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管理综合] 11年的职场路--年薪翻100倍的人生历程(转)

[复制链接] 112
回复
3061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8-20 09:3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1年的职场路--年薪翻100倍的人生历程(转)

我觉得是篇好的文章,昨天晚上看到一点半,觉得很有收获,特转来和家人一起分享。

有兴趣的人一起看,一起评论,很多东西需要在讨论中体会。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09:35:47 | 只看该作者
偶尔路过,刚看完别人的帖子,回头想想,自己算来也已经毕业11年了。记得94年毕业那阵子,从南方一所著名的大学直接分配到了北京某国家部委,成了中国第一批的公务员。我记得当时的月工资一共就两张大圆加一些零碎,人民币两佰捌拾捌块伍角--之所以现在记得这么清楚,是当时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的时候,兴奋得不行。我们那个时候在大学,一个月的生活费一共才120元,这在同学中已经属于中产阶级了--不过我们那时候上大学学费全免,而且每个月还有大概12块钱的餐补。现在,我已经从当年的一个正统的国家公务员,“演变”成一个IT企业的副总裁,年薪也做到了40多万,加上奖金(如果完成董事会的目标)达到50万应该没有问题。比当年那可怜的两张大票,好象涨了100倍都不止。这11年的路,回想起来,倒也确实值得回味,也想跟大家分享分享......

就是担心本人文笔不够好,写正统一点的应用文还可以,但要写自己的经历,有“肚里有货倒不出来”的感觉,怕写得干巴巴的,挨拍砖啊。
今天周五,三环堵得要命,趁着兴头,干脆再多写两句。
我的职场经历比较复杂,我21岁毕业就到了北京,在国家机关里呆了4年,本来可能会继续呆下去,98年正好朱总理在位的时候搞了一个“机构精简”的运动,国家部委人员大精简,据说每个部委都下了最少减员50%的死命令。本来我在的部委按道理还是应该加强的单位,但朱总理的命令下来,各个部委都得做贡献,我们也不能“幸免”。不过说句良心话,我一直感激朱总理,如果不是他这道命令,我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活法,我觉得一定不如我现在活得“滋润”。

这里我提提我在机关里的经历。我一直认为,我能走到今天,得益于在机关4年的磨炼。我在大学里,属于学习成绩一般,但社会活动参加得比较多的那一类学生,其实从我们同学毕业10多年的经历来看,从大学走上社会以后,往往就是这样一些在学校比较活跃,但学习成绩一般般的人,社会适应能力比特能上自习,老拿奖学金的那部分人强。

在大学我比较好玩,什么东西都喜欢尝试一下,兴趣也比较广泛--不知道现在的大学怎么样了,我们那时候校风特别宽松,氛围也特别活跃,再加上我们学校也算是百年名校,文化沉淀也比较深厚,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真的是不错。这个月我们学校在北京当开完一个校友会,我也有幸参加,校友录上真是“星光灿烂”,从政界到央行,名企,从部级干部到董事长,长长的一串。看来,我还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啊:)

好象扯远了,其实我就是想说明一点,一个人在大学的阶段,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可以说最重要的人格特征,思维模式还是综合素质,都是在这一个阶段形成的。我上面提到的,现在“混”得比较好的一些人,在大学4年得到的锻炼是比较充分的,所以他们走上社会以后,学习得快,适应也快,所以别那些偏于一隅,只知道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人要来得“顺”一些。

由于在学校4年打下的底子,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凭借综合能力,我在80多名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分到我所在部委的仅有的4个人之一。好象我的平均分还是第一。说实话,我大学这4年,“玩”得真痛快。我记得一、二年级还比较规矩(但是逃课率在我们班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三、四年那叫玩得一个痛快。不过我说的这种“玩”法,好象不象现在新浪原创文学中有的网友描述的那么“开放”,我指的无非就是,学生会,踢足球,组建学生乐队,这些东西。我个性比较喜欢挑战,精力也比较充沛,无论是学生会,踢足球还是乐队等等,我好象都做到了比较前面的位置。可以说,大学这4年,确实玩得比较“尽兴”,也为我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09:36:27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大学,不得不说说我的LP,当年的GF。

