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近日表示,中国住房和房地产制度改革是“很成功的改革”。当然,他可以给自己的成绩做出评价,但这种评价应该是总体评价中微不足道的参考因素。 所谓成功,要从两方面看,从人均住房面积等方面而言固然增长很快,但从住房保障性与公平性方面来看,要说出“成功”二字恐怕需要有迎接臭鸡蛋的勇气。更客观的评价是,目前的中国房地产在住房建设市场速度方面成功而在保障方面失败。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中国式的建设效率与中国式的土地与金融垄断相结合,形成了世界上最快的建设速度,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快的财富集聚奇观。房地产市场本来就是纠结了很多社会矛盾的一团乱麻,而汪光焘先生为了支撑成绩说,只能删繁就简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证据。 汪光焘举例说,1978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是7.8平方米,1993年人均才18多平方米,但现在每年人均平均增长1平方米左右。当然,他也承认,现在我们人均住房达到了28平方(米),但是现在低保群众10平方米(以下)居住的家庭接近400万户。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有多少户呢?大概全国统计有1000万户,也就是说有3000多万人人均住房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因此,他承认,住房民生问题是重要的。 我国住房民生问题在以往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中被忽视到可怕的程度。国务院全国住房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建设部曾向国务院汇报,汇报材料显示,每年500亿元是廉租住房对象范围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必需的资金需求,是2007年廉租房建设资金投入的17倍之多。从1998年到2006年的8年间,这项资金投入的总额仅为70多亿元,全国累计廉租住房实物配租也只有20万套上下。更可怕的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批在城市长期定居的农村居民,以及由于中产阶层破产坠入低收入人群,导致廉租房需求不降反升。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可以以拥有的土地与开发速度、销售速度等作为向投资者证明能力的业绩,但对于一个执掌国家建设大任、对于商品住宅与保障住宅理应一视同仁的官员,在保障性住房发展如此滞后的情况下,仍然大言成绩不及其余,是令人难以想像的。 汪光焘先生对于房地产泡沫论表示怀疑,他认为在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做出任何结论之前,需要对国内房地产市场进行认真分析。当被问及是否房地产价格太贵已经让老百姓买不起时,汪光焘解释说,如果现在房子没有销售了,“你这个结论是可以的”,但现在还有人买,所以这个结论“不好说”。这实际上是以房地产交易的存在否定了房价太高的结论。 这种逻辑我们并不陌生,事实上房地产商开出高价的惟一理由就是市场需要。胸怀世界的汤臣一品开发商因此开出了每平米11万元的世界高价,因为他们的房地产是为世界成功人士预备的,而投资者也预期将会有人以更高的价格接盘。这两天我们已经熟悉了财产性收入这个新词汇,在市况好时通过房地产投资可以增加财产性收入。不过,那些并不交易的自住客没有必要凑不动产的热闹,房价再涨你赢得的只是账面收益,只对政府统计数据有用,对提高你的生活水准毫无价值。 我国的房价增长如此之快,房屋建设规模如此之大——2006年中国城乡住宅总量为375亿-380亿平方米,房地产市场价值也达到50万亿-60万亿,其中投机炒作的成分较大,这已高出当前GDP两倍以上。住宅地产的价值是家庭持有股票价值的4-4.5倍——主要收益去了哪里?一部分作为土地出售收益和税收进入地方政府,另一部分作为利润流入房地产开发企业,最后一部分流向投资者。毫不奇怪,如果我们在房地产市场不实行正确的激励机制,而是将中国城市的房地产当做世界资产价格的洼地,当成世界投资者或是国内权贵资本的乐土,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交易在脱离城市平均工资50倍、100倍的情况下仍然得以维系,这是否代表着中国房价不高?房地产没有泡沫? 房地产市场区分商品与保障、投资与投机、实行正确的激励,才是正途。政府目前在进行保障型住房为主的转型中遭遇到了融资、土地、建设商、信用甄别等各方面技术障碍,建设部部长理应提出具体的方案共同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而不是以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首先为自己在功劳簿上记上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