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访谈看点:1、网络的议题设置能力:网络在议题设置功能上,已经开始超越传统媒体,我不喜欢用“主流媒体”,我认为网络也是主流媒体,已经开始分享,而且网络如果发挥自己的优势,已经开始超越都市报,更超越电视,现在电视很多议题是跟着网络走。2、时事评论,这个当中有可能要利用互联网本身的规律。比如说,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互动,像网上的评论,它的最重要的一点。
曹景行简介:曹景行,上海复旦大学毕业、曾任《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明报》主笔、《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凤凰资讯台副台长兼言论部总监的曹景行,从幕后到幕前,从平面媒体到卫星传播,多年来累积了丰富的新闻知识与经验。
勇于面对挑战的曹景行不但为凤凰卫视创造了多个深受欢迎的时事节目,如《财经论坛》及《中国人今天说不》等,还透过《时事开讲》这个长寿节目,尽情展现他个人对国际时事及两岸三地新闻的独特见解。2003年初《时事开讲》因"紧跟时事,做出最迅捷周详的背景脉络剖析,满足了公众超越日常新闻信息的深层需求"而获《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新闻类节目"。
现为凤凰卫视评论员,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观看“时事开讲”,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曹景行先生做客人民网,请曹老师跟广大网友进行简短的在线交流。
曹景行:大家好,我有机会到人民网,而且是第一次,很高兴来到这里。
主持人:曹老师新闻从业的经验也是非常丰富,您曾经担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凤凰台言论部的总监,并且现在主持着凤凰卫视《口述历史》和《景行长安街》两档节目,我们知道,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栏目影响是非常大,2003年时,“时事开讲”也是获得中国电视节目最佳新闻类节目,然后请您谈谈当时创建“时事开讲”栏目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
曹景行:“时事开讲”这个名字,既然大家都讲“时事开讲”,这个名字有点来历。“开讲”可能是美国造的,我们知道台湾的很多栏目都这样用,所以在当时电视节目中,就很有影响,“时事开讲”所以“开讲”这个词最初接触是台湾的电视节目中。所以在1999年我们要办这样一个评论节目时,就是说叫什么名字好,我们当时中文台副台长钟大年,就在那一晚在走廊里问叫什么名字,我说叫“新闻开讲”他说不大好,因为凤凰卫视对新闻当时还有一点避讳,因为我们作为境外媒体,作为香港媒体,做新闻总有政治敏感,当时节目也叫“时事直通车”,既然喜欢用“时事”就叫“时事开讲”吧,就这样。因为“时事开讲”这个栏目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观众看,所以“开讲”这两个字,我发现在内地很多电视台新闻类栏目中,都在应用,我看到人民网也有“时事开讲”我非常高兴,因为这个没有版权问题。
主持人:现在这个节目影响力非常大,您当时设立这个栏目的初衷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想法?
曹景行:当时我们没有很清晰的要办什么栏目的概念,应该说跟当时的内外环境,根据观众的需求,我们从1997年,差不多是十年前,就是人民网创办之时,我们也才开始刚刚建台不久,开始碰一点新闻,当时不叫新闻,叫“时事”再往这个方向转,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市场竞争,你靠原来刚刚创台那种综艺节目已经打不住了,所以我们凤凰台转向新闻,转向新闻时是到了1999年时,我们有一些经验,做新闻有一定的规模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通过比如说在“两会”里加一点评论,克林顿访问时加了一点评论,特别是在1999年五月,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我们中国大使馆时,我们就加了一些评论,我们就感觉我们自己有可能,有这个能力。
因为我们人不多,但是我们可以把新闻和新闻评论结合在一起,而这个不同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而是用我们语言,就是自己台讲这样一个评论,这样的方式观众反应很好,尤其是南斯拉夫使馆事件,有很强烈的反馈。
