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创新? 最近,动感地带“你到底型不型”大型街舞电视挑战赛的广告做得很火爆。形形色色的人竞相摆出不同动作试图穿过橙色移动的墙,第一次看到时眼前一亮,动感的节奏,鲜明的色彩风格,准确的诉求,特别是对广告本身的创意唏嘘不已。不过,总有似曾相识之感,细想之下才发现,该广告疑似模仿小有名气的日本真人秀电视节目Human Tetris。同样的巨型厚纸板,同样的奇特形状,同样的快速移动,甚至连广告中一对儿男女被撞入水池的镜头都与该节目惊人地吻合,或许是动感地带的创意智囊团们无意中看到此节目,灵感突现而成。而此时,对该广告的欣赏之情也大大降低。
其实,“模仿”对于企业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时下刮起的山寨风正是这一现象的放大体现。有些企业甚至从头到脚都透着别人的影子,只可惜大多数单看皮毛,只求神似,至于知名企业的成功理念以及经营之道却模仿甚微。最明显的恐怕是在企业logo上的模仿,比如李宁公司红色钩状logo、康佳类似诺基亚的英文商标,众多中国公司争相拉住世界名企的衣角,是创意的匮乏,还是顺风车太过便捷?
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不管内涵是什么,先在视觉上冲击一把,至于品牌价值则大多先放在一边。按专家的解释说:在中国国内“相似品牌”横行,是因为中国还处于急于提高技术力和产品生产的阶段,还没到树立品牌意识的阶段。
当然,也有些企业模仿出于无奈,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缺少过硬的技术,让一些企业举步艰辛,而中国市场这块香甜的大蛋糕又时刻引诱着各路群雄投身其中,逐渐造成了今天这个局面。我很欣赏《21世纪商业评论》中的一段话:“在新兴市场中谋求成长的企业,很自然地把“描红”和“临帖”作为天经地义的成长路径。久而久之,模仿容易成为习惯,先是抄袭,然后是自我抄袭,最后是抄无可抄。借助于中国市场特珠的天时地利,这些企业奇迹般地成长起来,这更强化了模仿的有效性和正当性,与某家世界标杆公司的相似感成为这些企业使命感和成就感的源泉。”简而言之,就是模仿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于是乎管它黑猫白猫,一股脑都卷进了模仿的洪流。
智者很早就告诫了我们:我们要拿来,但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拿来”的勇气。选择性地模仿和吸收,去除糟粕,吸取精华,这是我们初中的时候就接受的教育,长大了我们却扭曲了先人的教诲之意。
“创新就是率先模仿”——国内某保险公司的领导人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依我看,或多或少有点“阿Q”精神。就像北京的乌尔夫咨询集团总经理大卫-乌尔夫所说:“大多数中国企业认为,模仿某品牌要比用自己的品牌打天下更稳定。这是一种集体性缺乏信心的状态。”中国的阿Q不少,自然而然地竟成为了风潮。是中国企业的悲哀还是成功?
当然,模仿也并不完全是坏事,毕竟企业间互取所长,模仿先进技术及观念既有助于市场竞争,又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但“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在模仿和借鉴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创新发展。不得不承认,在很多经济学研究和管理学研究中发现,新的产品和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在高收入的国家中产生的。在中国人均GDP3000美金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创新很难。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永远做小尾巴,皮毛可以抄袭,战略却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学习标杆企业的战略思路的同时努力创造行业老大没有想到的战略,在关键流程上创造超行业标准的标准才是企业发展之道。
说到模仿和创新不得不提互联网,从诞生至今,网络长势惊人,特别是web2.0的到来,维基的兴起,世界被看不见的蜘蛛线围成了真正的地球村,于是很多依托网络的公司也应运而生,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一时间成为众企业追捧的宠儿,特别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口碑营销,正在褒贬不一的声音中生存和壮大。就如同其他行业发生的现象——某个“离经叛道”的公司异军突起,其令人咋舌的业绩让同行和评论家们确信它“改变了行业的游戏规则”,于是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争先恐后地以这种规则来玩游戏,学榜样,找差距,成了行业的通行的“战略”,由榜样开创出来的“蓝海”迅速沦为没有战略只有竞争的“红海”。——
一样,口碑营销也面临从最初的“蓝海”到今天“红海”乱战的局面,盲目地模仿让这个刚刚兴起的行业不停地喘息挣扎。大旗,口碑营销中的佼佼者也于今年9月低调转型,并信誓旦旦地宣称:不希望引领错误的口碑营销方向。不过,仍然有不少公司坚守阵地,比如奇虎公司推出的“社区口碑营销平台”,国内首家进行口碑营销的北京口碑公司创立的“360°网络口碑整合行销理论”,正在以独特的视角和不断追求的创新战略思想,努力打开新的“蓝海”,谋求更深层次的发展。
在一片“模仿”浪潮中,你的企业是淹没其中,痛苦挣扎不得其道;还是创造真正的“中国式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