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病榻上的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曾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首诗是宋太宗对宰相吕端的评价。吕端在北宋时期宋太宗、真宗皇帝当朝的年代里,为臣两代。太宗时,曾得太宗亲手戒谕:“自今中公事必经吕端详的,乃得闻奏”。这一道谕旨,无疑是太宗对吕端的极大信任和重用。在真宗为帝之时,宰相吕端久病不愈。真宗为了解除吕端的劳累,下了一道诏书,免去了吕端每日朝拜的礼仪,有事靠书信沟通视事。并以太子太保,卒后赠司空。为什么吕端能有如此荣耀,下面的故事也许可以解读出他的智慧。文、《身边的管理学》一书作者商振fficeffice" />
吕端入相不久,有个叫李继迁的人,立西夏而抗宋,搅得西部边境不得安宁。宋出兵攻夏,抓住了李继迁的母亲,此消息传到太宗耳朵里后,第一反应是把这老妇人给杀了,就召集了寇准询问他有何意见。寇准当时也没有什么异议,这个事情基本就算敲定下来了。文、《身边的管理学》一书作者商振
寇准从太宗那出来,碰到了吕端。吕端一看皇上召见寇准,猜想皇上肯定在谋划什么事情,就问他:“皇上不让先生把事情告诉我吗?”寇准不能说有。吕端说:“边疆的一般战事,我不必知道,若是军国大计,我身为宰相不可不知啊”寇准便就把事情和他讲了,并说皇上准备把她斩首示众。吕端马上说:“此事还需再考虑周详,请您缓办。”然后马上朝见太宗。
吕端给太宗讲了一个故事:“以前项羽与刘邦争天下的时候,项羽也抓到了刘邦的父亲,就扬言要把他煮吃了。刘邦听说后就放出话去:“我愿意分一杯羹。”举大事之人早已预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连刘邦这样忠孝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叛逆之人呢?皇上您现在杀了他的老母,明天就能抓到李继迁吗?如果不能的话,则只会坚定他的反叛之心啊。”太宗一听这话有道理,就问吕端怎么处理。吕端说:“既然杀了她于事无补,不如把她安置赡养。”太宗采纳了此意见。
后李继迁的母亲病死在延州,李继迁闻讯后,不顾自己的性命来奔丧。被抓后,李的儿子纳款请命,一场暴乱就此平息。文、《身边的管理学》一书作者商振
先说说故事开始前吕端和寇准之间的对话。吕端在询问寇准皇上问其何事时说:“边疆的一般战事,我不必知道,若是军国大计,我身为宰相不可不知啊。”这句话首先反映出吕端清晰的个人定位。我是宰相,一般的事情我不必知道,这些有下面的官员处理,但军国大事,我一定要知道,因为我就是负责处理这些大事的。在什么位置上操什么心,该你做的事做好就是最好的事情。
吕端在问话时,提及自己的宰相身份,其实并不是拿官位压寇准,而是为了避免寇准多心。皇上是找我寇准问话,你吕端跑来问个什么劲呢?为了避免寇准产生自己要与其争宠的嫌疑,吕端才讲了这番话。那意思是告诉寇准:“老弟啊!不是我多事,实在是职责所在,我自己身为宰相,对一些可能发生的大事情肯定要心里有数,如果这事不重要的话我也就不问你了。”作为宰相询问一些事情本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吕端还能够估计到同僚的感受,主动消除其心中疑虑,难怪其为官40年很少遭遇到政治打击,这与其平时的谦让审慎是分不开的。因谦虚而少树敌,无敌则无祸。
在得知具体事宜后,吕端对处死李继迁一事上对寇准说了四个字:“请您缓办。”这四个字很有意思。文、《身边的管理学》一书作者商振
先说这个请字。从官阶上论,虽然太宗让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可毕竟吕端是宰相比寇准还是要高级些的,可以讲是寇准的上司。上司让自己的下属办事,居然用了一个“请”字!这一“请”下属还真得这么办了,人家给咱脸咱得兜着,不能给脸不要。试想如果吕端直接对寇准说:这个事你不能这样做。寇准心里肯定会不舒服,如果霸蛮的硬来,吕端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一是人家寇准本就和你轮流“坐庄”平起平坐,二这个事情是太宗交代办的,皇上这个后台可是最大的。而吕端没有硬来,而是用了一个“请”字,不仅给了寇准面子,也显得自己不那么强硬,寇准当然也就不好不听。
既然已经商量着来了,吕端干脆把面子给足,在“请”字后面又加了一个“您”字。这一“请”一“您”可就把寇准位置给抬高了,这就像一个长者给一个年轻人行礼一样,年轻人只有下跪的份。表面上是抬你,其实把你架起来骑虎难下,你还就得按他说的办,不然就是不敬了。文、《身边的管理学》一书作者商振
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个“缓”字了。人家只是让缓办又不是不办。这样说寇准还容易接受,如果吕端直接让他不办,寇准就犯了难了。杀,这是皇上的旨意,不办就是抗旨,那是要掉脑袋的。而且办不办的不是他寇准说得算,得皇上说了算,你现在让他不办,借他寇准一个胆子他也不敢下这个狠心。但现在只是说“缓办”,你先别急着执行,给我打个时间差,让我再到皇上那周旋一下。这个事,他寇准还是办得到的。很多人求人,只求自己方便,却忘记了让被求的人也方便,人家自己都不方便怎么给你方便?如果直接让人家帮一个不方便的忙,人家一口就回绝了,来回转的余地都没有。再者,仓促之间吕端自己也不一定就完全弄清楚了该不该杀,现在就一口定下来不办(不杀),而皇上那又坚持要杀,自己就站在皇上的对立面了。缓办,自己也先探探风向,然后再定究竟如何办。
最后这个“办”字也有点学问。一般而言,“办”都是上对下说的,例如领导吩咐下属:“你把XX事给办了。”这个办字向寇准透漏两个信息:我还是你的上司以及你只是执行层面。这又给寇准压了压分量,前面已经抬你了,但你也得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要乱来。文、《身边的管理学》一书作者商振
吕端劝谏太宗时候没有上来就给人一棒子----这事你办错了,毕竟人家是皇上嘛,还是要给他面子的。很多人规劝的时候总喜欢先否定对方的观点,其实从一开始就把问题转变为“谁对谁错”,身为上司的皇上也是要面子的,即便你吕端是对的,为了面子我也一意孤行,实在不行就拿皇上的大帽子压你。这与开明不开明没关系,这是人之常情要把握的,为什么那么多大臣因劝谏而被杀,除去他的主子不能容忍异议之外,和他自己没有掌握这一点而用错的方式方法有很大关系。所以吕端用说典故的方式婉转的提出了异议,太宗也不是傻子,他当然能听明白自己办错了。而吕端从一开始就没说太宗错了,当然也就不存在太宗认错的问题,这个台阶好下得很。
后面吕端给太宗的处理意见,也是很高明的。赡养李继迁的母亲,一、可向天下昭示皇上的恩德仁义;二、把李继迁推上不忠(叛国)不孝(弃母)的位置,太宗的军队就是仁义之师了,这种噱头在当时还是很有号召力的;三、手中有了人质,使李继迁投鼠忌器有所牵制;四、可以充当了诱饵,找机会诱捕李继迁。此处理方法增加了宋军的筹码,提升李继迁归降的可能性,可说是深远的布局。
作者商振,出处www.jobenjoy.cn,转载请保留此信息,否则谢绝转载!
相关阅读推荐:
阿斗的智慧
小事是如何变大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