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狗”的理解
前些日子,到东莞出差。客户的公司门口有一家宠物店,中午休息时候,随便去转转,看到宠物店中有一条小狗,是白色的博美。样子非常可爱,顿时想把它带回家去。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把小狗买了下来带回家去。晚上给二姐打电话,告诉她我买了一条白色的博美,她非常高兴,马上询问我狗是什么颜色,多大了,可爱吗、公的还是母的。第二天一大早,就跑过来看我的小狗,姐姐从就喜欢小动物。晚上,大姐打电话来询问我们最近的情况怎么样。小狗不知道是因为饿了,还是别的原因。在我接电话的时候对着我叫起来。大姐在电话里一听到有狗在叫。就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养狗的,狗是否很脏,咬人吗、有没有打预防针……。
同样是对于一条狗的理解,然而不同的人反映确差别很大。二姐从小就喜欢狗,所以一听到狗,马上就会表现出关切。在她的脑海中肯定会描绘出一副一条可爱的小狗的影像。而大姐的反映确是关心狗是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麻烦,在脑海中也会浮现出一副“肮脏凶恶的狗”的影像。因为小时候,邻居养了一条狗,一放学,二姐就经常去他们家和小狗玩,而大姐从小就不喜欢小动物,而且被邻居养的狗咬过。
看来,同样的一个事务,不同的人对它的概念与理解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在我们日常的谈话与沟通当中也是同样。当你说出一句话来,你自己认为可能已经表达清楚了你的意思,但是,不同的听众会有不同的反映,对其的理解可能是千差万别的,甚至可以理解为相反的意思。这将大大的影响我们沟通的效率与效果。看来,在我们进行沟通的时候,需要体会对方的感受,做到用“心”去沟通。
但在实际中,情况确不是这样。在企业中的沟通,往往会忽视这一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员工在企业中频繁流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交流的机会减少了很多。往往是大家白天在一起工作,下班后就各回各家,各干个事。
林小姐是珠海某广告公司的总经理。年初,公司与电视台签订了合同,承办了电视台半个小时的汽车栏目。为了更好的办好这个栏目,公司引进了一个新的合伙人,新的合伙人非常有能力,进入公司后,电视栏目的业务发展的很不错。但优点明显的人,缺点往往也同样明显。林小姐与新合伙人在工作中产生一些摩擦,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情产生争执。一天,因为林小姐修改了他的方案,两个人产生了争执。林小姐随口说出:“不行就散伙吧。”合伙人听了后没有再说什么,但是,从那天起,两个人的矛盾逐渐加深。后来,在一次沟通中,合伙人对林小姐讲述了自己的看法,觉得林小姐说出“散伙”二字他听起来特别刺耳。后来林小姐才知道,这个合伙人几年前离了婚,所以对“散伙”特别铭感。其实林小姐也不是真的想“散伙”只是随口说出,他也没有想到对合伙人会有这样大的伤害。
在沟通前应该认真思考对方能够接受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方式,要选择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沟通,这可能是沟通获得成功的第一个步骤。 要用听的懂的语言与别人沟通!
小时候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村庄里住着三个兄弟,三个兄弟听说大海的博大与宽广,立志一定要去看一看大海,由于家中有年迈的父亲需要照顾,三兄弟决定让老三代表大家去看看大海。老三走了一个月,看见了黄河,他以为看见了大海,一打听,才知道自己看见的不是大海,又走了一年,终于看见了大海。老三回到了家乡。给大哥二哥讲述大海的样子。老三说大海有一千条黄河那么多的水,大哥二哥没有见过黄河,又问老三黄河有多大,老三说黄河有一万条家乡的小溪那么多的水,哥两这才能隐约的感觉到大海到底有多大。
现在,由于科技的进步,传媒的发达,即使没有见过大海的人,同样也可以栩栩如生的描述大海是什么样的。但是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或者从来没有体会过的东西,我们能准确的说出感受吗?
