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辩证法与放屁》

[复制链接] 7
回复
97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4-14 12:2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辩证法与放屁》

第一堂课

  上课时,我放了一个屁——很普通的屁。既不很臭,当然也绝对不香。可怕的是,教授正在讲辩证法。
  “请你自己对这个屁作一下判断,”教授说,“它好还是不好?”
  我只得说:“不好。”
  “错了,”教授说,“任何事物都由矛盾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有它好的一面。”
  “那么说它好也不对了?”我问。
  “当然。”教授说。
  “它既好又不好。”
  “错了。你只看到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统一的一面。”
  我只好认真看待这个严肃的问题,仔细想了想说:“这个屁既好又不好,但不好的一面是主要的,处于主导地位。”
  “错了。你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双方会相互转换,今天处于主导地位一面,明天一定处于次要地位。”
  “你是说明天全人类会为了我的这个屁欢呼雀跃吗?”
  “不尽如此,但不能否认这种发展趋势。”
  我愣了好大一会儿,只得硬着头皮说:“我的屁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今天可能不好,明天一定会好。今天可能很好,明天也许会不好。”
  教授听得直摇头,说:“这是彻底的怀疑论,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就这样,仅仅因为放了一个屁,我就成了一个怀疑论者。
  教授接着讲课:“辩证法的威力不仅在于能够轻而易举地驳斥任何观点,而且他能够轻易地为任何观点找到理论根据。”
  “可是我的屁就没有任何根据。”我抗议道。
  “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其实很简单,它是你肚子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
  我哑口无言。
  教授说:“下面我们不谈屁,谈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无论你怎样选择,都有理论基础。”
  我赶紧说:“我要捡起西瓜,丢了芝麻。”
  “很好。”教授说,“你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是说,你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我就捡起芝麻,丢掉西瓜。”
  “先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你解决问题的顺序十分正确。”
  “我既要西瓜,又要芝麻。”
  “即抓住主要矛盾,又不放过次要矛盾。你是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我既要砸烂西瓜,又要踩碎芝麻。”
  “很好,你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事物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一切旧的事物必然灭亡。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产生的前提。”
  “我既要吃掉西瓜,又要砸烂西瓜。既要捡起芝麻,又要踩碎芝麻。可是,只有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怎么办?”
  “你这才算对辩证法入了门,重要的是:矛盾的双方不仅对立,而且有它统一的一面。你吃掉西瓜当然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你要砸烂西瓜,也并非不合理。只有将二者统一,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斗争。”
  我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可是,你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教授笑着说:“辩证法不解决任何问题,它的用途在于首先把人变成傻瓜——如果还有人不是傻瓜的话。”
  “你是说‘首先’?”我问。
  “是的,然后再从傻瓜飞跃到学者。”教授开始整理讲义,“关于辩证法为什么不解决问题,如何把人变成傻瓜,以及怎样实现从傻瓜到学者的飞跃,这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授一蹦一跳,走出教室。


第二堂课

  教授说:“下面我们讲一下辩证法的用途。我们要举一个更加复杂的例子: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我说:“那一定要用辩证的观点。”
  “对。我们有许多大牌的辩证法学者,他们会充分利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下笔万言,紧绕主体。最后给你得出一个结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佩服不佩服?”
  “是啊。辩证法不是很有用吗?”
  “以前我也这样认为。直到我见到一只丧家的野狗——它改变了我的看法。”
  “野狗?”我莫名其妙。
  “是的。我家屋后有个垃圾堆,有一天来了一只丧家的野狗。它对其他东西看也不看,‘喀哧’一口,咬住一块骨头。”
  “这毫不奇怪,所有的狗都会这样。”我说。
  “不错。问题是对于狗来说,这块骨头就是‘精华’,垃圾堆里除了骨头以外,还有砖头,铁块,破水桶等等糟粕,他为什么只要骨头这个精华呢?他怎么知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难道它已经充分理解了大牌学者们的论述了吗?”
  “好像不会。”
  “肯定不会,所以说大牌学者们通过精确的论述,得到的精妙结论,其实是连一只丧家的野狗早就知道的东西。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为他们喝彩,对他们崇拜呢?”
  “是啊,为什么?”
  “唯一的解释就是:辩证法已经成功地把你变成了一个傻瓜。”
  “我明白了。”
  “你明白以后一定要问:你说的没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谁都知道。问题是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对,看他怎么说。”
  “你难不倒他,他又会充分利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下笔万言,紧绕主体。最后给你得出一个结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明不高明?”
  “是有道理。”
  “可是我认为:这不仅是无聊、无用的问题,已经近于无赖了。”
  “这怎么说?”
  “难道世界上有人会‘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吗?那只丧家的野狗,来到垃圾堆前,难道会象亚里斯多德一样,先把各种东西分门别类,搞清其内涵和外延,再通过归纳演绎,最后确定它是吃砖头还是吃骨头吗?这可能吗?”
  “不可能。那样的话,他连吃砖头都有可能。”
  “对,孺子可教。没有人会‘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等于没说。不过辩证法学者倒是喜欢用抽象的方法,分析具体问题。因为辩证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只吃砖头的狗,千万不能小视,它可能是一个著名学者。”
  教授又收拾好讲义,说:“辩证法的根本在于使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象所有的谎言一样,这话听起来很显真理。下一节课讲辩证法的渊源,以及它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第三堂课

