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分享]总裁学习修炼准则:自我否定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7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vs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5-15 04: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总裁学习修炼准则:自我否定



据说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曾有一句名言,大意是所谓天才是善于学习的天才。


必须承认,成功的企业总裁们一定是一些资质优秀、学识渊博的特殊人群。他们的业绩一定能够证明这一点。在他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的过人之处,他们又必然积累了许多常人没有的经验与感悟。事业成长是帮助人成长的最大动力和最有效的办法。我相信,一个管理过庞大规模企业、创造过数10亿财富的总裁,他的阅历、心胸、才能就鲜有人能与之相比。我们甚至可以把那些成功的企业总裁们归于天之骄子一类。


于是,总裁们就有了一种巨大的危险,那就是他们可能拒绝学习。像那种天生聪颖的学生一样,他们不再虚心,也不再勤奋。因为他们有骄傲的资本,他们悟性突出,因此他们找不出理由说服自己还要刻苦学习。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拒绝学习的总裁是企业最大的危险,而拒绝学习又是那些事业有成的总裁们最可能犯下的错误。在某些时候里,我们那些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业绩的总裁们甚至可能刀枪不人。他们的部下向他们提出各种建议或者质疑的时候,总裁们会下意识地感觉到部下的幼稚,甚至对部下的见解不屑。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觉得以前的某类事情我就是这么处理的,结果也很好,为什么要听你的呢?


经验丰富和业绩突出成为总裁们学习的两大障碍。譬如说一个极具务实精神、靠一分钱一分钱积累发展起来的企业总裁可能会对花很多钱作广告和搞所谓的企业文化持反对态度,他可能会觉得那是一种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浪费钱财。经验使总裁们排斥与他们经验相体的任何见解,而突出的业绩则有可能使总裁们骄傲,尽管他们表面平易,但内心世界却对外部很多的人与事物都怀有轻视。他很难再去重视什么,因为很少人比他更成功,所有的人都对他满怀敬意,而他们投给别人的尊敬就多少带着一些居高临下的意味了。


从文化的角度去看,经验主义几乎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特性。那些能力超群、充满自信的成功人士更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获得了太多的成功,很少能够有人使他们怀疑自己。就像我自己一样,当我的两本著作分别创造着中国财经类图书的出版纪录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告诉我说,他的书将要超过我,我也会持怀疑态度。因为在我的认知范围里,我已经是最成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我相信别人会比我成功,那一定是十分困难的。


遗憾的是,客观规律是一定会有人比你做得更好,“长江后浪推前浪”,整个人类社会就是遵循着这一规律发展到今天的。还有一种规律就是当你感觉成功的时候,失败可能正在开始。在一个竞争不太激烈的环境里,你可以为暂时的成功陶醉一年而无人超越你。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如同战争的时代,你只要陶醉一分钟就可能失败。


我们甚至可以倾向极端地说,拒绝学习的总裁也许是企业最大的敌人。1998年,中国又有一些企业出问题了。其中一个是山东的一家县办酒厂。这家酒厂在四年之前规模很小,在中国上百万的企业当中,它的规模小到可以完全忽略不计.4年前,中国最权威的媒介——中央电视台已经有一个传统,就是对电视台黄金时间段的广告进行一年一度的投标竞拍,于是这家只生产一般白酒,产品并无多大特色的酒厂就苦思冥想终于发现了这是一个机会。1995年,他们第一次参加投标,便以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讶不已的天价夺得第一名。一个10几亿中国人中找不出10 万人知晓的县办酒厂夺得中央电视台广告竞拍的标工,这一事件就好像孙悟空横空出世,刹那间就让大半个中国都知道了。


