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olelay 于 2011-7-19 17:21 编辑
作者:和君咨询 郭继雷 2011-06-14 五月,小区不少人家的防盗门上挂上了一个鲜红的牌子——“文明家庭”。牌子不大,椭圆形,二十多厘米长,但红底金字很是显眼,半圈椭圆形状的小字把这四个大字映衬的愈发得意——朝阳区XX街道颁发。 这样的奖励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到了,记得小时候我家的大门上也是挂着这样的一个“五好家庭”的金色牌子,但在北京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打破了原先以村、大院、街道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很多生活在一栋楼里的乡里相亲,虽然出门抬头不见低头见,但就是不认识;叮叮当当,甚至房间里的走路声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但就是老死不相往来,除非做了对不起对方的事情导致直接或间接的抗议。 我所在的37号楼是一个回迁户为主,同时已经掺入相当分量的“外来户”的杂居小区,在这里新老邻居之间的关系对比特别的明显:原先以和平里为主要人群的回迁户依然保持着早先前邻后局的热情,经常看到上下楼梯串门的乡里相亲,有送刚刚煎出锅的鱼的,有送刚刚蒸好的馒头的,有提着大宝小包看闺女的,有推着孩子找娘家爹妈看孩子的⋯⋯⋯见面嘻嘻哈哈,整座楼充满着浓郁的人情氛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这些“外来户”,朝九晚五的,与“土著”互相之间的作息时间完全不重合,更没有重叠的生活圈子,互相之间丝毫没有融在一起,对我们来讲,37号楼更像个睡觉的地方,而不是家;即是是家,也仅仅是防盗门后面的那几十平米而已,出了防盗门,便是出了家。 显然,“文明家庭”的评比对外宣示的是相关部门期望重建社会温情、温暖、温润的邻里关系,期望通过文化的力量将社会的这一基本单元进行“和谐”改造,但我要泼盆冷水的话,这种方式可能效果甚微。 文化建设,是一定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所自然而然的需求,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而现在多数人的生活显然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甚至从相对的角度来讲,这种差距更大,于是焦虑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情绪主调:每天睁开眼睛,想到的是今天未完成的工作任务,领导的训斥;吃着早餐,想着这个月的房贷或者房租又要到期了,而工资还没有发;走在路上,一路巨堵,堵得人的心烦意乱、浑身发痒,恨不得变成个压路机将前面的车一路压平——自己这么想,恐怕别人也在这么想——到了公司,一坐到天黑,中间忙忙叨叨,去趟厕所的时间都在读秒,写不完的报告,添不完的表格,接不完的电话,不知不觉一天过去,早已是华灯初上,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知道家在何方?吃完饭九点多,这在模糊的记忆里已经是该上床的时间了,但是这里却是夜生活正欢畅,公事、私事,一股脑的涌进酒店、酒吧,抑或是河边的大排档。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在如今毫无进展的当头,抓耳挠腮,如猴子般的找不到方向。 这就是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下,“文明家庭”评比和颁发是如此的黯淡,没有丝毫的光环,以为这样的精神评比是有用的,但是实际上在不能解决人们内心身处深深积累的物质财富需求的前提下,搞再多的精神奖励,总像是隔靴搔痒,无病呻吟,如此的文化建设,除非是封闭组织洗脑,否则很难有大的作为;社区如此,企业同样如此!如果自己不能够解决财务的问题,所有的精神鼓励都会变成一种畸形的美,无法欣赏,难以接收! 社会如此,企业同样如此。 事实上,很多企业的老板没有认识到这样的一个规律,他们期望把自己企业的文化建设成“马儿不吃草,还能跑得好”的文化,甚至是期望达到洗脑的目的。坦白讲,这样的企业做文化,无论是企业自己做,还是从外面请专家,都将难以得到好的效果。——这样的文化,从本质来讲是一种人格不平等的文化,如此文化的建设有一个先觉条件:组织的边界是封闭的。显然,在当前的条件下,除了那些极远边区的企业很少能够满足。既然先觉条件不满足,如果还要做文化建设,唯一的办法就是先让你的员工荷包鼓起来!(例如中国移动做文化建设一定一路畅通),如果暂时不能让员工鼓起来,那就画个大饼,让员工相信很快有那么一天会鼓起来(例如创业时期的阿里巴巴),这样的举措向员工传递出一个极强的信号:自己所在的企业是最优秀的,那么他所倡导的东西也不会错;即使错了,装也要装着学,否则将失去这个机会。这时候,文化建设的基础就搭建起来了,至于要建什么样的文化,老板就可以决定!如果做文化建设,请先问候员工的钱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