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龙,星巴克高管层中的第一个中国人。曾经领导星巴克法律部和国际业务,目睹 并参与了星巴克从区域小店成长为全球顶级品牌。为了家庭承诺,王从星巴克功成身退, 5年之后,二进星巴克,执掌大中华区。 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主持人:你有一份令人好奇的简历。1988年拿到哥伦比亚法学院博士后,你在华尔街 当律师。1992年,你加入了当时只有100多家店的“小公司”星巴克。2000年,星巴克壮大 之后,你却选择了离开。 王金龙:在华尔街做了一段律师后,我加入了西雅图的律师事务所,名叫 PrestonGatesEllis。这个名字中的Gates,就是比尔·盖茨的父亲老盖茨。当时星巴克是 我们这家律师事务所的客户,而我本人百分之四五十的工作时间都是为星巴克服务,在这 个过程中,这个公司所体现出的与众不同深深地打动了我。 中国人有句话叫宁为鸡头,不为凤尾。1992年我受邀加入星巴克时,也有去其他大公 司的机会,其中一家著名的500强企业,当时已经有177个律师了,如果我加入则是第178 个律师。而星巴克却不同,当时的星巴克处在上市之前,整个公司业绩蒸蒸日上。我是公 司第一个内部律师,一进去就出任法律总监。 1995年,星巴克开始考虑要向国际上拓展,我开始承担起北美之外的国际业务开拓。 在那段时间里,我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是在路上,对家里的照顾非常少。当时是我太太一 个人带着两个小孩,也非常辛苦。她跟很多人不一样,一直想回国。我跟太太说:总有一 天我会带你回家。所以到2000年六七月份的时候,太太对我说:亲爱的,是时候回家了。 2000年年底,我向公司提出退休。 主持人:2005年底,你再回星巴克出任大中华区总裁一职,从公司角度看,是星巴克 加强了中国业务,从你个人角度讲,无疑为职业生涯增添了戏剧性。这是刻意的安排吗? 王金龙:从星巴克退休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回来。星巴克再次找到我的时候,我当 上海良友金伴便利有限公司总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离开中国那么久,重新回到中国,又 学到了不少东西。无论从个人利益、公司利益还是价值观考虑,如果是做经理人,星巴克 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卖咖啡、卖感觉,还卖什么? 主持人:可以想象,在欧美卖咖啡,就像在中国卖茶叶、做餐饮一样,门槛低,竞争 者多,品牌集中度低。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星巴克凭什么脱颖而出? 王金龙:美国有一项评选,20世纪最后25年影响美国人文化和生活的最重要的25样东 西,星巴克名列其中。星巴克虽然卖的是咖啡,但创造了一个新领域,它为大家提供了一 个办公室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因此它对人的沟通、生活方式、社区等,都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和改变。 星巴克成功的核心方法是:必须是认认真真做好每件小事情。比如,为了保证口感, 我们把咖啡的制造过程精确到秒,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LaMarzoccoespresso(蒸汽加压 煮出的浓缩咖啡)应该是在18秒到23秒,如果17秒或者超过23秒完成了制作,就要被倒掉。 再比如搅拌棒的问题。不少咖啡搅拌棒是塑料制品,在高温下会散发一些树脂,从而 影响口味和健康,所以星巴克的研究人员用了18个月时间,对这个小小的搅拌棒进行了研 究和改进。星巴克在每个店面都配备了最好的净水设备,这些都花费不菲。我们在门店的 咖啡豆,如果7天内没有用光,就必须倒掉。 可以说,在星巴克的生产过程中,有上千件诸如此类的小事情,我们如果不做,顾客 可能从口味上没有感觉。但是我们坚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卖咖啡门槛很低,但是要把咖啡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门槛却很高。 主持人:企业家需要折腾,舒尔茨领导的星巴克的基因好像更不安分。一家连锁咖啡 厅,甚至把数字音乐作为下一个重要业务。创新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我们也发现,星 巴克的创新实验也有败笔,办杂志,开星巴克餐厅,都以失败收场。