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联想收购 IBM PC 的文化危情 1

[复制链接] 7
回复
416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6-5 23:0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永为

前言: 种种迹象显示,联想收购 IBM PC是个“得不偿失”的决定。 但是现在联想需要做的,不是遇到挫折就抱怨。 而是像真正的男子汉一样,以坚定的决心及乐观的态度迎接一切挑战,努力到最后一刻(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fficeffice" />

正文:

如果联想收购IBM PC 的行动最终被证明失败,95%的原因可以归结为“风险幼稚病”。  由于缺乏商业文化的知识积淀,很多中国企业的领导人缺乏多维度思考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此对潜在风险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 联想在IBM PC收购过程中,这种能力的缺乏表现得尤其突出,结果处处“被牵着鼻子”走,而且负面情绪表现明显。  如果这样,不仅收购失败, 联想自身可能也被IBM PC拉入“泥潭”,最终变成在激烈竞争中“自身难保”的生存危机。

 兼并重组过程中的文化整合是国际性难题。 我对中国企业战略扩张与兼并重组的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战略意义上成功的企业“凤毛麟角”。 即使海尔标榜的“激活休克鱼”,也只是战术上的成功,对海尔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并无实质性帮助。 而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失败的案例难以胜数。

不论成功或失败,联想收购已经成为经典案例。 我们可以用企业文化执行方法来对联想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对我们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原则。  这个分析适用于市场导向企业,可能对资源导向型企业(包括自然资源、政策资源)不具有适用意义。

一、 企业文化导向:   风险防范第一

美国大企业领导与中国企业领导对“风险”具有完全不同的定义。我到现在还深深记得, 将近二十年前,读《艾柯卡自传》中对“冒险”的定义(可能与原文有些偏差),“我只要有95%的把握,就去冒险,不能等100%,因为在等100%的时候,机会已经错过”。   而中国企业领导的现实状况是,50%的把握就已经完全值得冒险了。

不同的定义差异形成巨大的企业生存差异。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企业需要做十个战略决策,美国大企业的存活几率是 0.9510次方,即59.87%,而中国企业存活几率是 0.5 10次方,即 0.098 %。  也就是说,在经过十个战略周期后,100个美国大企业有近60个能够活下来,而中国1000个企业中连1个都难以存活。

在现实中,不同文化导向形成的反差也是明显的。  经历了各种失败的“洗礼”和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美国企业的领导普遍存在对失败的深深恐惧。 “微软离倒闭还有18个月”,“偏执狂生存”,“数一数二”等言论等反映出美国企业文化的“居安思危”。 而美国企业就是在这种恐惧中持续成长与成功的。  中国企业则完全相反,从舆论表面来看,仿佛鲜花与掌声铺就的“阳光大道”在等着“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崛起”,但是在现实中,中国还看不到几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强大”的企业。

“风险幼稚病”也影响了联想的战略决策。 从联想与IBM对比,联想收购IBM PC部门的论证期过短,很可能就是“拍脑门”的行为,缺乏对问题的谨慎的“底线”思考。  而外国大公司在抛售企业方面,积累了上百年的经验,早已经形成严密的流程。 从联想付出的代价来看,是充满阳光心理的“小学生”被老谋深算的“老手”“忽悠”的价格。 而美国政府的一系列行为也构成了“合谋”,使缺乏原则的联想一再让步。

联想的“风险幼稚病”主要体现为忽略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而这几个关键问题决定了联想对IBM PC是否收购、收购方式、及收购价格等内容。 这些内容也就决定了联想收购行动的成败,甚至联想自身发展的成败:

1 IBM PC 本身值多少钱: 企业文化竞争力分析

IBM PC 部门的文化无法适应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竞争,处在“被动挨打”的状态。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将面对非常艰难的局面。

IBM PC部门本身不值钱,或者说是“负资产”。 如果PC部门还有任何价值或者希望,IBM不会急于将其抛售,而且还用 ThinkPad 笔记本“买一送一”。 IBM PC “负资产”的计算方法是基于利润创造能力的计算方法,而从裁员的成本来看,合 100,000美元/人。  

