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地产是整个房地产行业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这一领域关乎国计民生、承载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与革新。如何从新城镇化的宏观视野去观察产业地产的发展机遇和方向?我认为,应该从整体战略和趋势、园区的“尖峰”选择和产业地产商自身商业模式 3个层面去进行考量。
创新与城镇化的驱动力
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将坚持“创新驱动”战略。而实际上,创新必须实现多种要素在载体上的聚集,包括金融、服务、产业等等,而产业地产正是实现这些要素聚集的最佳载体。
为了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未来产业地产的发展,必将自身定位于服务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多种增值服务和科技创投,实现创新型企业的聚集与创新。中国能不能崛起,能不能改变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关键在于中国能不能诞生若干世界意义的、新兴的产业集群。
因此,助推产业创新引擎,是产业地产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
同时,产业地产更是破解城镇化与工业化不相协调的关键。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一论断的提出,针对的就是我国传统城镇化模式造成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严重背离。
就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对应关系而言,按照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率达到30 %时 ,城镇化率可以达到 60 % ;工业化率达到 40%时 ,城镇化率一般在 75 %以上。目前 ,我国的工业化率接近 40 % ,但城镇化率才51 %,城镇化发展有较大空间。
新型城镇化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强调产业作为城市的肌理,在城镇化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实现政治经济、生态、人口、文化、空间的多向融合,使其具备作为一个新的城市中心所必需的各种条件。
因此,作为产业地产,不应该仅放眼于发展孤立的园区,而应该在推动园区面积扩大的同时,推动园区向科技新城转化,将社会管理、商务休闲、金融服务等等多种城市职能植入其中,使科技新城成为独立的新兴城市存在形态。
考察发达国家产业地产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比较典型的如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区域,最初各个城市都有自身孤立的产业园区,随着园区内经济发展,要素流动加速,交易市场突破了园区边界。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中流动,形成了整体效应巨大的城市群,突破了产业园区地理限制。
园区的“尖峰”选择
区域经济学中的广义梯度理论指出,不同的区域处于不同的梯度空间,拥有不同的区域能级。中国的经济发展,符合广义梯度理论,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的区域能级。同时,自身的资源也各有差异。
从目前产业地产的发展来看,许多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定位趋同、产业服务趋同,没有结合区域实际发挥产业地产作为区域经济引擎的作用。
因此,作为园区开发商,在进行相关园区定位与开发时,一定要加强区域研判,下大力气对区域经济、区域的整体环境进行准确深入研究,确定适合本区域的产业定位与发展路径。不可贪功冒进,一拥而上,如果看到某个产业获得国家支持,便不顾区域所处的梯度位置与自身资源,盲目发展,必将加大后期园区招商运营难度。
目前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呈现出分层次发展的趋势,对于区域能级较高、人才与科技资源储备较丰富的地区,可以考虑发展高端研发产业;对于部分区域能级较低的地区,由于人才、资本各方面的限制,应该因地制宜,可以适当考虑发展制造业,以带动地方经济。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多层次、差异化的城镇化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