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消息》上登了一篇文章,说是南非的职业道德研究所不久前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内容是“非洲人对在非中国企业的看法”,这项调查据说是通过调查15个非洲国家中与中国在非洲的企业有关的1056名非洲经理人后,统计分析形成的。
据说,在全部的六大类问题中,受访者给出的负面回答多于正面回答,总体回答中负面占43.3%,正面占35.4%。其中对中国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评价不高(负面55.9%,正面22.7%);中国企业关心环境保护(正面11.1%,负面53.9%);中国投资者承担的社会和经济责任(正面28.3%);中国企业为非洲人创造了就业岗位(56%),但在尊重从业者基本权利方面,受访者的看法截然相反。
从这个调查报告看出:中国企业投入了资金,为非洲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肯定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我们并没有得到非洲人心目中的好感(负面大于正面),中国企业没有树立良好的形象。我们付出了很多,但为什么我们不能赢得应有的尊重?这也许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环保、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吗?我们应该继续提高他们的工资,让他们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吗?这样我们就能扭转非洲人心目中的形象吗?
也许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尊重从业者基本权利。也许这是全世界赢得尊重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企业管理最核心的基本点,我们需要把非洲员工看成和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样才能尊重从业者的基本权利。
这也是中国企业管理问题最大的一点: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习惯于一种等级社会,习惯于在一种等级体系中生存,我们很多人从来不认为或者没有意识到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是受现代文明的法律保护的,工作只是依据能力和分工的不同,没有人格上的等级划分。
人格上的不平等的现象在国内的企业管理中比比皆是。老板觉得管理层和员工是我雇来的,不行就滚蛋,人才有的是;管理层也高高在上,不听我的就走人,我再雇别人;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我要的是执行力,背后的话就是,你们按我说的好好干就行,不要想其他的。这种想法的背后就透着一种等级的观念,做好你自己的事,不要管我们上一级的事情。其实这种观念弥漫在整个中国社会,官场中更是等级森严,“官大一级压死人”——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格言。
当我们的企业走出去时,特别是面对比我们落后的非洲,我们优越感就油然而生,这种等级的习惯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我们的内心就根本不会对当地的非洲人尊重。我们的投资人会觉得:我们来投资、我们来给你们工作、给你们工资,或者说就是我们在养活你们,你们还要什么尊重?你们想要什么基本权利,你们别到我这儿干活啊?!拿了我们的钱,还不说我们好,还不像哈巴狗一样跟着我们,你们还想干什么?
我们的习惯就是没有一种人格平等的思维,即使你是多大的官,即使你多有钱,人格是平等的,工作只是一种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换,而不是一种等级的体现。
什么时候我们树立了这种人格平等的观点,我们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员工。而只有平等对待每一个员工,员工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否者你不尊重员工,员工也不会尊重你。员工在得不到尊重的前提下,不可能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力,真心为企业付出和贡献,双方就会变成一种博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这种状态的写照,这将是组织中一种最低效率的合作,其产生的合作的力量也只能是最小的合力,甚至很多情况下是减少和掣肘组织的合力,这样的企业是无法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也很难持续的发展下去。
我们的管理最缺乏的就是对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尊重,其背后应该是摒弃等级的观念,我们的企业发展才有未来,我们也才能真正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包括在非洲员工心中。在当地的捐款、支持当地的活动、注重对当地资源的环境保护等,都是需要的,但这些行为的基础是对当地人民的尊重,把他们和我们在人格上平等对待起来。也许我们要从国内企业中平等对待员工做起——这是我们管理中最缺乏的基本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