IBM PC 不值钱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上的“文化竞争力”。 这个意思不是说,IBM PC 的文本身化不好,而是不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 IBM PC部门已经形成了“追求卓越”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支持IBM维持其在高端PC及笔记本市场的稳固地位。 但是,随着PC及笔记本的普及,以戴尔为主要代表的(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厂家以“够好就行”的产品质量,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利用价格杠杆,吸引大量的消费者。 在将所有厂商拖入“价格战”的同时,削弱高端市场的总份额。   “追求卓越”需要大量的成本来维持,而激烈竞争使产品价格“一降再降”,最后IBM PC 无可避免地陷入亏损。 

IBM  PC的根本问题在于,“追求卓越”的文化难以改变。“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的特点是将组织过去成功的经验进行持续完善与固化。问题在于,一旦市场改变,“完善与固化”就往往会变成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使企业难以应对市场变化。  IBM PC部门面对剧变的市场环境,过去成功的经验只能服务越来越小的市场,转变组织文化不仅难,而且可能使IBM PC变成“两头不讨好”。 于是组织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做错的事”的“无助”努力中。 也就是说,IBM PC的员工即使再努力工作,失败也很难挽回。  

2 IBM PC 联想值多少钱: 企业文化整合分析

 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学习历史,展望未来的过程。 历史上的种种的案例及员工反差给联想并购蒙上了一层阴影。

国际通路的正效益。 联想通过收购IBM PC,获得了获得进入欧美国家的通行证。 这是长久以来的“梦”。 因此,这次的并购中的 goodwill 已远远超出对实际利益的追求。 不过,要注意的是,IBM PC就像一支正在融化的“冰棍”,如果不能把握好时机,这支冰棍会很快“化掉”。

历史案例的阴影。 早有分析表明,23PC企业并购史,无一成功。 其中,三星、NEC、宏基等外国公司都曾试图通过这个方法进驻美国市场,实现其战略意图,但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 而惠普及康柏的合并似乎更变成 11<1 的下场。 这次联想收购IBM PC由于是在整个行业变成“夕阳”产业的背景下完成的,其难度更大。

文化落差的副效应。 在本次收购案中,联想不仅仅付出6.5亿美元的巨额现金,更在企业内部形成巨大的潜在利益冲突。  联想在中国的业务赢利必须去补贴IBM PC的亏损及债务,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说,收入微薄的中国公司员工将自己创造的大量利润补贴给高收入的制造亏损的美国员工。 同时,在美国裁掉一个员工要付出 10万美元代价,而在中国的员工则没有如此好运气。 这种落差不可能使公司形成内部融和、创造合力。

3 什么时候是合适的时机:   企业文化战略理念分析

战略的关键不仅仅包括做正确的事,还要考虑在正确的时机做事。  而对时机的迅速感知、分辨、分析及扑捉,则需要商业文化理念的指导,还要有相当的商业文化知识的积累及实践。

“知彼”,权衡时机的最佳利益点。 联想在收购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对对手 IBM的困难处境的权衡。  其实,仅仅通过大致分析就可以判断出,IBM PC 是难以出手的“烫山芋”,除了联想,很难会对其它厂商形成吸引力。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IBM PC将面临越来越困难的局面,对IBM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IBM的领导层迫于资本市场的压力,会尽快让IBM PC脱离。  联想应当等待有利时机,在IBM最脆弱的时候与其领导层接触,才可能获得最大的相对利益。

“知己”,不在“一时一地”之得失。  联想并不是非此时、非IBM PC 不可。但是,IBM再也难找像联想这样理想的收购者了。  因此在收购前,联想仍然可以相当“轻灵”,可以进退有度。 一旦美国相关部门出现问题,立即做出“撤退”的姿态,以退为进,让IBM去出面“摆平”,比联想自己去做的效果要好的多。  但实际上,联想表现像等待老师判卷的孩子,美国相关部门提出什么要求,就接受什么要求。 就像联想在求着收购IBM PC,整个谈判的主客位置被颠倒,联想付出了过于重大的代价。