我感谢我的大学4年,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在3年级的时候,认识了我LP。从我后来的人生轨迹来看,我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而我的LP,是她改变了我的性格,间接地说,改变了我的命运。

男人,要找到一个好LP,那是一辈子的福分。我想看过这个论坛另外一篇自述《一家两制抗风雨》的朋友,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好的好人,可以最深度的影响一个男人。我想说,男人是一定要经过女人的锤炼,然后又成为一个父亲后,才可以说真正的成熟起来。

我认识LP,要归功于我的一个爱好-吉他。我前面说过,我在学校里组建过乐队-是我3年级的时候,我LP那时才刚入校,是她们学校乐队的键盘手(她小时候学过钢琴)。我们学校跟她们学校就隔一堵围墙,70年代是一所学校,我们毕业6后以后又并在一起。我小时候有个臆想,希望以后我的GF最好是一个白衣胜雪,长发齐肩,一手琴弹得行云流水的女孩子。我第一次见到我老婆的时候是冬天,当时她们乐队到我们学校演出的时候,穿的是一袭红大衣,一副女孩的模样,很奇怪的是,我第一眼看见她的时候居然会在脑海里闪现出一个念头“这会不会是我以后的LP啊”,信不信由你,她后真的成为我LP了。真是人生真奇妙,不试不知道(一笑)。

后来,我很花了些功夫把她从她们学校乐队“挖”了过来,顺带还“挖”了一个女歌手。因为我们乐队也缺键盘手,歌手(我做人事工作的经历,可以从上大学的时候追溯起:))。后来我们几个乐队的成员,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这一直是我大学生涯里不可磨灭的回忆,这一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我。后来我们的贝司手和歌手(我LP的同学)也有过一段恋情,但最终没有象我们俩这样走到了一些。

搞乐队的经历,跟后来我做企业的经历差不多。也是从无到有,先组建团队,想办法弄钱,购置二手设备(记得我们3个月后才用劳动成果添置了一套新的音箱),跑场地联系“客户”(我们的业务主要是给学校的舞会伴奏,每次总共120元,相当我们当时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从这个意义上看起来,我注定是做不机关,我做“企业”的尝试,严格说起来,从大学3年级就开始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09:36:46 | 只看该作者
LP是个独生女,家庭环境比较好。但身上根本没有独生子女的毛病。能够找到我LP这样心地善良、特别宽容的女人,是我这一辈子的福分。这是一句真心话。因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一个男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我认识不少身家上千万的朋友,但他们都特别羡慕我,说我无论什么时候回家,都有人给我做饭――好象确实是这样,有钱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我原来的性格很急,属于那种不太能容忍别人犯错的人。这样的性格,让我吃过很多苦头,直到认识我LP以后,这种状况才逐步地改变。3个月前,我从一个800多人的IT公司跳槽,现在是一家200多人IT公司的副总裁。现在的我,跟以前的我相比,骨子里没变,但为人处世、性格上不知到改变了多少。说到这里,真想再说一句,感谢你,LP。


那时候,工资特别低。不过当时感觉还好,因为在学校的时候一个月生活费才100多块,现在每个月拿200多,涨了两倍,好象还特别满足。因为经常出差,一出差就是一个多月,被查的单位管吃管住,还客气得不得了。所以也不用花什么钱,攒下来的钱都用在交通上了,每两周回一趟武汉看还在学校的LP。

这一年多,把河南的所有大型的煤矿和油田跑了个遍。在国家部委,除了工资低一点外,对刚出校门的学生其实好处还是多多的,至少眼界会比较高,很少有其他的机会,让一个学生有这样的实践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对我后来养成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一年FB下来,整整重了20斤。