在沟通中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与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同样的事务所表达的观点与看法是完全两样的。在我们的咨询活动中,经常会听到很多公司的高层向我们诉苦。在他们看来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且反复强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总是会出现纰漏。
ERA是一个日资企业中的日籍雇员,在制造部门担任经理。ERA一来中国,就对制造部门进行改造。ERA发现现场的数据很难及时的反馈上来,于是决定从生产报表上开始改造。借鉴日本母公司的生产报表,设计了一份非常完美的的生产报表,从报表中可以看出生产中的任何一个细节。ERA认为只有及时搜集到生产现场的第一手数据,才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有的放矢,改善质量。ERA开始组织工人参加培训,练习填写报表。每天早上,所有的生产数据都会及时的放在ERA的桌子上。ERA很高兴,认为他拿到了生产的第一手数据。没有过几天,出现了一次大的品质事故,但报表上根本就没有反映出来,ERA这才知道,报表的数据都是随意填写上去的。为了这件事情,ERA多次找工人开会强调,认真填写报表的重要性,但每次开会,在开始几天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过不了几天有返回了原来的状态。ERA怎么也想不通。
ERA的苦恼是很多企业中的经理人一个普遍的烦恼。这和上面的小故事有类似的地方。现场的操作工人,很难理解ERA的目的,因为数据分析距离他们太遥远了。大多数工人只知道好好干活,拿工资养家糊口。不同的人,他们所站的高度不一样,单纯的强调,开会,效果是不明显的。就如ERA一样。那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问题产生?
后来,ERA要求每个班长、科长随时注意报表的填写状况,把报表填写纳入了工人、班组长的业绩奖的考核范围内,情况有很大起色。
站在工人的角度去理解,虽然以前ERA不断强调认真填写生产报表,可以有利于改善,但这距离他们比较远,而且大多数工人认为这和他们没有多少关系。后来,ERA将生产报表与业绩奖金挂钩,并要求干部经常检查,工人们才知道认真填写报表是与切身利益后关系,才重视起来。ERA采用了不同的沟通模式,效果确是截然不同的。在沟通中,不要简单的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的认识、看法、高度是一致的,对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模式,要用听的懂的“语言”与别人沟通! 沟通与妥协
与街头小贩讨价还价,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他先报出一个价格,一般的情况下,我们按照其30%-50%的价格给他还一个价格。他肯定会表现出一副吃了天大的亏的样子来,告诉我们根本不可能,我们转头就走,他会拉住我们,然后在他报价的基础上减去少许。我们还是坚持,他又降低一点。这样反复几次。如果我们真的想买,必要时,在我们报出的价格基础上会略微的增加少许。沟通的过程往往也是如此,必须有一些妥协,有一些让步。
Ch是一个软件公司的老板,公司规模虽然规模很小,产品质量确非常不错。但公司的营销能力明显不足,订单一般都是通过渠道获得。这些渠道包括各地的一些咨询公司,培训公司。每次合作中,CH总认为渠道只是帮助公司获得市场信息,并不能保障把项目拿下来,每次,还需要ch 派人去帮助把公司的项目拿下来。所以,在与渠道的谈判中,总是毫不退让,这样的结果就是渠道与公司之间的利益矛盾加深。时间长了,这些渠道都不会将信息给公司,公司的经营处于艰难的境地。
沟通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妥协,在很多成功的沟通案例中,都蕴涵着妥协的成分在里面,大到国家与国家间的谈判,小到同事与同事之间处理工作问题,都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妥协。与小贩的讨价还价,最后成交,就是一种互相妥协的结果,而CH不会妥协,不会退让,导致最后沟通出现问题。
当然,沟通中的妥协与退让,也不是无原则的妥协与退让。而是建立在底线的基础上的妥协,就象和街头小贩的讨价还价一样,当我们还一个价格是他无法接受的情况下,交易是无法完成的。在沟通前,需要明确自己的底线是什么,自己最低能够接受的条件是什么,在沟通中,要反复试探出对方的底线,沟通的余地只能建立在彼此双方的心里底线以上,否则,再好的沟通技巧都会失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