于是,这家酒厂赚了名也赚了钱。于是,他们第二年又去投标,又以一个更高的天价夺得标王。然后,他们又赚了钱。在中国,让人难以接受却又能够理解的事情很多。难以接受的就是在中国你的产品可以没有什么特点甚至还可以有缺陷,你的管理甚至也可以存在许多问题,你还可以在昨天还只是一个惨淡经营的小企业。你可以同时具有这些缺陷,然后你只要能够借到钱,只要舍得把这些钱全部拿去做广告,然后,你也能发财,你也能一夜之间扬名立万,成为中国的著名企业。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让人能够理解的就是今天的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像30年代作为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上海滩一样,哪怕昨天你还一文不名拉黄包车,搞不好抓住一个什么机会,今天你就西服革履坐在黄包车上让人家拉你。初级阶段和投机是连在一起的。


但是,这家酒厂1998年就出现了困难了,广告也救不了它了。我想,这大概是一个典型的经验主义案例。我们大可不必过于理想地去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如何如何,事实上大多数成功的企业总裁都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可能心里都有一个远大的目标,都希望用一种纯洁而又浪漫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他们理想主义者的部分。而真正处理面临问题的时候,总裁们的最高准则就是行之有效而绝非纯洁、浪漫这是无可非议的,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我们绝不能因为那家酒厂的最终衰落而判定它当初去争当广告标王的做法是错误,尽管我们会认为那种做法太投机。而我们今天常讲企业要捕捉商业机 会,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认为投机就是捕捉商业机会。问题在于,这家酒厂尝到广告标王的甜头之后便以为这样的做法就可能使企业长盛不衰。然后,他们一定还有很多该做好的事情没做好,只会争当广告标工。这家酒厂的成功说明不会投机的企业根本就成长不起来,而它的失败则说明只会投机的企业寿命长不了。那么,在它的成败之间,酒厂总经理个人的酸甜苦辣他本人该有所品味了。假定他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总裁,前两次广告标王的成功应该给他创造了时间和机会,他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去做一些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事情了。遗憾的是看来他没有意识这次机会,他只想当广告标王,因为他也许认为经验告诉他,只要广告做得好,企业就能赚钱。


还有一个例子是曾经名满中国的河南郑州亚细亚集团。亚细亚最早是郑州的一家大型百货商场,它的总经理王遂舟是一名转业军人,有着坚强意志和敢为人先的魄力。1991年,在绝大多数的大型国有商场还沉醉在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养尊处优状态中的时候,王遂舟对他所管理的商场进行了一场几乎是彻头彻尾的革命。他要求营业员身着整齐而夺目的职业装,商场开门和关门的时候要列队站在门口夹道迎送顾客;在店堂内,他开设了幼儿托管站,为那些带着孩子因而受到约束的大人提供义务照管儿童的服务;他还在中央电视台投入了大量广告费,不断地号召中国人“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国家商业部的部长和中央 媒介纷纷夸赞亚细亚的举措,当然它也开始扬名立万。于是,王遂舟立刻开始实施他的商业帝国的构想。他在北京、天津、广州这样一些中国大都会和一些规模小一些的城市广泛兴建大型商厦,他甚至希望有一天能够把他的亚细亚办到国外去。