我是95年5月份回到北京的,因为我所属的司局缺人手,所以就提前调回了北京。我接下来的3年,从业务口转到了人事口,做的是我们部委地方派出机构的领导班子的考核。3年下来,我几乎跟随领导跑遍了全国的10多个派出机构,当然,顺带也“被迫”游历了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印象中除了西藏、台湾没去过之外,其他地方几乎“扫荡”干净。
5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09:37:08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经历其实也很重要。因为跑的地方多了,对一个人的阅历和经验是非常好的。更重要的是,这4年,由于考核的关系,我跟至少2000人面对面谈过话(这是机关考核的一个套路),这才真正是给我后来的职场生涯积累的一笔巨大无比的财富。我记得到1998年5月份的时候,我的工资涨到了1100大圆。

记得是97年12月,我跟LP领的结婚证。LP比我晚两年毕业,为了把她弄来北京,我几乎使出所有的能量。我记得,最后经历千辛万苦,我从她们单位领导的手上拿到她的调涵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百感交集”。

96年的时候,要想把一个人弄到北京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也是天意,我当时是在人事部门。有一次去人事部开一个会的时候,正好旁边坐的是我LP后来这个单位的人事司干部处的人,我们当时聊得挺好,后来鬼使神差、东转西转,最后事情会落在这个人身上解决。这中间的过程,说起来实在是长,可是,如果没有我在学校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那点“宝贵”的社会经验,利用我仅能调动的一些社会资源去完成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这些故事。在帮LP调进北京的半年时间里,我可以说没睡过一个踏实觉,真到后来真的拿到那张薄薄的进京指标和调涵的时候,我连做梦都不敢相信那是真的。经过这一关后,LP的父母才真正地同意了我们之间的关系。

最想告诉后来的学弟学妹们,1、千万珍惜你们的大学4年,这4年,确实对你今后的一生太重要了。2、任何事情,一定要坚持到底,不放弃,才能成功。
6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09:37:29 | 只看该作者
1998年初,机关分房。为了赶趟,我跟当到北京一年的GF领了结婚证。我的运气一直比较好,尽管在分房的打分排名比较靠后,但最后轮到我的时候居然还有两套二居室,而且在建国门绝好的地带。可能是因为建国门离我们机关上班的地方有点距离,阴差阳错,前面的人有的挑选了位置比较好的一居,或是距离更远一点的三居,最后让我捡了个便宜。于是,在98年初的时候,我有了属于自己名下的第一套房。2000年房改的时候,我花了6.5万元买下了这套60平米两居的产权。按现在北京二环内二手房的价格,大约估值应该在40万左右。

1998年5月份,国务院部委系统开始落实朱总理的“机构精简”的指示。当时我们司里有29个人,80%是部队转业的干部(部委的行政机关里那时候很多转业干部,多数是团以上级别,因为很少有专业背景,所以留在行政部门比较多),其余的20%就是象我们这样毕业几年的大学生。当时,我正好是处里唯一的大学生,其余的正副处长,加上两个正副科长,全是转业干部。尽管我是处里唯一的“劳力”,但权衡之下,我们处长还是把“下岗”的机会留给了我。说实话,我除了感谢朱总理外,还要感谢我的处长。一方面,他在我LP调到北京的时候,替我出面说了不少好话,以至让LP单位的人感觉到重视;另外一方面,还因为他答应我们处的门永远向我敞开。说老实话,我除了脾气直一点,不太会拍马屁之外,在工作上其他方面,确实在司里的大学生里面表现是比较突出的。处长的很多考核报告都是我起草的,而且我是处里面唯一会用计算机的人。:)那时候计算机当处于普及阶段,我们处里一台IBM“奔1”的计算机,是下面的办事处“赞助”的。我用他做了不少事,而且还偷偷地安了一台Modem,后来通过内部电话上网,98年上网,在网友里也算是比较老的一拨人了吧。