  “迄今为止,人类用三种方法研究这个世界。”教授毫不客气,单刀直入,“第一种是‘屠夫式’,大部分科学家都是这种方式。他们把世界割裂成极小的部分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生物的并不研究全部生物,有的只研究动物;研究动物的也不研究全部动物,有的只研究哺乳动物;研究哺乳动物的,有的只研究猴子;研究猴子的有的只研究猴子的尾巴。他们眼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极其片面的观点。”
  “不是辩证法的观点。”我说。
  “对,”教授接着说,“不仅如此,他们还尽量割裂研究对象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在尽量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科学家花费大量金钱建造实验室,而不在大街上做实验,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现在有些实验还要搞到太空里去做,连空气引力都要隔绝,可见,为了割裂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科学家是不择手段的。”
  我说:“与辩证法的观点相反。”
  “又说对了,但仍然不止于此,他们还不管一只猴子过去怎样,将来如何,只管拿来一刀宰掉,看看它肚子里都是什么东西。他们用的是彻底的静止观点。”
  “非常野蛮,而且十分笨拙。”
  “所以我把它叫做‘屠夫式’。但这是我们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和来源。没有这些人,也就没有任何科学。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人格,才智和他们使用的方法,都应该得到尊重。”
  “有谁不尊重他们吗?”
  “有很多,你可能就是一个。”
  “此话怎讲?”
  “他们用的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这种方法有一个名称,你们中学老师教过你们吗?”
  “叫形而上学,可那是个贬义词呀?”
  “是的,就叫形而上学,这就是过去全部的科学家,现在大部分科学家使用的方法。”
  “那为什么它是一个贬义词呢?”
  “因为它和辩证法不相容,而且针锋相对。有些人不仅自以为是正确的,而且断定其他人都是错的。奇怪的是,辩证法整天讲什么对立统一,形而上学来和辩证法对立,他却不肯同一,而是对形而上学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
  “我明白了。”
  “使用第二种方法的也是科学家,我称之为‘强盗式’,这种科学家更重要。他们什么也不干,坐等形而上学的科学家研究出比较确切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综合升华。千千万万的科学家研究了万万千千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后,达尔文拿来一综合,就提出了进化论。”
  “这活倒很轻松。”
  “一点也不轻松,而且需要更高的聪明才智和更加宽阔的视野。爱因斯坦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他的视野非常开阔,甚至研究过辩证法。但是他说辩证法对他的研究没有任何帮助。”
  “辩证法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研究世界的第三种方法就是辩证法的方法,我称之为‘上帝式’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内容。”


