功,文章说:“余世维通过个人包装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主要采取光盘传播、网上炒作、形象包装、独家代理等方式,短短时间成为中国培训界一位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余世维的课程策划注重细节、表达生动、重视现场效果,是其课程一再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余世维课程策划和包装定位职业经理人,抓住市场热点与敏感话题,特别是企业老板与职业经理人关心的主题进行准备,个人简介、广告推广与课程提纲都浑然一体,注重品味,吸引了大量的眼球。”并总结出余世维的5大营销法宝:“法宝一:市场炒作、网络传播”;“法宝二:舞台表演、语言风暴、故事煽情”、“法宝三:观点创新、理念风暴”、“法宝四:特色出奇、差异化风暴”、“法宝五:明星定位、共赢之路”。 该杂志并在文前配发按语:“余世维之所以在短短的时间脱颖而出,主要在于他重视了市场的包装与策划,而其他老师没有。余世维的成功还在于他成功演绎了几个理念:一个是执行力的理念,一个是经理人要修正自身错误的理念,他将这两个理念深入展开,吸引了全中国经理人的眼球。” 仿佛是心照不宣,就在李文发表后,几乎是同一时间,在世界经理人社区、天涯社区等网站开始对余世维发起又一轮的大讨论。 客观的讲,李文虽然某些观点有待商榷,但总体上,还是出于一种学术研究的态度,对余世维现象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可互联网上的讨论却充满了火药味,甚至夹杂着人身攻击等不洁之语。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 世维学历是真还是假? 一些网民对余世维耀眼的头衔提出质疑,进而演化为对余世维的人品质疑,如有的网民的言辞非常尖刻,认为余世维是“骗子”,并强烈要求余世维“忏悔”,等等。 二、 余世维的课有没有用? 一些网民认为余世维的课形式大于内容,往往是课堂上让你醍醐灌顶,走出课堂就忘的一干二净,没有给听众、给企业带来实际的作用。 另一些人则认为,与其他所谓的培训大师相比,余世维的课程要实用的多。 综观论战的双方,对余世维持批评态度者,主要是一些培训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而直接来自于企业的网民,则对余世维持广泛的认同。 “倒余派”和“挺余派”,刀来剑往,互不相让。在互联网这个没有任何防御工事的沙场上,双方由短兵相接到赤膊格斗,甚至将唾沫星子也化为刺向对方的武器,漫骂加人身攻击,使得争论难见君子之风。 所谓辩论,就像玩球一样,有人将球抛出去,就得有人再抛回来,推来挡去,比赛才能进行下去。奇怪的是,在这番讨论中,无论是面对平面媒体的评头品足,还是互联网的飞短流长,主角人物余世维始终保持了沉默。“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似乎在说,你们尽管去挥臂展袖,鼓唇翘齿,我依然羽扇纶巾,闲庭信步。由于余世维的缺阵,这场比赛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 正如中国的培训现状仍处在一不发达的阶段,这场围绕余世维的讨论也难以逾越历史的局限,虽然其中也偶尔蹦出一两个令人眼睛一亮的见解,但基本上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次上。 对培训业这个新型的产业来说,其实,余世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现象层面的简单思考。如果我们能透过表象,追本溯源,耐心去审视中国的企业管理以及培训的种种症结,也许会更有意义,更有收获。 那么,中国企业目前的管理和培训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有没有误区?如果有,出口的路径又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