经历这些失误之后, 星巴克不能学乖一点儿吗? 王金龙:的确,不久前我们在美国成立了一家名为HearMusic的唱片公司,旨在给予 消费者新的音乐体验。能不能在自我否认的过程中发展,是健康公司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在咖啡业,星巴克是绝对的领先者。这和其他行业不同,比如快餐业有麦当劳和肯德基, 碳酸饮料行业有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 失败往往带来随后的成功,比如杂志的经验就帮助我们在图书出版上取得成功。星巴 克餐厅的事例证明,星巴克在消费者头脑里占据的关键词是“咖啡”。所以我们做咖啡及 其相关产品,符合品牌的一致性。 拳头收回来才能更快打出去 主持人:星巴克最初进入中国,和不同合作伙伴或组成了合资公司或授权特许经营, 在3个不同区域发展星巴克店面。和许多跨国公司一样,星巴克从2005年开始在华的独资 计划,到去年10月,星巴克回购北京、天津地区特许经营商90%股份。星巴克取得了除华 东地区之外所有合资公司的控制权,接下来还会继续收购合资伙伴已经不多的股份吗? 比如北方公司股东三元牛奶的10%的股份。 王金龙:我们并不认为星巴克到哪里都能了解当地的消费习惯。要用在当地长大的人 来经营,才能理解本地客户,体现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在中国台湾、日本,我们都有本 地的合作伙伴。在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星巴克采取独资的方式。 从资本结构上,股东是动态变化的。在中国,星巴克也不一定完全要100%独资。中国 的企业也在发展。星巴克将来也不排除和中国公司在其他方面进行合作。但不管所有权结 构怎么变化,星巴克都不会考虑加盟店。 主持人:大中华区成立,逐渐增持股份。看起来星巴克在中国是准备大干一场了。你 说过,中国要成为美国之外最大的海外市场。即便是中国店面要占到全球的10%,也将是一 两千家店面。相比一般的连锁店,星巴克的店面租金、装潢、人员会更贵。如此快速的扩 张,星巴克会有资金的压力吗?或者其他的挑战。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多少时间? 王金龙:很多企业选择特许加盟的方式,主要是因为自有资金不够。而星巴克以前基 本没有借贷,现在为了调节财务结构,才有了一点点贷款。资金方面没有问题。 中国区资金方面完全没有问题,我们一直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先行投资相关市场,为 未来进一步发展做好辅垫。当然现在处于投入期,是花钱的时候,但从整体商业模式上看, 中国的业务是很健康的。我们还将加大在这一市场的投资发展力度。 主持人:星巴克的全员持股非常有名,这一政策也是星巴克赖以成功的策略之一。随 着大中华区的设立,星巴克也开始在中国实施期权计划。有人将星巴克的咖啡豆计划称为 最大规模的员工期权计划。目前这一计划进展如何?操作有难度吗? 王金龙:2006年11月,“咖啡豆股票期权计划”拓展到中国。按照2006财年的咖啡豆 股票期权方案,凡是星巴克有经营权的公司员工,不论是全职还是兼职,只要是2006年4 月1日前加入公司,且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满20小时,即可享受这一福利。目前这一计划已 在中国执行,进展顺利。 主持人:对于星巴克的服务,我个人感觉,上海和北京的星巴克服务有差异。不同的 店的服务有差异。有些店面的员工并没有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没有你所说的热情的笑 容和招呼。这样的现状,你认同吗?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星巴克大中华区,怎么能改变这一 状况呢? 王金龙:我想你看到的可能是个别情况。不排除在个别地方偶然出现你所说的情况, 我们会努力予以改善。 当然,我们肯定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正像我们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先生经常 讲的,星巴克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更精彩的篇章还在后面。星巴克大中华区成立之后, 将有利于我们统筹协调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内地在内的整个大中华区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