所谓的“下岗”,其实待遇是比较优厚的。机关给了很多优惠的政策,比如:可以带薪学习3年,保留编制和身份,3年(读研究生)的学费由国家支付,学习结束后可以“自谋职业”,也可以再回机关。

回到LP的小单间(她们单位福利比较好,刚分配的大学生都可以住单间,我住了3年的集体宿舍,一间房里挤了3个人),商量“何去何从”,我记得LP当时只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这真是个聪明的女人啊:)她不知道这句话让我这么多年来产生了多大的动力…….,其实我当时已经决定要离开机关,去读研究生了,一则在机关呆了快4年,有点烦了,机关里象我这样“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人,呆着是比较“诲”人的,这种工作环境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只要守规矩,听领导的话,剩下的事就是时间的问题了,后面的路无非就是由科员到科长,科长到处长,处长到司长,没有太多的变化和“想象空间”,对我本人的能力也没有太多的提高的空间(我比较看重后者);另则,机关也太“清贫”,除了有房子以外,其他的所有待遇(我们没有灰色收入,平时下去检查工作最后收一些“土特产”之类的,我记得我收过最贵的礼品就是一双进口的皮鞋,还是领导“带头”收的,哈哈)全部加起来不超过1200元/月。我在机关呆了4年,基本上没有什么积蓄,前两年的积蓄在给LP调动的事上面全部投资进去了,后两年存折上好象只有两三千块钱。不过我记得那时候在机关工作,几乎不用花什么钱,除了跟朋友下馆子,平时三顿饭全部可以在机关食堂解决,一天下来,不会超过10块钱。还老长胖。

最后我选择的是去中央财经大学,读国际金融的研究生。属于脱产性质的。之所以想读国际金融,是因为我原来学的是审计和财务专业,想在专业面上拓宽一下,我只是推断国际金融将来一定会有很大的需求。后来的经历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记得当时机关一共“下岗”了53位同志,80%是象我这样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在“下岗”政策之前,机关里的大学生想离开公职去外企,是非常难的。我有一个师姐,为了离职,最后连自己的档案都不要了。所谓,赶得好不好赶得巧,人的机遇和自己的选择真的很重要。当时也有跟我一样年头的同事,选择了留在机关,几年后,还是没坚持下去离开了。不过,我觉得他还是提前走比较好,因为我当时在25岁,这样的年龄,无论做什么的选择,都交得起“学费”,而越往后,交“学费”的资本就越少了。我现在还有不少在机关的同事,也有想“出来”的,我给他(她)们的建议就是:慎重。毕竟,现在都30出头的人,在机会一晃就10多年了,副处长也当上了,思维各方面都快不适应外面的世界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应付这种转变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09:37:51 | 只看该作者
1998年6月,我很快地办完了手续。把办公室里的东西全部收拾好,搭另外一个“下岗”同事的便车,把东西暂时寄放到了LP的单人宿舍。自从领了结婚证,我就暂时住进了她的10平米的小单间。离开机关时候的心情,说不出来的复杂,我最后回头看了一下机关的大楼,跟门口站岗的武警打了个招呼――我每天上下班都跟他打个招呼,混得挺熟。跟他说了声,再见了。他一脸诧异的样子。对他来说,很难理解我怎么会放弃这么“好”的一份工作呢。走到机关的大门口的时候,心里空落落的,机关外面的世界,原来只是从别人的嘴里知道一点点,只知道外企工资高,做生意能赚钱,除了这些,简直是一无所知了。不过,由于另外一种生活要开始了,至少又可以回到学校,心里除了一点失落外,多少还有一些莫名的兴奋。

离开机关时候,我的财产可怜得很,工资卡里只有2000多块钱。98年春节回家办喜酒,在她家里办了一次,又回我家里办了一次。她家的亲戚朋友“赞助”了3万多的份子钱,我家里也“赞助”了2万多的份子(后来,这笔钱我一分也没拿走,这是后话了)。再加上LP到北京来,她父母又“赞助”一笔生活费,好象有1万多的样子。这样下来,我和LP手上就有了6万多的存款。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这毕竟是“不劳而获”的钱啊,哈哈。我毕业4年,LP毕业两年(她在部委事业单位,工资比我好不多少,但有些课题费,每个月有1500左右),手上总算是有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名下有了一套房子(产权当有还没买)。

