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组织的性格 组织应该也是有性格的。我们与某个组织打交道,会从这个组织的某个人或某一件事中体会到这个组织的性格,然后决定自己的好恶。 组织的性格,有人叫文化,有的叫风格,有的叫价值观,应该是一个意思。没有性格的组织是不存在的。毕竟,没有性格,也是一种性格。 在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围绕着核心决策者的群体性格。组织成为融合了群体所有个体性格特征的混合体。这个混合体不是将每个人的性格进行拼积木式的组合,而是一种融合,是化学变化,不是物理变化。 空降兵、引进外部人才或外脑的风险就在于,如果不能与组织性格进行融合而共同改变,或不能以足够的影响力来改变组织的性格,那么,顶多也就算是无序的布朗运动又多了一个微粒而已。 所以,应当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在决策者眼里,这个组织应当是一个应当不断得到整合的统一体,而不是一群零散的个人。管理者更应该关注的是组织整体的性格,团队的效率和整个组织系统性的风险。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一个组织的性格会比改变一个人难的多,这可能需要潜移默化,或雷霆一击。潜移默化对冥顽不灵者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而雷霆一击则可能引起精神失常。 性格即命运。组织的性格影响的组织的命运。没有性格或性格多变,对组织内部的稳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产生有害的影响,会使组织人心涣散、机遇错失,随时随地处在风险当中,未来的发展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大起大落,急功近利、信心爆棚、眼高手低、徘徊不前,这些都是性格使然。 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要塑造组织的性格。 组织应当有共同的愿景。这个愿景,更应当是一种柔性的心理诉求,借重愿景来有效的培育与鼓舞组织内部所有人,激发个人潜能,激励员工竭尽所能,增加组织生产力,达到顾客满意度的目标。共同的愿景下,才有可能实现坦诚的沟通,降低内耗。 组织应当制定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当组织的目标不清,政策多变,或高举高打后而无可落地的具体计划,则内部员工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做布朗运动,无序而混乱,毫无计划性。 组织应当推崇敬业精神。无论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常怀畏惧之心、感恩之心,尊敬那些为了组织的利益而默默耕耘的同事,然后,反思自己为组织做了些什么。 组织应当建章立制。规范的规章制度可以一方面促进企业性格的养成,另一方面将企业的性格固化。组织向来还有一种不成文的制度,也叫“潜规则”。有时候,潜规则更接近于组织的真实性格。无论是“潜规则”,还是“显规则”,都反映企业的性格,如果“显规则”明显的与“潜规则”冲突,那组织的性格就会矛盾、分裂,进而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