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扶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审听之而其言入耳,谛观之而其貌悦目,历试之而其才称乎心也。于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离。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抱着求贤若渴心态的君主(管理者)来说,很可能的结果是,真正的君子都会远离他,而小人会趋近他。管理者或许忽略了一个规律,夫君子者,多矜持而孤行者也。他们耻于迎合居功,每每疏远领导,非漠视之,不敢为天下先也。君子顺应“道”的规律。功成,名遂,身退也。在企业管理案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中小型企业取得成功后,正当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往往一些踏实勤干,曾经为公司无私奉献的员工却纷纷离职而去。许多公司的发展因此陷入瓶颈,进退两难。为何?君子耻于表功也。功成,名遂,身退。功成,名不遂,君子亦当退也。领导者可能会惊奇地发现,推崇贤能和漠视贤能最后的结果居然都一样。就是身边最后盘踞了一群小人。此处所说的小人,并非大奸大恶之人,而是善于钻营造势之人。能力未必差,人际交往,口才,管理能力俱佳。但因为自身认识、修养的局限,“德”的不足,对企业不能起到好的作用。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或许值得我们借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只要领导者掌握了大“道”,天下人就会归顺他。大家归顺而并不彼此妨害,就可以达到太平的境界。企业管理者专致于公司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治理公司,员工就会有归属感。“无为”并不是纯粹的无作为。而是不刻意去作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法律和规则,使人们去遵守,是“顺天意”,“得民心”的。此处的有为是为了无为。顺应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就不用去绞尽脑汁想各种方法来治理人民。所以说,法制其实也是“无为”的一种。“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是人民都具有很高的“德”,不需要特别的治理。但事实上,至少现在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来制定法规,是合乎“道”的。公司有合理的制度,员工在规则下工作,如果再有其他“特别”的管理方式并行,就可能造成“扰民”。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A公司是一家效益还不错的IT公司,工作氛围也很不错。有一天,老总看到员工甲通宵加班,出色完成了工作,感动之下,发给甲一个大大的红包。这样的老总,我们不能说他不好吧。员工也一定会士气大振,努力工作吧。但接下来的事情,却出乎我们的预料。
老总发现,接下来的这几天,很多员工都在加班,工作很卖力。但是要都奖励的话,开支未免会过大。不奖励呢,又很不公平。同时有员工丙依然我行我素,下班就走。分析一下员工们的心理状态,加班的人未必就是真心为公司奉献的,或者本来他们对公司是有感情的,也愿意奉献,但因为一个大大的红包,使他们的奉献顿时没有了价值,转换到了利益的博弈上。同时因为不公平的管理模式,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开始减弱了,同时有些善于表现的人受到了奖励。有些管理者或许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妥,大家积极表现至少可以增加企业产出嘛。但事实上这种好大喜功的做法会持续表面效益而损害企业长期产能的。一个公司的稳定向上的氛围是保持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畸形的短暂效应都可能造成良好发展的中断。而丙,根据上文的分析,是否就是耻于表功的贤者呢?未必。丙可能以前是表现很好,但当大家都为了红包加班时,他会以漠视来做这一不妥管理行为的抵抗。或者丙本来就是一散漫之人。我们还是难以分辨出他是否所谓的“贤者”。古人云“白石似玉,奸佞似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贤者其实是很难分辨的。即便是很高明的管理者,也会识错人。
老子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引导我们以“无”的心态去观察“道”的微妙变化。很多老板发现,保持“无为”的心态去正视企业的发展,细心观察员工在企业合理规则下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反而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夭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宇宙自有它的“道”。生物具有向上的特性。一棵小树,有充足的阳光,根植肥沃的土壤,得雨水灌溉,就会茁壮生长。如果遭遇雷雨夭折,那也是“道”的变数,符合“道”的规律。如果在它茁壮成长的时候去拔高他,将会使它脱离土壤;在经受风雨时去为它遮挡,会使它失去抵抗灾难的能力。这些都是不符合“道”的行为。贤者孕于天地间,勤俭慎微,浑朴厚道,顺应“道”的本质,自然会有所成就。有识贤者得之,可以贤者待之,切勿宠之骄之。老子告诉我们:天地无所私爱,任凭万物自然生灭;“圣人”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然天地之间,不正象风箱一样吗?虽空虚却不会穷竭,越动,它的风量越大。议论太多,只会加速失败,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无为,其实是一种最大的“为”。他们是彼此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的。做企业之人,要认清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正确对待人才,才能事半功倍。 来源 中国ceo网 www.chinaceo.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