说到这里,要顺带说一下我的家庭情况。因为,这对我后来的“理财”影响很大。我家在南方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城市,父母都是银行系统的职工。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我是老四。哥哥比我大10岁,最小的姐姐也比我大5岁。我们兄妹4人,都是大学生,我一直认为,这是我爸爸妈妈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我记得小时候,生活很难。在我哥哥上大学的时候,应该是78年,我爸妈两个人工资加起来才60多块钱。那时候我还在农村,后来7岁的时候才辗转回到城里团聚的。中间有一段是妈妈带着我跟小姐姐在县里,爸爸在城里工作,供大哥和大姐上大学的学费(哥哥考的是省里的本科,大姐学的是中专,后来工作以后续的专科和本科,小姐后来也是,记得是在99年的时候,我们兄妹4人都是大学本科的学历,我老爸老妈已经退休了,好自豪了一阵)。
重点要提一下我哥哥。小时候在我眼里,我哥哥一直是我的榜样。他大学毕业后,由于爸爸的活动,他分配到了爸爸所在的银行系统,作为代价,爸爸从城里调到多下面去作一个营业部的主任,应该是82年的时候,我们一家才终于在城里团聚了。当时我读小学3年级(后来我以全市第2名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中学的初中,为此我在小学的时候眼睛就近视了,因为家里经济紧张,配眼镜的时候图便宜,初一的时候就300多度了)。

大哥工作能力很强,那个时候大学生在银行系统里还是很吃香的,在下面锻炼了两年,由于爸爸对调的关系,他回到了城里。在市行负责外汇业务,3年后又提拨为外汇业务科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当时他才23岁。如果哥哥后来不“下海”,可能他最后会成为市行的行长或者调到省行也说不定。记得我1990考上大学那年,哥哥从银行里正式“下海”的,我第一个寒假回家,哥哥开的是一辆二手皇冠从火车站接的我,我印象很深,他还给我看了他注册公司的营业执照。他的名片上印的是总经理的字样。

1990年到1995年,中国的经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也许是因为大哥的原因,我们家的气氛也跟着那个时候的大气候起起落落。父母对大哥下海的事一直是比较担心的,尤其是老爸,经常为此跟大哥吵架,只要两个人一说话,准吵无疑。94年的时候,大哥通过银行的关系,弄到一笔巨额贷款,后来我才知道有3000多万。在94年,从银行里贷款的渠道是比较多的,后来我看到一个数字,说工商银行上市前有7200多亿的不良资产,我估计有60%以上是在1990-1995年间形成的。我大哥,只是那个“全民皆商”狂热年代的一个缩影而已。因为我大哥的原因,我对那个年代记忆深刻。

大哥后来转行做房地产,我那时候放假回家,很难见他几面。见一两面,都是风风火火的,带着他的司机兼“保镖”,进门打个招呼,然后大哥大(最古老的那种)就响个不停,车也换成了原装进口的福特。据说是从市公安局长的手里接过来的,为了拉关系,还多付了10几万。为此老爸又跟大哥吵了一架。
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09:38:23 | 只看该作者
哥哥的生意有一段时间做得很大。96年,他曾经把市里面一个新建火车站周围的地皮拿了下来。当时他的办公室在一个很漂亮的园林宾馆里,有30多个员工,人也意义风发(如果按照我现在的想法,大哥当时是有点年少轻狂。那时他才30出头,手里掌握了钱,周围全是一些拍马屁的人,很容易心态失衡)。

