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路过,刚看完别人的帖子,回头想想,自己算来也已经毕业11年了。记得94年毕业那阵子,从南方一所著名的大学直接分配到了北京某国家部委,成了中国第一批的公务员。我记得当时的月工资一共就两张大圆加一些零碎,人民币两佰捌拾捌块伍角--之所以现在记得这么清楚,是当时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的时候,兴奋得不行。我们那个时候在大学,一个月的生活费一共才120元,这在同学中已经属于中产阶级了--不过我们那时候上大学学费全免,而且每个月还有大概12块钱的餐补。现在,我已经从当年的一个正统的国家公务员,“演变”成一个IT企业的副总裁,年薪也做到了40多万,加上奖金(如果完成董事会的目标)达到50万应该没有问题。比当年那可怜的两张大票,好象涨了100倍都不止。这11年的路,回想起来,倒也确实值得回味,也想跟大家分享分享......
就是担心本人文笔不够好,写正统一点的应用文还可以,但要写自己的经历,有“肚里有货倒不出来”的感觉,怕写得干巴巴的,挨拍砖啊。 今天周五,三环堵得要命,趁着兴头,干脆再多写两句。 我的职场经历比较复杂,我21岁毕业就到了北京,在国家机关里呆了4年,本来可能会继续呆下去,98年正好朱总理在位的时候搞了一个“机构精简”的运动,国家部委人员大精简,据说每个部委都下了最少减员50%的死命令。本来我在的部委按道理还是应该加强的单位,但朱总理的命令下来,各个部委都得做贡献,我们也不能“幸免”。不过说句良心话,我一直感激朱总理,如果不是他这道命令,我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活法,我觉得一定不如我现在活得“滋润”。
这里我提提我在机关里的经历。我一直认为,我能走到今天,得益于在机关4年的磨炼。我在大学里,属于学习成绩一般,但社会活动参加得比较多的那一类学生,其实从我们同学毕业10多年的经历来看,从大学走上社会以后,往往就是这样一些在学校比较活跃,但学习成绩一般般的人,社会适应能力比特能上自习,老拿奖学金的那部分人强。
在大学我比较好玩,什么东西都喜欢尝试一下,兴趣也比较广泛--不知道现在的大学怎么样了,我们那时候校风特别宽松,氛围也特别活跃,再加上我们学校也算是百年名校,文化沉淀也比较深厚,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真的是不错。这个月我们学校在北京当开完一个校友会,我也有幸参加,校友录上真是“星光灿烂”,从政界到央行,名企,从部级干部到董事长,长长的一串。看来,我还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啊:)
好象扯远了,其实我就是想说明一点,一个人在大学的阶段,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可以说最重要的人格特征,思维模式还是综合素质,都是在这一个阶段形成的。我上面提到的,现在“混”得比较好的一些人,在大学4年得到的锻炼是比较充分的,所以他们走上社会以后,学习得快,适应也快,所以别那些偏于一隅,只知道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人要来得“顺”一些。
由于在学校4年打下的底子,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凭借综合能力,我在80多名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分到我所在部委的仅有的4个人之一。好象我的平均分还是第一。说实话,我大学这4年,“玩”得真痛快。我记得一、二年级还比较规矩(但是逃课率在我们班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三、四年那叫玩得一个痛快。不过我说的这种“玩”法,好象不象现在新浪原创文学中有的网友描述的那么“开放”,我指的无非就是,学生会,踢足球,组建学生乐队,这些东西。我个性比较喜欢挑战,精力也比较充沛,无论是学生会,踢足球还是乐队等等,我好象都做到了比较前面的位置。可以说,大学这4年,确实玩得比较“尽兴”,也为我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