“知势”, 防止赢了战役,输了战争。  蒋介石输给毛泽东最大的惨痛教训就是“赢了战役、输了战争”。  联想的最大战场在中国,最大的敌人是戴尔,需要集中一切资源及“优势兵力”巩固亚太市场地位,保持对戴尔的领先。 但是,收购IBM PC使联想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如何既能够照顾好亚太市场,又能有效处理IBM的收购后工作,对联想的领导层看上去像“Mission Impossible”。  从最近联想整体的表现来看,副效应开始明显显现。

沙发
发表于 2006-6-6 08:12:12 | 只看该作者

联想集团的国际化首先是联想品牌的国际化。目前国际和国内对“联想”这个名字还有很多理解。这种情况导致在沟通中的障碍和为人所利用。应该说,联想在资本和人力方面的工作做得还是比较出色的;但在做品牌上还是有待提高的。Thinkpad永远是IBM的,永远是黑色的。

当前的事情,是联想国际化过程中一大挑战。不过,纯粹从沟通和运作上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毕竟实力和观念的差距是不可逾越的。

 

联想要有心去做自己的联想品牌和联想文化才是正道。

 

我是绝对的土鳖。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应该是联想集团自己的组织能力,不要依赖某个人——这也是联想集团成熟的标志。积极心态,在目前的状况下,很难长期保持,所以要有良好的管理才行。职业精神特别不容易理解——原来联想家的文化已经不存在了;如果还是西方的职业精神,显然也无法适应联想非专家文化的特色;可能让人容易理解成献身精神是最贴切了——但何以献身呢?

联想集团很容易出现两个最大的弊端:联想品牌没有实现国际化;联想集团在国际化过程中没有了自己的联想文化。联想曾经说: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那联想失去联想呢?

板凳
发表于 2006-6-6 13:46:08 | 只看该作者

仁者见仁吧,就像中海油收购美国亏损石油企业一样。很多东西不为我们所知吧。

4
发表于 2006-6-6 20:43:41 | 只看该作者
感觉现在的学者有点像是赌徒!对于新出现的东西总要先一个赌注!不管是否能赢!只要能骇人听闻就行!
5
 楼主| 发表于 2006-6-6 23:41:08 | 只看该作者
不是赌徒,是“牛虻”,用理性思考去“叮”还值得“叮”的企业,而不是去吹捧,这是知识分子的责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6 23:41:39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6-6-7 10:21:05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楼主的观点,不乏赞同之意。但联想收购IBM也并非是件板上订钉“死亏”的事情。

站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立场去谈商业也许可笑了点,但我就是这么想的:第一,联想收购了这样具有高端口牌价值的IBM,是否充分证明了其实力?!现在老百姓们都知道是联想收购了IBM,这点是事实。第二,这种实力“效应”反而促进了联想的市场,从国内到国际性质的提升。市场的拓展却是无声的兴起,对于联想本身何乐而不为?即使目前生色未动,但如果跟以经营发展策略,应该是不会“自燃为灰烬”。第三,所谓的联想可等待“时机成熟”之时再做出决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商业机会都是一样的,竞争更是同样的。IBM总体来说还应该是块肉吧?谁提前了一步想必应该是个关键吧。

再从联想文化来看,以上各位的发言不得不提醒了联想文化是个不小的挑战。就像楼主与2F说的!但具有中国气息的联想文化兼容IBM原本的国际企业文化特色,应该不会是件坏的事情!

是的,我们希望联想能像真正的男子汉一样,以坚定的决心及乐观的态度迎接一切挑战,努力到最后一刻

7
发表于 2006-10-31 09:46:51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有全部的看完楼主写的评论,单是单纯就IBM THINKPAD本本来说,按照楼主的意思是,没必要坚持历来的尊贵路线了,应该顺应潮流,走平民路线。

我不敢认同楼主的这个观点,其实很多时候,产品定位再高端、尊贵,反而更容易成功,更容易成就一个经典品牌。

我不是作管理的,有什么地方说的不好听,不到位,请楼主包涵,也请家人们多多指教。

谢谢!

8
发表于 2008-4-10 21:18:48 | 只看该作者

钦佩联想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