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文
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转折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商业文明不够发达都使得更多的企业没有动力去追求经营的大智慧和高境界。突出的表现是,某些不负责任的企业的行为已经危及到了公民利益、社会利益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比起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国家,“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现象在中国似乎更为普遍和严重。这反映出我们的一些企业经营境界不高,缺少应有的“道”与“德”。然而,境界不高,难以致远。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还是要研究企业的境界问题,实施“境界管理”。
企业有“术”、“道”、“德”三重境界
纵观企业所追求的目的目标和行为举止,我们看到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追求。具体说,有“术”、“道”、“德”三重境界。
“术”的境界是追求方法、效率的境界。怎样提高生产效率、怎样获得最大的收益是企业的主要目标。单纯追求“术”,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基本指针,这虽然无可厚非,但却是最低层次的发展思路。企业在追求“术”的过程中,就可能顾不上是不是会“损人”了。损人的术是歪术,是不正的术。因此,“术”有“正术”有“歪术”,单纯追求“术”很容易正邪不分,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歪术”。如果不心黑手狠,我就赚不了钱,企业就生存不下去。你说怎么办?我们说,这说明你还不够有智慧,缺少“道”与“德”的大智慧。
“道”的境界是追求按照规律行事、顺势而动的境界。“道”的境界指的是企业的经营能够自觉地符合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根本规律。违背企业经营规律势必要走向末路。比如,经营之“道”要求以顾客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和市场的需要,而不是自身的利益和竞争的谋略,就能够不断通过质量和创新赢得顾客等。
企业最高境界是“德”。企业之“德”要求企业要以义气对事。一个企业如能以凛然正义之气对待所面临的各种事情,就能够始终行得端、做得正,经得起社会的考察、历史的考验、法律的考问。尽管社会商业环境不是真空的,不能指望企业每时每刻都有纯而又纯的正派行为,但是尽力而为确是必要的。企业之“德”要求企业要言行有信。
企业境界管理从四方面入手
高境界,高收益。追求“道”与“德”的经济收益不见得总是高于追求“术”的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追求“道”与“德”的收益在总量上和种类上显然会超过单纯追求“术”的收益。企业的“境界管理”是追求更高境界的管理,是不断追求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与“德”的管理。
企业的“境界管理”要从如下方面入手:
第一,企业要系统地反思自己的经营理念。在“道”的境界方面,要通过对于所在行业、市场的深刻思考和自身发展历程和自身特点的深刻反思,探索本企业的经营之“道”。这种经营之“道”往往反映在企业的使命表述上。沃尔玛的企业使命定位为“让普通人享受到富人一样的购物感觉”,迪斯尼的企业使命定位为“让人们更快乐”,其中都暗含着对于自身成功的关键因素的准确把握。在“德”的境界方面,要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企业之“德”。通用电气把“坚持诚信 注重业绩 渴望变革”作为核心价值观,华为把“质量就是我们的自尊心”作为核心的质量观,都是对于作为企业的行为准则的“德”的很好把握。
第二,企业要坚定地履行自己的“道”与“德”的理念。企业理念如果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就应该有决心一以贯之。例如,如果坚持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会遭受经济损失,企业怎么办?一个成熟的企业会说,我们宁可损失也要履行自己的理念。当年联想电脑事业部把价值数百万元的有问题的电脑召回,首先想到的是顾客的利益和自己的声誉,而不是短期利益。它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思想上的成熟,是企业具备了较高境界的表现。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企业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是有好处的。
第三,企业的“道”与“德”的理念要靠合理有效的制度措施来保障。我们不要一般性地提倡企业应该怎么样,而要尽量细化有关措施。企业要循“道”而为,就要把战略管理具体化、制度化。我们要像通用电气公司那样,把一系列战略会议、战略性学习举措等整合成为一套战略“运营体系”,以此保证企业理念的实现。企业要落实企业之“德”,就要通过制度化安排来落实企业对于员工、顾客、社会的责任,使企业的道德“付出”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企业的社会捐赠为例,西方大企业的捐赠往往是有详细规划的,把捐赠与企业形象塑造、企业产品推介、企业公关战略联系在一起。一场意外灾害来临之后,我们一些企业首先感到措手不及,然后实实在在地捐出现金一笔;而一些外企则会借此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捐出价值若干的自产设备若干套等等。相比之下,我们在管理上的确需要细化,需要与“道”和“德”相配套的“术”。因此,高境界的高收益是建立在以高境界驾驭低境界的前提之上的。企业只有从根本上修“德”,获得“人助”,再按一定的经营之“道”办事,获得“天地之助”,最后在操作层面上用正确的方法,即用“术”,才能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四,企业要把循“道”而为和据“德”而行当作是一个自我培养和修炼的过程。通过持续的、长期的对管理者和员工的,使“道”与“德”的观念内化成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准则。这里的前提当然是企业最高领导者的自我修炼与觉悟。在这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应当被视为一个企业不断进入更高境界的修炼过程。
最后要强调的是,企业“境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和主要决策者。他(们)的境界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境界高低。一个合格的领导人必然是企业的真正的精神领袖。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文章出处:中国企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