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扩招”中的陷阱辨析 日前,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研究生扩招的通知,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将比上年增长5%左右。而国务院学位办负责人也在日前透露,教育部将增加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五万个,主要用于招收参加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十年之前,“扩招拉内需”的美好设想开启了本科生扩招的“大跃进”步伐,在校本科生规模翻了一倍又一倍。十年之后,在这个金融危机阴霾笼罩之下的年份,硕士扩招的号角似乎又已经吹响。 大学生就业之艰难,今年据说是30年来之最。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就业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为36.5%,与之前社会保障部所称力争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的目标,尚有很长一段距离。如果说十年前本科大扩招主要是为了拉动内需的话,十年后的硕士扩招则应该主要是为了缓解沉重的就业压力。然而,内需不旺与就业不畅往往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何况硕士教育在两年前也已经全面收费,硕士扩招对于“刺激教育消费”的拉升作用,大概也是在决策依据之内吧?但是,正如十年前本科生的大跃进式扩招,貌似短期解决了公民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稀缺问题,实则制造出了更多的社会问题:毕业证含金量更少了,工作更难找了,高校更加逐利了,教授愈加堕落了,大学生浮躁了,困难家庭读不起书了,贷款学生还不起学费了。今天的硕士扩招,会不会是第二次踏入同一条错误的河流呢?把本应迈入社会的大学生继续在高校里关上几年,真能缓解就业问题吗?倘此“拖延战术”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过几年是不是还得进行博士生大扩招? 根据我对目前这场经济危机的认识,它给我们社会所形成的就业压力的确是很沉重的,但试图通过增加应届大学生读研的比重、进而延缓大学生就业的时间来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这种做法恐怕就过于幼稚了。这有些“过了今天没明天”的意味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说来,就业的压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即便没有这场危机,就业的沉重压力照样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因此,这种通过研究生扩招的办法来延缓危机对就业市场冲击的做法,是一种极端的短视的行为。这样的决策至少说明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有关方面对这场危机的严重性、长期性、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如果危机会延续三年、五年,难道你也能让这些学生一直在学校关下去吗?第二,目前的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基本原因,并非是因为其读书还不够多、学历还不够长或是社会真的没有大学生的一席之地造成的,而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造成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适应职场的需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让那些没有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继续读研,岂不意味着让其在“温室”中继续耽误下去吗?其结果只能会使其更难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啊。 根据我对当今这些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的了解,他们普遍存有严重的营养不良的症状。由于我们国家现在的高校体制的严重缺陷,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都与社会实际有着越来越大的距离。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心态浮躁的状况很是普遍,那些真正能够派上用场的工作技能却很是缺乏。而这些大学生所缺乏的恰恰是社会实践才能给予的,哪怕是在他们走出校门之后,将经历一段时间的求职受挫及失业磨砺,对其心灵的成长、心态的调整,也是非常必要的成长过程。在这个阶段,他们会从虚幻的半空中回到平实的地面之上,重新认识自己的长短,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设身处地地进行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职业生涯设计。通过及时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技能不足,进行有针对性地在补课,掌握各种实际的职业技能、进行心态方面的相应准备。即便这样的过程可能会持续一年、甚至两年,其对今后人生之路的价值也要比继续那种逃避式的“消极读研”,要有意义、有价值得多。 我注意到,近来有关方面为应对这场经济危机、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出台了许多项政策,其中有理性、着眼于长远的明智举措,也有短视、权宜之计的些许昏招。上面列举的研究生扩招无疑就属于这类的昏招,而通过一些经济补贴和优惠扶助措施,引导一些企业积极开辟一些大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为大学生化解实践经验缺乏的致命弱点提供现实的帮助,就很有长远眼光。此外,在支持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方面,引导并扶助大学生深入基层去了解社会、经受锻炼、增长才干的当村官、做社区行政助理等形式,同样是可圈可点的智慧举措。但愿我们的大学生及关心他们成长的家长朋友,在决定未来发展大计的选择关头,要能够明辨是非,千万进行慎重选择。在进行读研或走出校门的选择时,要进行结合自身实际的客观、明智分析,切不可被一些“糊涂政策”的误导所迷失,以致浪费自己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