但是,他很快就失败了。他负债六亿多元,并且那些已经开业的商厦门庭冷清,境况不妙。当然,我们尽可以把这一切归咎到诸如决策失误、管理不当一类的原因,这是完全合理的解释。但是,决策失误也好,管理不当也罢,这仅仅是表现出来的行为症状而已,在这些行为的背后隐藏的是欲望膨胀和拒绝学习。亚细亚在北京的仟村商厦开业时我是去过的,王遂舟几乎毫不走样地把他在河南获得成功的方式都搬到北京来了。货品大多数是河南式的,营业员着装与河南的商场一样,也有幼儿托管站等等。尽管其情真挚,但从商品到服务都透着原汁原味的河南气息。而实际情况是这种河南品味离北京人的文化及消费要求有较大差距,首都的消费者们心理是骄傲的,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很上气因此只能为农民服务的商场,然后就拒绝接受。在这样一种情境下,仟村百货商厦就注定无法融人北京人的生活之中,就注定只会有一个难堪的结局。我们不必去谴责北京人、天津人或者广州人的傲慢,也不必去歧视河南人的乡土气息,一切的根源都是王遂舟以及他的伙伴的商业失策。在今天的世界,即便像麦当劳这样的世界级企业,当它进人一些宗教教义严格的国家时,它的原有产品配方也会进行改动,绝不能冒犯人家的习俗。只有尊重对方自己才会被尊重。我想王遂舟是不善学习的,所以在实施跨地区经营的时候,连研究和迎合当地消费文化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忽略了。他一定认为自己在河南起家的那一套方式是全中国人民都喜欢的方式,他一定认为自己在九十年代初期获得成功的那些办法是亘古不变的灵方。所以,他就原封不动地用这套方法去实施他的扩张与侵略,并且是由河南这样相对落后的地区向北京、广州这样一些骄傲的都市扩张,失败自然顺理成章。


总裁拒绝学习不幸也成为亚细亚走向衰落的败因。天下万事万物真的是福祸相倚相伴的,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想当年成功的王遂舟或者成功的亚细亚一定是从国外的考察中、从书本的介绍中、从与有识之士的交流中知道商场的经营是一门学问。那时候他们一定还谦虚,还愿意学习,因为他们没有商业业绩作为骄傲资本。所以,他们成功了。成功之后的王遂舟则一定不愿意学习了,一定认为自己成功了,认为自己掌握了开启全世界所有 大门的万能钥匙,然后他就失败了。


所以,拒绝学习的总裁是企业最大的敌人,尤其是置身于所谓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于是,我们不可避免地面对一个问题:今天的企业总裁们应该怎样去学习?


总裁学习修炼准则之一:背叛经验


我曾经在一些讲课的时候说,在今天这个世界,所有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都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有时甚至是完全无规则地变化。在这样一种形势下,经验在某些时候是一种巨大的包袱。在科学技术变化相对缓慢的工业经济时代里,经验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财富,它可以令你老马识途温故知新,使你对未来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里,经验则越来越可能使你产生错觉。老马识途的故事只能够发生在古代社会,因为那时候10年、20年也许只有一条路。今天的情况是老马也未见识途。昨天你刚刚从这条路上过去,今天也许这条路就没有了。你往哪里走呢?依靠经验,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无法判断计算机除了处理文字、表格之外还会带给人类什么;依靠经验,今天我们也无法判断以英特耐特同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经验告诉我们,企业需要有自己的办公大楼供职员们工作,但也许就是明天,网络技术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人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工作。这是人类今天与过去一个巨大的区别。经验告诉我们商业零售业最有效的办法是要在城市的繁华地区建造宽敞、豪华的大厦。而现实则表明,像沃尔玛这样的企业选择那些甚至已被闲置的厂房搞出一个类似货物仓库的地方,却反而令顾客更加满足。经验告诉我们,最赚钱的生意可能是开采金矿,而事实上今天的世界首富是比尔·盖茨。


经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最沉重的打击,就像海湾战争伊拉克受到美国的沉重打击一样。凭借经验,人们无法想像一场国家之间的战争,怎么会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然后就以其中一个国家的失败而宣告结束。这是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事情。所以,美国人让当时所有以经验来判断战争结果的人们大跌眼镜。在工业经济时代里,企业总裁在获得成功的时候,同时也就取得了实力与经验超出常人的优势。这种优势至少可以令他们保持相当时间内的领先地位,譬如美国的钢铁大王和汽车大王。但是今天这种优势能够保持的时间是大大缩短的。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有一匹黑马骤然脱出,超过你。世界像一个变幻无穷的魔方,分分秒秒在进行各种排列组合。在这样的环境下,比尔·盖茨3年的努力可能就追上了他前辈企业家3O年甚至一生的努力。


