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为了打造“专业质素一流”的地产投资顾问团队,公司特意组织上海的投资顾问们到澳洲总部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培训。在专业知识有所收获的同时,他们对澳洲的行业习俗以及风土人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结束培训课程时,他们玩笑似地向我“发难“了:“还是总部的同事好,每周都能领到白花花的‘银子’,我们要是业绩好,是不是也能调到总部工作啊?!” 虽是玩笑话,我知道他们大都喜欢上海热热闹闹的生活方式,不一定真的想调到总部,这其中的关键词啊,还是落在发薪制——周薪还是月薪的问题上。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质疑,我倒也不意外,记得20年前,我刚到澳洲时,澳洲的周薪方式同样让我也有过新奇感。为了释疑,我便与他们聊起了澳洲周薪制的由来。 澳大利亚实行周工资制由来已久,成因肯定是几个方面组成的。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缘于澳洲人的生活方式。听澳洲朋友说,澳洲人没有储蓄存钱的习惯。如果是月薪制,年轻人领到工资后,阔气消费,往往不到月底,钱包就干瘪了,生活一下就陷入困顿。结婚夫妇稍微好些,却也顶多是将工资稍做预算:汽油费、房屋租金/银行还贷、食物开支、娱乐费用等等。刚拿到工资时,观念里就是要先“慰劳”自己一个月的辛勤劳动,好好享受一番。等到月末时,原本鼓鼓囊囊的钱袋一点点空下去,经济上也是捉襟见肘,可谓应了一句“月初进馆子,月末吃泡面”的现象。 正因为这种以“消费”为主的金钱观念,澳洲开始实行周薪制,一来平衡澳洲人“先甜后苦”的生活方式;二来员工每周都会有工资作为工作的激励,对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大有裨益。 现在的澳洲,约定俗成般,大部分的公司都定在每周四给员工发工资。于是,周四夜晚的澳洲街头,一改往日安静的情形,平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澳洲人,一下子似乎都冒了出来,让人突然觉得一夜间这个国家平白多出了许多人般。许多的消费场所顺应时势,比如,购物中心从周一到周三营业到下午6点的规律,到了周四、周五晚,就延长营业到晚上9点,甚至午夜12点(多为特别的促销活动夜),周六、周日作为人们的“休息时间”,白天疯狂购物后,不论是商店员工,还是购物者都会在晚上另有活动安排,购物中心就会提早到17:30关门;而酒吧、歌厅等,从周四晚就开始笙歌燕舞,从午夜12点关门的规矩改为凌晨2点到4点才演奏结束曲。熙熙攘攘的身影流连在购物中心、商店、餐馆、酒吧等地,尽情地享受他们领到“银子”后的小康生活。澳洲人的特殊生活习惯,也造就了许多店铺周一到周三生意惨淡的现象,有的店子干脆选择星期一不营业。 国家相对完善的福利政策,比如政府医疗保险、失业养老保险、免费公立学校等一系列的“保底”装备,人们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消费时也就洒脱许多。因此,“周薪制”也就成为澳洲国情下的必然产物。 除了澳洲,英、美等国也常常采用周薪的发薪方式。于员工而言,周薪有利于他们宽松随意地安排日常生活开销之外,对于随机地调换工作,灵活处理与公司的劳工关系等也会更为便利。于企业而言,周薪对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效率、缩短员工表现的考核周期、刺激社会消费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但这些优势是否适合每一个国家,可能还有待考究。 近年来,中国的企业界内,以外企、私企、合资企业为主的公司,掀起了一阵“发薪制度改革”的呼声,率先开始了行业内实行“周薪”的制度。一场薪水制的“革命”马上引发了各方的争论。 反对方提出的质疑是:中国的国情是否适合推行周薪制?中国在薪水发放方面是否有必要效仿国外,一切照搬?他们的论据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来,中国的员工对于金钱的观念与国外人不同,中国人习惯存钱,认为月薪是对工作稳定性的一个保证;而一些白领则更趋向于年薪制,这对他们的知识性、重要性是一个肯定;二来,企业每周的考核,无意于增加了大量的人事管理工作,财务税收方面也由每月一缴改为每周一缴,这些都会无形中加大企业的开销;三者,企业支付周薪,意味着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会大幅度增大,极易造成资金周转不灵的后果,企业成本增加的同时,公司内部稳定性、员工的忠诚度都会相应减少。 赞成者认为,周薪制是企业国际化的必然产物,不能因为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而止步不前。事实上,任何一场变革都需要一段适应接受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仅仅是来自与国内,而更多的是来自与国际竞争者,因此提高工作效益、强化激励机制、考核员工每周表现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企业的现金流量应该是通盘预算,而非每月拉东补西般的运营。 周薪、月薪、年薪三者中,孰优孰劣,众说纷纭。不同的国情,有不同的做法。就目前国内的行业而言,周薪制对于适应能力强、习惯紧张生活节奏的年轻人来说,比较易于接受与普及。而一些商业服务行业,如家政工作者、家教等,以小计量单位为薪酬支付方式的职业,推行周薪也是比较合理的。对于国内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上,周薪制自然也是有利控制拖薪弊端的措施。但是,在研究、销售、管理等工作的领域,短时间内准确考核员工业绩的难度比较大,年薪制可能会相对合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