大哥在他很“顺利”的时候,跟大嫂离了婚。我后来想起来,觉得这是我大哥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大嫂既漂亮又贤慧,我们家里人都特别喜欢她。钱,在你不能做它的主人的时候,真是很危险的东西。这几年的商海生涯,大哥改变了很多,让我后来感觉到非常的陌生。有一次放假回家,他跟爸妈说话很过分,我差点跟他动了手,这在我们兄弟间,是第一次。

97年,大哥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先是火车站的项目迟迟不动,导致公司的资金紧张。然后又是那笔贷款出了问题,检察院开始介入调查。大哥被迫把地皮抵押出去,勉强平息了贷款的事情,但公司已经伤了元气。办公室也从宾馆里搬了出去。我说的那笔结婚的份子钱,后来在大哥急用的时候,给了他。

98年初的时候,大哥的公司已经无以为继。我回家结婚的时候,他决定到深圳去碰碰机会,有几个项目(这个词在大哥那里用得最多,后来他每次问家里要钱,问我要钱的时候,都会说到“谈项目”,这个词让我至今还很敏感)。我把在深圳的两个好朋友的电话给了他,让他急需的时候可以找他们帮忙。一个是我在大学里踢足球的哥们,我们俩合作组建了球队,并拿到了我们学院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校级联赛的冠军;另一个是我下围棋的哥们,我们前后下了至少几百盘,直到现在还在新浪围棋上撕杀(在新浪围棋上我是6D),至今互不服输。

同样是98年8月,我开始在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房子也准备开始装修。一切好象按部就班,直到8月份的一天,接到我大哥的一个电话,我的平静生活开始不再存在。大哥在深圳的项目很不顺利,由于住宾馆撑“门面”(这是他们那个时候做生意必须讲的“作派”),钱很快就花得差不多了。大哥这个电话是求援的,说必须在两天内找到5万块钱,否则项目就谈不成了。说实话,当时我没有想得太多。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两个姐姐和家里,已经为了我大哥所谓的项目,先后给了大哥将近10万元。这在我们家那个城市,在当时,在我两个姐姐和爸妈的工资水平来讲,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象接受了一件重大任务,我马上“行动”起来。“行动”之前,我记得还给大姐打了一个电话,大姐劝我不要管,说这钱大哥是不会还的,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很坚决地说,大哥如果还不起,我替他还。大姐犹豫了一下,半天没说话,后来叹了一口气,说“既然你决定了,那我们以后一起还吧”。我那时真的没有想到,为了这句话和当时这5万块钱的决定,我足足背了将近3年的债。

我打了一个电话给我深圳的朋友(一块踢球的那个朋友),我跟他说了情况,向他借5万块钱,3个月一定还。钱当天就送到了大哥那儿,据说大哥拿了钱,后来为了庆贺一下,当天晚上开车去了尖沙咀撮了一顿。大哥可能没有想过,为了这笔钱,我还了足足3年!

3个月很快就到了,这5万块钱,1个月就在大哥那“报销”了。而我,却面临着朋友的承诺,这是我第一次借钱,我不希望因为这5万块钱就损失掉最好的朋友。我手上有准备装修的3万块钱,还差两万。我给大姐打了个电话,大姐没有埋怨我,只是说,一起想办法吧。后来一周内,大姐用房贷的名义,从她们银行里(大姐也在银行工作),贷了两万块钱出来,在3个月期满的最后一天,我把钱寄给了深圳的大学朋友。

这3个月里,其实我也想了一些“自救”措施。我当时每个月还从机关领到基本工资1200元,一年算下来,也就1.4万元,不吃不喝,也要攒4年,才还得了债。当时正好有个大学同学给我介绍了个“兼职”的工作,去一个国有企业做财务总监。每个月1500块钱。当时我正走投无路,第2天就去上了班。

这里不得不又提一下我可敬可爱的LP。当时决定给大哥借钱的时候,我打了个电话征求LP的意见,LP第一反应是“5万?我们那有这么多钱啊?”,在我的说服下,她很快就同意了“既然大哥急用,你是他兄弟,该帮就帮吧,钱大不了,以后我们一定还呗”。这就是我的LP。让我死心踏地的LP。
9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09:38:54 | 只看该作者
我本来没想到我会在读书期间去“兼”一份职。我原意是想好好在学校里补补自己的功课。既然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多一分钱都能减轻些负担啊。