所以在1999年8月,我们就开了“时事开讲”,这时台里自己感觉,尤其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的观众的一种需求,因为从使馆事件我们感觉到,观众除了要看新闻,还需要有一些观点,分析也好,解读也好,或者讨论也好都需要,比一般一两条新闻,是更深层次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当时在电视上没有什么满足他们的地方。
当然有文字媒体,但是我们知道文字媒体有一个时效问题,尽管有人民网,但是人民网当时我们说网友也不多,所以大多数看电视的人,他有这样的需求,一件突发事件,或者大事件发生以后,有没有可以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求,这是偶然最初做时模模糊糊的感觉,所以五月使馆事件之后,八月我们就开始时,但是为什么办成现在这个样子,很多原因当时因为还不清楚,作为一个实验品,我们也不知道有没有观众,我们也不知道这样做了以后,效果会怎么样?因为一个风险最小的,另外成本最低的方式来做,所以设计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比如像两个人谈话,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方式。
如果有很多听众,投入很多,最简单的方式,比如电脑放像,我们做这些都是虚拟的,因为新闻图像不增加成本,像我和主持人两个人交流。然后买了一张桌子,买了两把椅子,这是唯一的投入。本来就没有广告,也是重播时段开播,就是晚上11:30分前后,因为当时的电视跟现在不一样也是“时事开讲”做的以后,就是中国电视界开始发现晚上深夜栏目的价值。所以我们也放在一个11:30这样一个时段,几乎我们也觉得没有太多价值的时段,也没有广告,也没有收视率,就做着看,既然也没有多大投入,也没多大广告的投入,我们也没有多大的顾虑,就是尝试一下。
就在那时,就是有20多分钟的,做了以后,半个月时间,就感觉到这个节目有它的需求,有它的观众,而且有很好地反馈。再接着就是有很好的效益,这个效益就很大。
这个节目做了以后慢慢感觉到,实际上没有模式,我们也没想到做成什样但是这样的方式现在也是这样的样式。这个样式的背后,我们的观众,尤其是凤凰卫视的观众,层次都比较高,如我们说的“三高”,就是高学历,高收入,还有高职位。高职位可能是公司的职位,也可能是政府机构的,也可能是学校的,这个几个层面决定他们对新闻,也对新闻分析评论,他们愿意在半夜时,不睡觉,看你们两个人讲,也没有什么画面,完全跟电视的传统概念不一样的,播出去以后没有画面,很少见一点片断,但是主要是分析,就是跟你谈话,如果你要说美感都没有。只是有信息,或者说有内容,能够吸引他们,或者满足他们这需求。
接下来这个节目我们就感觉开始成为一个热点,所以凤凰卫视这几年,“时事开讲”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以后这几年都是第一很低的投入,第二有固定观众群,第三有比较理想的广告回报。现在我们凤凰卫视中许多类别的节目:比如说新闻是一个类别,综艺节目、专题节目、还有有一些访谈节目都是这样。还有一个就是评论,我们有九个评论员,一天包括直播或者首播,包括直播,包括录播,首播一天就三四个小时,整个一年的广告回报两三个亿。这样的一个水平,但是投入很少,但是它已经形成一个品牌,成为凤凰卫视所谓“名主持”,“名记者”,还有辩论员,别的电视台我不知道,像九个评论员的规模,全是专职的,其他兼职的不算,或者特约都不算,就是每天上班的,我们自己的雇员,做评论工作的就是九个。
主持人:每天工作都很紧张?
曹景行:都很紧张,我们都是“一个萝卜几个坑”,就是说一个人要承担好几个节目工作,而且还有突发事件,所以当时我们最初开创时,“时事开讲”是一个朦胧的概念,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对时事评论节目,如果从媒体角度,和新闻角度里说,我们实际上有一个在争取一个叫“第一解释权”,所以我们感觉到新闻这个东西,原来我们在从中国我们传统的说法,我们知道时效,后来知道新闻要讲时效果,谁第一个可以采访到,然后要抢最快的报出来,还要有一个解释,能不能在第一时间,特别从哪发生比较快的,甚至同步就做出符合事实,符合以后发展方向的这样一种解释。电视的解释跟评论媒体不同,它又可以做得更快,但是网络至少还是一部分,还没有自己的观众群,当时在十年前,电视这么大一个阵地在那里,现在当然网友已经一亿多的网民,会越来越应用中国网络,得到这样一条信息,以及信息的解读。
主持人:说到网络,现在网络也出现评论的人,这类评论的节目,包括视频节目有什么预期,您觉得这种节目发展会遇到什么问题,前景怎样?
