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宗庆后掌控娃哈哈以MBO和远离达能为主线

[复制链接] 4
回复
83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4-18 17:3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亦真亦幻的“达能强购娃哈哈”事件暂时停止了媒体上的口水战,但达能与娃哈哈关于股权和品牌的争夺战远没有结束。在各种截然不同的消息的纷扰中,通过《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独立调查和梳理,我们逐渐明晰了事件发展的路径。

  “营销天才”宗庆后声称自己当年并不懂什么叫“资本运作”,但10多年来的事实表明,宗庆后也许并不熟谙具体的财技,但在宏观层面上他不仅成功进行了一些“资本”运作,而且颇有创新。

  从1993年到现在,暗地里,宗庆后在资本上有两条主线贯穿始终:MBO和远离达能。

  竞争对手们都惊叹宗庆后的商业才能,但他们也应该钦佩宗庆后的“资本眼光”。当他以“土拨鼠”的精神常年活跃在中国的城乡小店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将娃哈哈更好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作为最早隶属于杭州上城区教育局的校办企业,“娃哈哈”难以抹去它的“国有”身份。1991年,娃哈哈兼并了杭州罐头食品厂,并组建成立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直到此时,据工商资料记载,娃哈哈集团公司只有上城区国资局一个股东。

  1993年,宗庆后的股东意识开始觉醒。据知情人士介绍,囿于娃哈哈集团的历史原因,直接将娃哈哈集团进行MBO在当时存在困难,于是宗庆后另外做了一个壳,并瞄准了国内上市,这个壳就是1993年2月6日开业的“杭州娃哈哈

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美食城公司”)。

  美食城公司的经营范围与娃哈哈集团公司高度重叠,主要从事食品、饮料的生产、销售、旅馆业、饮食业,其主要发起人为娃哈哈集团、杭州工商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金义集团。引人注目的是,在其股权结构中,已经出现了”职工股“和”自然人股“,其中职工股占总股本的31.47%,自然人股占21.8%。

  但由于美食城公司寄予厚望的娃哈哈大厦拖延工期和上市未符合规定,美食城公司并没有实际担负起完成宗庆后及其团队MBO的重任。当时,娃哈哈在饮料以外的其他领域的投资大多不理想。1996年,娃哈哈完成了与达能的合资。

  对于这次合资,可以判断,当时宗庆后是满意的,其不仅一次性引进外资4500万美元,先后从各国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流水线,而且还坚持“合资不合品牌,由中方全权经营管理”。其后,投资纯净水领域,1997年开始,娃哈哈再次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彼时娃哈哈的智囊团认为,与外资合资不光能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享受合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而且比起直接在国资的领导下,合资公司更加“灵活”。

  不过,由于后来达能收购了百富勤的股权,合资公司控制在达能手中,同样不能实现最终控制的目的。宗庆后改制的眼光可能又重新回到了娃哈哈集团,其中一个创新性的做法就是:集团公司的工会持股(后改成职工持股会)。职工集体持股的行为并不是自上而下的行为,因为直到1999年底,杭州上城区政府才发文“原则同意……组建职工持股协会”。

  娃哈哈集团公司在1999年12月顺利申请了工商变更,变更为“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其股东已经增加到三个“上城区国资局、职工持股会、宗庆后等39名自然人”。其中,上城区国资局国有股占到51%。

  然而,2001年的一次股权转让,让这个公司发生了“质”的变化。杭州上城区国资局将5%的股权转让给了职工持股会,使自己的股权变成了46%,而职工持股会和宗庆后等39名自然人合计占到了54%。半年后,职工持股会又将5%中的一部分转让给了宗庆后本人,宗庆后最终占股29.4%。此举使上城区失去了绝对控股权,“这实际上是宗庆后在股权上真正掌控娃哈哈的开始。”知情人士称。

沙发
发表于 2007-4-25 20:51:25 | 只看该作者

宗在每一步都有较好规划

但达能收购百富勤出乎其意料。

但可贵之处是争取各种资源在重新博弈

更用了民族精神支撑

板凳
发表于 2007-5-26 05:07:39 | 只看该作者
对MBO一直没什么好感
4
发表于 2007-8-26 12:12:37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宗庆后  不要将其落入外国公司手中
5
发表于 2007-8-27 11:17:11 | 只看该作者

全力跟踪!期待进一步消息!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