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海尔名牌战略解析

[复制链接] 1
回复
93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6-16 01:0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顾海尔的成长历程,海尔名气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广告,它从没有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也不是靠类似价格大战之类的大策划和大动作;更多地是靠新闻宣传。有人说,这是因为海尔重视公关活动,和新闻单位的关系搞得比较好。 

  确实,海尔是重视和各种媒体搞好关系的——这是现代大企业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但为什么能够搞好关系呢?搞好关系为什么就能够发挥作用呢?其中有一个关键所在是人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那就是海尔出新闻。如果海尔没有新闻事实发生,想宣传报道也是困难的。 

  所以,在海尔,“实至名归”的这个“实”,除了上述的各层含义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新闻媒体所需要的,当然媒体就会对海尔感兴趣了。 

  海尔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比较多,主要是因为: 

  一、海尔这个大企业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引起人们对它的特别关注。 

  二、海尔的创新意识比较强,一些具有导向意义的事情往往首先从这里做起来。张瑞敏到哈佛讲课,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美国,一般不会引起什么特别的关注,但对中国来讲,这是“第一个到哈佛讲学的中国企业家”,代表着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面貌和水平,为中国企业家争光,这就是新闻了。 

  三、海尔的一些具体操作往往具有新闻色彩。有人说,海尔善于“编故事”(这话带有一些贬义)。我想,它的故事并不是编的,而首先是做出来的。进入德国市场的故事,难道是编出来的吗?但海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总能找到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这不是缺点,这是市场经济意识的表现,是优点。 

  四、张瑞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企业家,所以在海尔发生的故事中往往具有比较深刻的内涵。 

  五、海尔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善于捕捉这样的故事,并把它们及时总结出来提供给新闻界。他们的宣传工作做得不错。 

  我认为,企业和新闻界的这种关系是非常宝贵的,它能够把企业的内涵及时地宣传出来,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本身的思考,借鉴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 

  说穿了,能够做到海尔这样,无非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本身有新闻;二是本身善于发现新闻;三是和新闻界的良好关系可以及时传播这些新闻。 

  ——就中国而言,一些大企业建立起健全的“舆论联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好的题材,可以通过这个体系及时准确地宣传出去。遇到了风险,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及时把自己的意见传播出去。信息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过去一般所认为的吹牛和张扬并不是一回事。

  解析之五:海尔非常重视品牌管理,并创造了自己的品牌体系 

  品牌既覆盖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又是一个专门的领域。因此必须掌握品牌管理的本领。海尔在以下几点上有很成功的经验。 

  1、借用世界名牌起步,但到一定的时期摆脱“拐棍”,自己独立行走,独立发展。 

  海尔最初的品牌叫做“琴岛——利勃海尔”。“利勃海尔”是它老师的名字。这是借名起步的策略。因为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中国消费者不相信中国的企业可以自己造出好冰箱,利用外国品牌是为了有利于开拓市场。后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它的品牌逐渐缩短:“琴岛海尔”,最后是“海尔”,就成为完全独立的品牌了。 

  这个品牌的特点是简单,而且具有广泛的涵盖力。 

  我们提出,要有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品牌,是就最终的追求目标说的,并不是排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策略。 

  2、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品牌的内涵。 

  海尔不断向自己的品牌注入新的内涵,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他们实际上是按照前面说的品牌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工作的。 

  首先把自己的品牌铸造成“产品品牌”。这是从冰箱开始的。“海尔冰箱”——“名牌产品”,做冰箱的海尔——产品品牌。这个阶段要解决的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的冰箱好”。 

  第二步把它铸造成“企业名牌”。产品的多元化,海尔不只是冰箱,而是生产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这个企业好,因为这个企业好,所以它生产的东西都好。 

  第三步把它铸造成国际品牌。他们先提的是“品牌国际化”,后来又提出“国际化品牌”,这就是在向着社会名牌——世界名牌进军。 

  3、与经营发展战略相配套,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 

  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是许多企业忽略的问题。而海尔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以说是目前中国企业当中做得最好的为数极少的企业之一。 

  海尔的品牌体系可以称为“家族式的品牌体系”。海尔这个总商标是家长,下面有各个分商标,如同各个子子孙孙。冰箱是王子系列,洗衣机是神童和丽我系列,空调器是英才系列等等。这样的品牌体系和海尔的多元化经营比较好地衔接起来了。总品牌起到了总领全局的作用,分品牌起到了体现新扩展的作用。 