曹景行:从我自己做“时事开讲”,到后来一些评论节目,后来我们开创其他的电视节目时,首先我开始讲的,电视媒体,包括网络和电视,它有最好它是及时的,实际上就可以做到比如说9·11事件发生就可以有评论,这事网络也可以做。电视业可以做到,这是超过平面媒体的地方。当然它还有它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因为在网络要马上写出一篇东西,或者在视频上讲一段话,也需要考虑不成熟的地方,或许有相当大保留,要看以后的发展,但是你毕竟是最早,大家可以第一时间分享,这是网络可以做到的。
以前我们做的时候,网络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所以我们可以如果做得早的话,我们很多新闻事件我们都可以,至少在华人媒体中,华人观众群中,我们可以做到第一提出解释和看法,这个作用,否则人家说你胡说八道,只要你基本上把这个本质的地方解释一下,我们就说“先入为主”,实际上很大是争夺新闻方面,不仅是争夺新闻的报道,还争夺它的解释。
所以这个方面网络跟我们是同步的可以做到,另外网络上的评论出现以后,特别是博客出现以后,从这几年我在清华上课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实际上网络越来越在中国我这个环境中,其他地方可能早几年已经有这种现象,实际上网络开始慢慢的跟传统的媒体进行分享。关于议题设置的权威性,就是议题设置就是大家最关注的,我们中国读者、我们的观众、我们的网民,我们当前关注的问题,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以前很可能是报纸提出的,后来很可能像电视提出的911事件就是这样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是网络。网络在议题设置功能说,已经开始和传统媒体,我不喜欢用“主流媒体”,我认为网络也是主流媒体,已经开始分享,而且网络如果发挥自己的优势,已经开始超越都市报,更超越电视,现在电视很多议题是跟着网络走。
我们在有资料时,越来越依赖网络,我们来感觉,观众吸引他们是什么,实际上网络把观众的兴趣给表现出来。尤其是去年到今年,我们想想中国发生很多事,这个议题怎么会出现的?实际上就是网络,但是这样的话,我们作为电视评论就开始和网络有一种相互依存,但是也有一种相互分流这种感觉。这个分流尤其反映在年轻人身上。因为我在清华大学上课中,我可以感觉到,大概30多岁以下的人,现在基本上以传统的方式收看电视已经不多,传统方式就是待在家里,等着看,这种方式已经不多了,现在年轻的30岁以下的人,主要信息来源是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不要电视,但是他不可以不用电脑,这实际上有另外一种方式。
下一个是谈这种相互关系,但是首先一点,收看的人,年轻的人,他们转向了网络,那么,网络的收看,当然我们说我们的评论现在可以通过视频上网络看,也可以看到。看得方便不方便是一个问题,但是从理论上都可以看到,但是问题是,并不是这样。最初电视的出现,大家以为把电影搬到家里了,其实不一样,电影和电视不一样,同样我们这样的内容,即使搬到网络上,我认为影响率也不如网络,这是很重要一个原因,上网的人他的注意力太分散,太多东西可以看,上网的人主要的目的也许不是新闻。
主持人:您提出这点非常关键,我觉得看电视,包括“时事开讲”包括凤凰卫视“时事开讲”,很多观众带目的性来看,但是上网可能是无意识的。
曹景行:他可能在在看的时间就在MSN上聊天,还有一个问题,晚上上网的人,第一目的不一定是看新闻,不像我们做新闻的,对年轻人来说很大部分是娱乐,或者是通讯,看电视只有新闻是一部分,但是上网他的目的太多了,网上可以购物,或者聊天,或者游戏,看电视,跟玩电子游戏还是分开的世界,在网上看跳来跳去就是这样。所以也许一个人在打QQ,或者在玩游戏他开这个窗口也许是新闻,也许是视频节目,但是他不会太用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