随便提一句,后来房子装修的2万块钱,有1万是找LP的爸妈“借”的(后来岳父岳母99年退休到北京跟我们一起住,成了一家人,所以就没提这事了,哈哈)。

这个国有企业很“烂”。下面有几个小公司,但基本上都是空壳了。我在集团公司一共就干了3个月。这3个月,都我后来正式开始的职场经历非常重要。说实话,财务这个专业易学难精,我在大学根本就没好好上过心,进机关以后,就做了1年专业,其余3年转到了人事口。这就是我当时从机关出来的时候,有点感到“底气不足”的原因,我确实不知道离开了“组织”的关怀,我还能做些什么。这3个月,我有机会从出纳干起(是我主动要求的),然后把几个公司的会计轮了一遍,最后一个月才安安稳稳地做了一个月的财务总监。你别说,公司领导当时对我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特别满意。

之所以离开这个公司,确实是因为公司的财务账太乱,人事太复杂,再有就是工资太低。离我还债的目标太远。在3个月试用期结束的时候,我提出了“辞职”。让我当时的领导很吃惊。他还想让我把档案从机关里转过来呢。

3个月的工资,一共3600元(税后),我全部寄回了家。大姐因为2万块钱的贷款,每个月要还200元。而大姐的工资,一个月也就1000多。

因为这件事和这3个月的经历,我已经完全没有了在学校老老实实呆上3年的念头了。5万块钱,象一块石头一样,压在我心上。

在家里休整了一周后,我开始找工作。当时找工作的渠道不象现在网上这么方便,猎头也不会光照那个时候的我。那个时候,我除了能侃几句会计理论外,别的,真的没什么“亮点”。但我有个特点,我学东西能钻进去,而且学得比较快。这可能也是在大学里的积累吧。

从“北京青年报”上,我找了几份招聘启事,开始学着写简历,打印好寄出去。现在我回头看当时写的简历,根本就是“乏善可陈”。事实上,除了我在机关的经历和3个月的所谓“财务总监”的经历外,我根本就一无是处。

简历发出去,居然还是有“慧眼识英雄”的人。北京宝洁当时招一个做政府关系的人,职位不高,但对我来说,只要能赶紧找上一份工作,这根本不是问题:)。很快,面试就安排好了。为了这次面试,LP还跟我买了一条挺贵的西裤,笔挺笔挺的。这是我第一次去面试的“纪念”。当时北京宝洁在清华那边,我足足花了两个小时才到。第一次面试,中国人中国话,很快就过了;紧接着第二轮面试,中国人,英语,这下我歇了。我那个时候,英语很烂,全赖大学没好好学。被Kill了。

这次面试失利没让我郁闷太久,本来我就觉得那个鸟地方太远,另外也比较讨厌中国人说洋话的那种腔调。不过,那个人眼里流露出来的不屑,让我很受伤,我很快就给自己买了一套当时最流行的李阳的“疯狂英语”和一部复读机。说起来,我坚持补学英语,到现在断断续续加起来,有7个年头了。我现在的英语水平,已经足以应付跟老外的商务谈判了。我要感谢宝洁当时面试我的那位先生,“不知他现在还好吗,是否过着他想要的生活”,是他让我“受伤”,没有他,我也没有这么强的动力。这么多年来,在投资自己的“教育”方面,我从来不吝惜。我的书,立满了一墙面。是它们,陪伴我走过这11年来的职场生涯,给我知识并帮我增值。

好运很快接着降临了。我接到了另外一个面试通知,就在我新家对面的一个高档写字楼里,我住的地方,透过窗户,就可以看见对面尖尖的楼顶,我真正的职场,就是从那里面开始的。
10
发表于 2006-8-20 13:49:29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了么?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