   一个好的品牌体系,其主要作用仍然在于和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系。 

  什么样的关系是最好的呢?老朋友的关系是最好的。总是在各种产品上出现的“海尔”就是消费者的老朋友。但老朋友如果没有新的话题,也会显得枯燥无味。分品牌就是新话题。所以,海尔的品牌体系既有老朋友的意思,又有新话题的意思。不断加强着和消费者的良好关系。通过海尔的品牌体系,我们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海尔这个大家庭的兴旺和发达,因为它不断添人进口,不断有新的家族成员显示风采。 

   解析之六:海尔用名牌战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将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那么中国怎样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呢?江泽民同志去年10月22日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非常清楚地阐述了我们的基本战略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三:把外国企业的三个优势和中国的三个优势结合起来,建立起符合三个要求的世界制造基地。 

  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三个优势是: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中国的三个优势是:产业基础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三个要求是:拥有国际知名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经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当然要考虑某一个方面的要素的情况,例如劳动力成本低的要素,但更重要的是靠“结合”,靠“综合”形成。 

  结合和综合的途径是多样的。有各种依托而形成的综合。依托本土市场,依托劳动力成本,依托资源的垄断,等等。 

  例如我调查过的中集集团,集装箱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7%,相当于世界第二名到第六名的总和。它主要靠了两个优势的综合,本土市场优势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又靠着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国际化经营综合形成的优势。 

  例如我们的中药,本来具有资源、人才等优势,但是没有综合进现代手段,因此没有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果把现代化手段综合进来,就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海尔创造了一种发挥品牌优势实现结合和综合进而造就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海尔的战略其实可以称为“名牌综合优势战略”。 

  开始的阶段,海尔并不具备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但它具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于是它引进技术,把德国利勃海尔的冰箱技术引进来,并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这就造成了技术、成本、本土以及管理的四个优势的综合,并首先在本土市场和外国企业竞争。事实证明获得了成功。整个中国家电业其实也是用以上办法获得成功的。 

  在这个过程中,海尔利用这种综合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并利用品牌扩展提升了这种综合,品牌、信誉和企业的实力同步增长。 

  尤其可贵的是,在本土市场和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它找到了自己的强项,并尽情地发挥了这个强项——那就是以“星级服务”为口号建立起来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这个网络更提高了海尔品牌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现在,在国际竞争中,海尔要做的是如何进一步利用品牌形成的综合优势,进行新的综合,并造就新的优势。 

  张瑞敏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对记者的回答是一个典型的说明。他说,同跨国公司比,我们没有资本优势,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国际市场优势,我们惟一高于他们的是我们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我不是用这个网络去封杀外国企业,而是利用这个优势与他们合作, 我允许他们利用我们的网络卖他们的东西,以此来换取在国外我们利用他们的网络来卖我们的东西。很快海尔就和日本的三洋签定了类似的合作协议。 

  在美国等地方设厂,这是另一种品牌优势下的综合。这里就不再详细分析了。 

  我想,需要把名牌综合优势战略的内涵再稍微详细地说一下。 

  第一点,现实的市场竞争力都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孤立的要素可以形成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虽然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如果管理不好,效率很低,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也会很高。所以,不仅要注意形成竞争力的某些“必要条件”,还必须注意形成竞争力的“充分条件”。这就是要对相关要素进行综合,平常我们说“整合”。 

  第二点,要进行整合、综合,必须首先发现和发挥自己已有的优势,以此为立足点和人家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 

  第三点,这种综合和整合是有方向的,关键是谁主导综合和整合?综合和整合之后谁成为主导? 

  第四点,能够成为主导的依托是多种要素,资本、技术、管理、市场、资源等等,但最重要的、最有发展潜力的、最有主动性的依托是品牌——自己的品牌。 

  中国的汽车工业,其实就是由于失去了品牌成为外国的附庸。我认为,最有前途的中国汽车企业应该是拥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当然还需要恰当的策略。 

  第五点,自己的品牌只能靠自己创造,一定情况下,品牌是可以引进的,但最终品牌是“引而不进”——用别人的品牌,用一百年,品牌还是人家的。一切有志气的中国企业家,应该着力于创造自己的名牌。 

  第六点,中国具有的三大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为中国企业创造自己的名牌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条件,如果加上强烈的名牌意识、恰当的名牌战略操作,自己的品牌是完全可以在世界上树立起来的。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就可以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综合和整合,把外国企业许多好的要素综合进来,既能做到“吃羊肉而不变成羊”,也能做到“与狼共舞而变成狼”。海尔就是成功的一例。 

  总之,企业家是整合资源的能手,善于用品牌整合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是最高明的企业家。张瑞敏就是这样的企业家。 

沙发
发表于 2007-6-16 07:37:1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还行,不过同一个主题干嘛不用跟贴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