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下下的感受。”――上海三菱电梯广告词。
刚看过近来“管理┆综合”上的两个贴子,一是RILLYCHEN的“老板让我降薪,我怎么办?”和“老板没收用车权利的思考”后,对自我现有及后续工作的一点思考,随便写几句,见笑。
首先,这两个贴子无疑都是“下滑”的反例。当然,并非是指笔者业绩的下滑、能力的下滑,而是自我预期的下滑,而是指遭遇外界(同自己相关的因素)的下滑,其实我们时常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考试分数的下滑、奖学金的下滑、职位的下滑、薪酬的下滑、待遇的下滑、奖金的下滑、别人对自己印象的下滑……
几乎每个人都会习惯自己的上升,“以为”是应该的(之所以说以为,是因为我们欠缺理性的分析,如果对照一下自己对待两种截然不同的问题时的思考就可知了),这是不是我们的一个盲点?
个人往往对于大环境的反应迟钝而对自身利益的变化却过于敏感,如果仅仅放到这两个贴子所属的范围来谈,把企业主看作是企业这条船的梢公或是家庭的家长的话,那么他考虑的就不在是某个个人或某一部分、领域,也不是几个月甚至几年而可能是几十年甚至永续经营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认为的全局”(没有绝对的东西)了,我在经历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公司在集团里面的收益占到25%之巨,但是在年终奖发放的时候,去远比其它事业处的低(这是公认的事实),但老板总说,“我们今年是获益很大,但明年,甚至是下个季度、下个月的订单在哪里我都还没有把握”(因为客户是SONY、TOSHIBA等大客户,这种事的机率我们认为是相当小,但从理论上来讲却是没有问题的,没到手的东西永远无法掌控),所以几乎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没法去评估或是得知老板的出发点,在这个时候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应该都是不太理性的。因此更容易产生(或许是别人期待的)误会。
再者,大家都习惯于上升,却不太能适应下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也常常会有这种事,一旦当自己的成绩到前几名的时候,再下滑就很不正常和变得难以接受了,但这却是竞争导致的正常结果。 ――不知是不是自己的功利心太重?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却是,在这一点上认知的不同,反应出EQ的差异和思维及行为成熟的程度。
所以人员激励的时候谈到,一是物质激励不可太泛,尤其在固定待遇如薪资福利方面,这一点尤其要注意同市场联结并且在团队可接受的范围内,而且往往大家在形成习惯之后,对某些或许本就是正常的“下滑”就会变得难以接受,要么就是一次性的如根据项目成果的专项奖励;二是尽量要公私分开,像“老板没收用车权利的思考”,要么就奖励一部车给他,然后对私车公用作一些补偿,要么就是配一部公车给他并对用车作一定程度的限制(因为这毕竟是公车,私用都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灰色地带要能在可控的范围内。
但或许就像某为家人所说的,只有下了这座山,你才能攀登其它更高的山峰。
拿得起固然可喜,放得下更令人钦敬。我们需要理性的对待这种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