我们必须怀疑自己了,这是无奈的选择。不然的话,失败就会降临。但是,让成功和充满自信的总裁怀疑自己,却实在是一桩痛苦和难以接受的事情。大量的事实证明,背叛别人比背叛自己容易,忘记教训比忘记经验容易。这几乎可以说是人之共性。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今天的竞争对企业总裁们提出的残酷要求。人间处处是芳草,天下万事皆学问。能否像海绵汲水一样孜孜以求,关键在于能否背叛自己的经验。


王遂舟们的教训既不在于他们成功的时候采取了怎样的策略,也不在于他们失败的时候使用了什么错招,这些仅仅是现象而已。他们的教训在于用一套设有变化没有创新的策略去应付多变的世界。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以不变应万变”有时候绝对是一种谬论。


总裁学习修炼准则之二:倾听

人其实有三类:第一类是没有实力表达所以只有倾听的;第二类是有实力表达所以拒绝倾听的。第三类人是有实力表达但更愿意倾听的。当然,那种既无实力表达又不愿意倾听的不学无术之人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论及。


那么,一个企业的总裁从创业开始到获得成功,他可能恰好要经历这三类人所代表的认知阶段。创业伊始,总裁们通常很谦虚,他们没有什么心理优势。老老实实读各种各样的书,想各种各样的问题,认认真真向各种各样的人去请教。这是一个虚心学习。全面倾听的阶段。我想大多数总裁都经历了这样一个时期,否则,他们很难有后来的成功。一个从一开始就不懂得学习的人是不会成为成功总裁的,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企业总裁都有一段当年刻苦
学习的故事。


获得初步成功的企业总裁开始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做那种喜欢表达而拒绝倾听的人;另一种选择是继续倾听。多数人选择了前者,少数人选择了后者。所以,在所有的创业人士中,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短暂的成功,只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人能够获得持续的成功。原因在于人类有自满的共性,能够学习学习再学习的人是天才,而天才是稀少的。


多数的总裁会沾沾自喜,会醉心于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成功业绩。有那么一些总裁可能会把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讲话整理成册,变成一本很厚的书,类似于某某人语录或者某某人文选。那里面有他们对经营管理的种种感悟。他们把这些书送给很多他们认识的朋友或者与企业有业务联系的客户。我从来都认为企业家自己的心得是十分宝贵的,那里面都凝结着作者对企业的最生动的感觉,远比许多学者写成的著作真实得多。正如同德鲁克能够把管理理论说得很清楚一样,松下幸之助则能够把很多执行与操作的体验表达得很清楚。而且,那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学者们无论怎样努力都找不到的。

但是,更多的总裁们却找到了“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的巨人感觉。当部下向他们提出各种各样建议或者意见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对方过于幼稚,会觉得对方是自己的部下所以无法具有全局的高度。在很多的时候,他们甚至难以做到让部下把自己的意见都表述完毕,他们可能仅仅能够听人家说一、两句,然后就按捺不住地将对方的话语打断。失望的部下这个时候就只好装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而内心却很不服气。在很多的企业里,这种情况是常见的。


获得成功的总裁会伴生刚愎自用,会感到忠言逆耳。在这样的企业工作,人们会觉得缺乏民主。事实上,通常人们渴望的民主并不是某类事情一定要由我做主,而是希望能够听取我的意见。从这个角度分析,人们要求的民主不一定是决策本身,而是决策者能够倾听。但是很多的总裁们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以为倾听别人是浪费时间,以为给部下民主的权力就等于是把决策的权力交出去。


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商人是精明的。成功的总裁更应该是精明的。一个精明的总裁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多倾听一次别人的意见,等于增加一份收人。


几乎所有的总裁,我们无需告诉他们该用什么方法去进行学习,这绝非他们应该修炼的内容。作为成功人士,如何背叛经验,如何倾听别人,倒反而成为他们的实在课题。
[em10][em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15 4:28:55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