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nkcollins_wei 于 2015-3-2 23:24 编辑
“无论如何我都没想到,这是我女儿可能会面临的一个世界”
——柴静
前日,从央视辞职的柴静,发布了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以一个调查记者的严谨探究、以一个母亲视角的细腻情感、以一个骁勇斗士的无畏精神,追根溯源,让“雾霾”这个科学化冷冰冰的词语,变得人性化、鲜活化,再一次碰触了大众心里那软软的伤痛。
“我来到这世上,是为了认识太阳”,柴静曾引用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的诗,告诉《穹顶之下》的总制片人老范,这是她最喜欢的一句话。“她很勇敢”,老范曾在日记中写到。也许正是如此,才有了昨日所有媒体的刷屏。
英国诗人库珀曾经说过“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当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过时,留下的却是我们难以承受的环境之殇。曾几何时,一切开始变得如此匆忙与急躁,我们以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速度,马力十足地冲在“赶超”的路上,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时代的痛,空气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土壤污染了,我们“人之为人”的那份“初心”也变了,以至于忘记了原本的“美好”。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共牧场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文章,阐述了人口与环境的矛盾问题。作为一篇发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博弈论论文,严格来说,他的摘要并不能称为摘要,却饱含哲理,发人深省。他说,“The population problem has no technical solution; it requires a fundamental extension in morality.”(笔者译:人口问题[注:此处为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并无技术解决方案,唯有拓延人类基本道德准则。)
穹顶之下,这一方曾经的“蓝天”,便是你我的“公共牧场”。也许是习惯了,我们总会忽略她的存在,正因如此,当柴静为我们揭开现实时,我们突然感觉到惶恐与不安,就如斯蒂芬金描述的《穹顶之下》里的小镇居民一般,对当下充满了忌惮,对未来充满了的担忧。
穹顶之下,除了空气里的雾霾,还有水源、土壤中的化学与重金属污染,还有日常起居生活的种种,这一切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在你我周围存在,紧紧的粘连在你我人生的每一个轨迹上。“同呼吸,共命运”,柴静说的没错,空气、阳光、水源,这是自然给予你我的“公地”,正因自然的无私,我们更应该把呵护环境拓延为道德和行为准则,并遵循之。
柴静,她的团队,还有如他们一样的公益团队与个人,你我都应感谢他们的付出与努力。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呵护那穹顶之下你我的蓝色“公共牧场”,因为,悲观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斯皮尔伯格在拍摄《穹顶之下》时,也为观众留下了关于美好的冀望。
希望,总是从努力中发现;努力,总是在点滴间开始,我们,也是一直怀着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德兰修女曾说“我们要做的事也许只是落人大海中的一小滴水,但如果没有那一小滴水,大海就会小许多。”这句话,我们,一直很喜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eemons 或者 搜索 山家寻 也可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