最后一课

  “我被开除了,”教授说,“今天上最后一课。请先提问。”
  我说:“有的同学说,你的观点有点偏激。”
  “他说对了,我不仅偏激,而且有错误。上一节课我就故意设置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但是你们并没有给我提出来。现在我不得不把最重要的东西教给你们:没有谁是全部正确的,最多只是正确了一部分。如果世界是那只大象,我们就是那一群摸象的瞎子。我们想知道大象的样子,但是我们谁也不可能把这只大象摸完。把所有的瞎子加在一起也不可能,如果你的一生只能摸完大象的尾巴,你一定要认真去摸。如果你确信自己完全了解了这条尾巴,你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听见别人说大象像柱子或者象扇子就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偏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听风就是雨,毫无自己的主见。如果你坚持的错了,没什么大不了,一定有更聪明的瞎子给你指出错误。科学就是这样在成千上万的错误中提取一个真理的学问。但是如果你对了,却没有坚持,世界就失去了一次前进的机会。另外你要随时记住:无论你是对是错,你只是了解大象的一小部分。要听听别的瞎子怎么说。不能轻信,也不能不信。你别无选择,只有使用你的理性,它也许有许多不足,但却是你唯一可以信赖的东西。一个人的理性十分有限,许多人的理性却威力巨大。如果你不知道许多人的理性在哪里,那么我告诉你——那就是科学。科学也有不足,以后一定要被突破。不过那需要许许多多比爱因斯坦更聪明的人,肯定不是你我。
  “理性,批判和宽容,就是我所说的最重要的东西。”
  这次我没有提问,也没有其他人提问。
  “言归正传,继续谈辩证法。”教授只好自己接着说,“辩证法也是个瞎子,但是他不摸象。”
  “他不想了解大象吗?”我问。
  “他当然想了解大象,但是他认为摸象没有用,或者说作用不大。他认为大象在到处乱跑,还在不断地从小变大,而且与他周围的森林,地球,甚至太阳系,银河系有无限多的联系,用‘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徒劳无功,只有使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辩证法观点,才能搞清大象的样子。”
  “可是他连象都不摸,怎么全面,发展,联系呢?”
  “我不知道,鬼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所以我把它称为‘上帝式’的方法。辩证法最初在中国流行,伏羲八卦,阴阳五行,孔子的‘过犹不及’,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黄帝内经》‘内外调和,邪不能侵’统统都是辩证法。西方只有亚里斯多德提出过辩证法的雏形,既不全面,也不具体。恩格斯说他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我不知道从何说起。不过这无关紧要,现代意义上的辩证法是从黑格尔开始的,这一点恩格斯和我,以及其他任何人,都不会有任何意见。”
  “你只说恩格斯,怎么不提马克思?”
  “马克思和辩证法关系不大。”
  “辩证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吗?”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马克思早期写过一篇《神圣家族》,痛批黑格尔的‘泛逻辑论’,泛逻辑论就包括辩证法。以后也没见他怎样说过辩证法。直到他最晚的哲学著作《资本论第二版跋》中,他才玩笑的说自己卖弄了辩证法。但是辩证法是什么,马克思终其一生,也没有回答过。”
  “那么辩证法怎样进入马克思主义的呢?”
  “完全是恩格斯的原因,从《反杜林论》到恩格斯致死不愿发表的《自然辩证法》,辩证法才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灵魂。这一点我和顾准的看法一样,马克思是不会同意‘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说法的。这完全是后人的需要。不过《反杜林论》是经过马克思同意的,这一点倒是事实。” “辩证法有哪些内容?”
  “首先是三大规律:第一,质量互变规律,来自黑格尔《逻辑学》第一部‘存在论’。第二,矛盾统一规律,来自《逻辑学》第二部‘本质论’。第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自《逻辑学》第三部‘理念论’。这都是表面的东西,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神秘外形’。它的根本在于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它的实质是隐藏其后的两大主义:第一,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这早已成为历史的垃圾。第二,真理不可分,局部事务的真理都是整体世界的一部分,孤立的研究发现不了这些真理。只有在森林中找树木,不能从树木开始研究森林。这不仅极其荒唐,而且毫不现实。”
  “为什么不现实?”
  “有个西方不败教授说得很好:事实充分证明,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来研究事物的方法,在人类现有的认识情况下才是最好的方法论,才可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如果把所有的关联都考虑进去,就等于什么也干不成,就象我们老祖宗一样,只能抱着个‘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个思维懒怠症混日子。等到对事物的各种性状及规律有了较为详细的把握,再把它放到系统中进行非常谨慎的观察和研究。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总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一开始便从总体上提出本质的观点。这种带有原始思维特征的传统正与辩证法不谋而合,或者说辩证法只是中国古代思想方法的一种现代表述,中国人从来不缺少这种思维方式,需要补课的正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来研究事物的笨功夫。”
  “辩证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你们中学教科书上是怎么讲的?”
  “好像是对客观世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规律的全面正确的总结。”
  “这种说法极其荒唐,而且全然不顾任何事实。是彻底的误人子弟。第一,别说黑格尔活着的时候,就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对客观世界仅仅了解一点,很小的一点。对人类社会只了解半点。对思维规律了解得半点也不到。一只大象我们只是了解了尾巴上的几个关节,腿上的几根毛,加上耳朵上一块皮而已,谈得上什么全面总结,正确总结?纯粹是说梦话。
  “第二,你们可以看一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69页第十二行到第十四行:‘黑格尔的著作中有一个广博的辩证法纲要,虽然它是从一个完全错误的出发点发展起来的。’恩格斯在不止二十个地方说过,这个错误的出发点就是唯心主义。谁都知道,恩格斯所谓的辩证法原版照抄的来自黑格尔的《逻辑学》,如他自己所说,只不过‘打碎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外壳’,取了他‘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你相信吗?人类从许许多多正确的出发点出发,都要走上弯路。而一个叫黑格尔的帝国教授,却可以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出发,‘全面地,正确地’总结出客观世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的全部正确规律。这是人说的话吗?
  “我绝不相信。就是再把我绑到新教徒的火刑柱上,把我烧死以前烤上两个小时,我仍然不相信!”
  “我也不相信。”我小声说。
  “可是相信的人相当多。自从打碎了基督教的枷锁,辩证法是科学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他把现代科学斥责为不入流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使科学在一些地方停滞不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科学院的一个院长,就因为要搞农作物的杂交改良而丢了脑袋。”
  “那为什么?”
  “因为杂交改良依据的是孟德尔-摩尔根理论,与辩证法格格不入。”
  “你很熟悉前苏联吗?”
  “我最熟悉的是中国,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是打别人头上的苍蝇更轻松。”
  我问:“对于辩证法的进攻,科学是怎么反击的呢?”
  “西方哲学用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进行了反击。现代科学却默不做声。它只是不断地发展,生产出更多的粮食,钢铁,机器,以及人类除精神需要的一切。当这一切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的时候,辩证法才忽然发现,虽然它在骂别人,丢人的却是他自己。”
  “辩证法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吗?”
  “有人说辩证法是一个早产的怪胎,虽然在人类认识的现阶段并不适用,但他整体的观点确实十分诱人。现代科学的整体论,有机论已经初具雏形。不过这不是对辩证法的回归,而是在科学自身的发展中,若隐若现地概括出的一些原则。真理一元论毕竟是难以接受的。科学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的可能性,哪怕最微小的希望,也会有人付出百倍的努力。1984年,一大群名气很大的科学大师在美国成立了圣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他们包括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许多科学领域的顶尖人物,出钱的大老板也是赫赫有名——金融杀手索罗斯。它们的目标就是研究‘一元化理论’的可能性。当然,他们谁也不会相信什么辩证法,那就不要研究‘一元化’了。它们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探讨控制复杂的适应系统(CAS)的一般性原理。虽然我不相信他们会取得任何结果,但这是人类科学史上最大胆的尝试之一。我预祝他们成功——尽管那样会打破我的一切观念。
 

