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说到职场官场上的谈话艺术,想到以前写的杂感,就发上来,博大家一笑。 这是《史记》中描写尧的篇幅中较重的一部分,看看尧在挑选继承人问题上和臣下的对话,会觉得有点意思。 尧先是问诸侯谁可以继承。一个说尧的儿子朱丹,被尧以“性情顽凶”否定,一个说共工,被尧以“表面恭敬实则阴险”否定。连着否定了2个,估计臣下都会开始观望了,于是尧开始指引:现在发洪水,百姓深受其苦,谁能治水呢?这一问很有水平,刚才还在问谁继承的问题,怎么突然就转到这上面来了?但是仔细一想,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古时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最大,加上又比较“迷信”,所以洪水这样的天灾在当时的影响,绝对不亚于国家被侵略。而如能治水,至少能力不俗,治水成功就能得到民心,顺应上天,这样的人有德有才,正好继承皇位。 于是“聪明”的诸侯一点即通,都推举鲧。估计这时候尧是很失望的,没想到自己苦心引导“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还是没人体会准确,但这话又不能挑明了说,否则还用得着征询诸侯的意见嘛。失望归失望,尧还是明说了鲧“负命毁族,不可”,但诸侯们仍坚持可以让鲧试一试。尧没有办法,又不能强硬坚持,否则就是一言堂不是征询意见了。尧答应试用鲧来治水,给了鲧9年,但鲧还是失败了。 如果从政治角度观察尧这次和诸侯的关于继承人的对话,是可以想到很多东西的。尧否定了几个人,试用鲧,这些都让尧对这些人在诸侯们当中的政治影响力有了预估,同时在把握诸侯对继承人的倾向上,一直处于上风。你们说鲧可以,我说不行,现在大家没意见了吧。这里我们不知道鲧治水失败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正这样一搞,相信诸侯们下次不会坚持试用谁了。于是尧又对诸侯发出感叹,我在位70年了,你们当中谁能继承我?为什么现在把继承人范围放在诸侯当中,而不是一开始就问?因为按常理推断,你没有可推荐的人了,那你自己行不行呢?你自己也不行,又没人可荐,那就只有听我说了。所以我说尧一直把握着谈话的主动权。当然,诸侯们不会傻到说自己行的;接着尧继续指引:都不行,那么就推举族中的人,或者有才能但是被你们疏远的人。说到这里,才是尧的真正用意。也正因为这样,身处民间的普通人舜才能以“平等”的身份正式进入这个继承人筛选环节。果然有人推荐了舜,而尧说:“对,我也听说过他了,怎么样?”这里是有一点前后矛盾的,也从侧面说明尧对舜注意很久了。于是有人就说舜怎么好,尧听完马上就说,让他试试吧。估计到这里,所有诸侯都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后面书中就详细讲了尧如何通过各种办法考验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9 19:20:3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