沙发
发表于 2009-4-15 16:29:14 | 只看该作者
仔仔细细的看了几遍,还是感觉没有体会到文章的精华,只是有了个了解,不过仍然感觉收益匪浅。谢了飞猫兄。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21:15:17 | 只看该作者

不客气,其实也没有啥的。飞猫关注这篇文章中的第三堂课。

第三堂课中“强盗式”的科学家思维,就好比现在保险业的大数定律一样,一种经过了大量历史资料、现实信息分析的综合总结。大数法则是近代保险业赖以建立的数理基础。保险公司正是利用在个别情形下存在的不确定性将在大数中消失的这种规则性,来分析承保标的发生损失的相对稳定性。

大数定律同时也是不确定情形下各种经济理论的基石。

人只有全方位、多层面、运动的思考、实践、总结自己与他人的经验,才能使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看清事物与人、成功与失败;只有深刻了解“大量同类型事件”的发展规律,所产生的思想行动,才能真正的言行一致、坚定不移。不管是工作、事业、爱情还是其它方面都是如此。

4
发表于 2009-4-15 22:19:13 | 只看该作者
上帝!我看不懂
5
发表于 2009-4-15 22:51:26 | 只看该作者
难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5 22:51:57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9-4-17 18:18:12 | 只看该作者

飞猫兄说的是,善于收集信息,并进行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提出自己的理论?

7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9:40:15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wudexin2在2009-4-17 18:18:12的发言:

飞猫兄说的是,善于收集信息,并进行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提出自己的理论?

  古有云:“不知古,焉知今?” 我们也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我们也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把握未来。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

  每个人对历史、对管理之道的不同见解,将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形成千万种不同的行为结果。
  历史,是今天的过去;今天,是历史真实未来的展现。
  历史,是真理的母亲,是生活的镜子,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人们学习历史,学习思想理论,是为了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启迪思维、加宽思路、增长智慧,从而在人们的心中起到“劝善明恶、记功司过、察往知来、激浊扬清”的良好作用,使每一个人能在错误、失败、艰难和机遇中成长起来,在学习锻炼、博奕交锋、行动实践之中成长起来。

  比如:我们要修一座水坝,就必须了解该河段洪水的历史记录,这样才能确定水坝的各种参数。现在经常提到的建造可以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大坝,有人会想为什么不能设计成能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呢?但是设计提高一个级别,成本就要大幅度增加,所以要在成本和标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设计者凭什么来确定这些标准呢?那就要依靠历史。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史学传统的国家,丰富的史学遗产为世所罕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梁启超也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也就是说,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巨大的历史知识宝库。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对历史之了解越来越少,华夏文明日益没落,其前景甚忧。唐朝的一位著名史学批评家刘知几对史学的价值这样说道:“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史通·史官建置》)。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见任继愈《〈续修四库全书〉出版的重大意义》。

  在中国的封建皇帝中,唐太宗是一个重视修史、重视在政治实践中读史、用史的贤明皇帝。在他身边,有许多精通历史的名臣,与他经常“商榷古今”,成为讽谏的专家,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萧瑀、王珪、刘洎、马周等都是这样的人,他们对贞观时期的重大政治决策都起了很大作用,对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产生了积极影响。正如唐太宗的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唐太宗常以自己的体会,要求群臣多读“古籍”,提倡群臣“事之闲,宜观典籍”。有一次,他还送给以直谏著称的李大亮一部《汉纪》,说:“此书叙致简要,议论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今以赐卿,宜加寻阅”。

  唐太宗李世民能够直面历史、见贤思齐,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能,敢于用历史上的嘉言懿行、明君贤相来匡正自己的言行,用历史上昏君暴君腐败残暴导致国破人亡的教训时时提醒自己,表现出最高统治者对历史少有的自警意识、借鉴智慧和伟大气魄,从而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没有腐败的开明盛世——“贞观之治”。

  ……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尤其酷爱古今史书,并对许多古书作了不少点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历史知识,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我们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这三点对伟人毛泽东的成长和中国革命的影响力之大!

  毛主席曾说:“我一辈子就是吃总结经验的饭”。陈毅认为,毛主席之所以伟大,就是“不二错”,即同一个错误不犯两次。邓小平也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一个人如果不善于总结,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可能常走弯路、常遭挫折;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不善于总结,就可能错失机遇、蒙受灾难。要把学习引向深入,就要善于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善于总结,就要把实践中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历史的东西现实化,外面的东西本土化,外国的东西中国化,从中发现带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善于总结,我们就能举一反三,就能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

  管理者在面对许多“同类型事件”的处理时,常会因人、因事、因时间而变化,那么,被管理者就会觉得公司缺少公平和规范,天长日久后,管理者就会丧失民心,丧失管理威信,管理上的混乱也会与日俱增。企业规模越大,这种现象越严重。

  这时候,就需要企业立足于现有的历史文化、环境与对手、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大量“同类型事件”进行公开化、规范化的重复管理,在不断重复管理中寻求渐进式的突破和变革,变革后又及时地形成新的重复规范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若违反此历史规律,则企业不能逃脱它的宿命——“善始者繁,克终者寡”、“为道不能屡迁者亡”。中华文明智慧之书《易经》中有一句话说得好:“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

  善于收集信息,并进行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提出自己的理论,只是一个方面。要像产业山寨化的必然逻辑“选择,组合,加工,创新”四步曲一样,自主创新才是它最终的使命,尽头的必然。

  就拿飞猫自己来说,转贴多了,原创少了,也是让自己汗颜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7 20:27:19编辑过]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9:48:16 | 只看该作者

  与历史相对应的,就是远见。

  企业要发展,就要有远见;企业越发展,越要有远见。远见是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规律性来讲的,是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统一。企业发展得越大,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越多,所以要预见各种不确定的产生及作用。但不确定性发展,又受到竞争规律、管理规律、投资规律、研发规律、人口规律……一定规律的支配。毛主席曾在1945年时深刻地指出“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预见也就没有一切”。

  我们想获胜必须了解冒险的价值,而且必须有自己创造运气的远见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踏实行动。这需要我们大胆筹划,小心实施,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做事小心,能够看到事物中一切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机遇,同时又要像一个棋手那样研究所有可能危及你优势地位的各种战略。

  幸运之神眷顾勇者。但真正的勇者并非是不可一世的狂妄之徒,更不是没有脑子的莽撞汉。勇者知道运用预测和判断力,计划每一步和做每一个决定,这种做法就像军事策略家所说的那样,每一步重要行动能让你力量大增,也就是拥有一种武器,能立刻形成明显的优势,帮你战胜对手。

  那些伟大的军事将领大多有一个习惯,他们总是尽力了解对手的性格和习惯,以此来判断对手可能做出的选择和行动方向。在所有的竞争活动中,能够了解对手和竞争者也总是很有功效,因为这样你就可以预测对手的动向。主动、预期性的措施几乎总比被动反应有效,且更有力量,俗话说,预防胜于治疗就是这个道理。

  ……

  在我们提笔拟定计划之际,该计划看起来似乎天衣无缝,但是局势在计划定稿之前情况可能已经转变了,也就是说,不仅市场的状况早已改变,客户改变,就连所能支持计划的资源也已改变。这也难怪这些成本高昂,又耗时费力的策略,仅有极少的部分能真正被执行。正如日本软银孙正义所说的:“一流的计划三流的执行,不如三流的计划一流的执行”。在今天这个风险因素剧增的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大变革时代,更是如此。

  许多人都坚持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扎实的策略计划,而这项计划必须由具体、可衡量、可达成以及实际的行动目标作为后盾。这样做虽然很重要,但它有致命的缺陷。计划强调的是判断的标准与预设的成果,人们所采行的也是认为可达成目标的固定方法。由于这些方案依据的是预期能达成目标的已知方法,因此我们在开始行动之前,其实已经局限了范围。因为人们太执着于自己历来的成功方式,殊不知在他们行动之初,就已经限制了自己走向更多、更大成功的可能。

  计划的本质是弹性的、长远的、多层面的、大格局的。它们强调的是如何成长或扩大利润这类的成果,而不是某个可衡量的目标。同时计划所提供的是一个大方向,而非达到成功的惟一方式。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只找到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要找出完美想法的最佳途径,就要拥有许多想法。而在做出最完美的决定之前,要致力于寻找具有创意与功效的各种可能性选择,考量多种可能性方案,并积极尝试各种选择,然后才将重点放在最好的选择上。
  我们不要固守三、五种方式来达成远程目标,而要无时无刻都能发掘获取利润的机会——不论是在与对手交谈,或与他人进行脑力激荡的会议中。

  这就如同邓小平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宗旨,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保持开放性的策略,顺应时势,因势利导,顺以推移,不断地进行调整、修正计划。如此这样,即使我们的计划进展并不顺利,也不会惊慌失措,却总能沉着应对。

  一个真正充满效率与行动能力的领导者,需要克制找寻简单、单向解决方案的冲动,乐于尝试能达成目标的各种可能性办法,拥有在困难面前付诸行动的耐心、勇气和胆略,以及不达目的决不收手的执着精神。
 


  …………

  我们的心态将决定我们的能力。我们认为我们能做多少,我们就真的能做多少。如果我们真的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多,我们就能创造性地思考出各种方法。拒绝新的挑战都是非常愚蠢的,我们要集中心思于怎样才可以做得更多。这样,就会为我们提供创造性的解决之道,将我们各种创造性的能力发挥出来,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答案都会不期而至。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越多,我们的热诚感、自信心、创造力则越强,将来的成就则越大。

  相反,不相信事情能够做成功,就等于关闭了我们创造性解决问题之道的心智,不但会阻碍发挥创造性的能力,同时还将破灭我们的理想。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是将任何事情做成的保证。这并不需要有超人的智慧或特别的才艺,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朝着既定目标不屈不挠、奋力向前的气魄,相信能把事情做成,要有这种坚定的信念。而当我们相信某一件事不可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为我们找出各种做不到的理由。但是,当我们相信——真正的相信,某一件事确实可以做到,我们的大脑就会帮我们找出各种方法。老话说得好:“有为者,亦如是;有志者,事竟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7 19:53:10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