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进图书馆,10岁上高中,8年正规教育,13岁保送北大。当记者走近武汉这名“数学神童”时,却意外发现在“神童”光环的背后,响起的并不全是掌声和赞歌,还有争论和担忧———
事件篇
13岁生日刚过完收到了北大的通知书
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大学给武汉华中师范附属一中高三理科实验班的鲍宇阳寄来预录通知单,向这名刚过完13周岁生日的少年发出邀请。
鲍宇阳在去年的全国数学联赛中获湖北赛区一等奖,之后通过北大面试而获准保送北大。
数次跳级12年的书8年读完
鲍宇阳5周岁入华师附属小学,而此时他已经认识了几千个汉字。由于他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先是从一年级下学期跳到二年级下学期,到了三年级他获得年级数学竞赛第一名后,又从三年级直接跳到了五年级,小学毕业后进入武汉市名校武珞路中学。
据武珞路中学一名教化学的老师回忆,入学没多久,鲍宇阳的化学水平就达到了高三甚至大学一年级的标准。不少老师对他的评价是:思维能力特别强,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老师讲的问题一点就通了。那些开始把宇阳当作弟弟玩耍的初中同学,很快发现这位个头不高的小弟弟在学习能力上明显高出他们一头。
这样,在初中只读了一年,10岁的鲍宇阳又第三次跳级,这次是直接跳到高中———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一中理科试验班。他连蹦带跳地用8年时间,读完了平常孩子用12年才能读完的课程。从闪闪的金牌上,从一张张知识竞赛获奖证书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单纯而又不简单的少年。
对话篇
对儿子的超前教育坚持了13年
鲍宇阳的父亲鲍良言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母亲是华中师大图书馆系教师。宇阳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40岁。中年得子,自然是格外精心。这种精心既是生活上的,也反映在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上。
小宇阳出生时,从医院抱回来后,父亲就用信息刺激他,伸出一个手指头,让他也跟着伸出一个手指;宇阳两岁上幼儿园时,父亲天天骑着自行车接送他,在往返的路上,父亲会教他识别各种颜色;而当孩子在桌上玩耍的时候,父亲会问他桌子4个角,砍下1个角还剩几个角这类启发性的问题。
鲍良言对儿子的评价是:“不骂人,不议论人,不占别人便宜,和人混熟了很能谈得来,喜欢探讨学术问题,很多人要向他请教问题。”
鲍良言对儿子很引以为豪,他拿出从儿子出生起就记的日记,上面写着:出生11天就能跟着爸爸伸出1个手指,不到3个月就能喊出类似“妈妈”的声音,1岁两个月时认得30多个成语,3岁时已认识两千多个字,4岁就开始进图书馆,5岁多可以背诵1到50的平方表……鲍老师一条一条地向记者介绍着儿子从小就聪明过人的“事迹”。
3小时能学会的东西没必要学10小时
然而鲍良言却否认儿子是个“神童”,他认为只是对儿子进行了“超前教育”,而超前教育的核心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对于正规教育,鲍老师有些不以为然:“3个小时就能学会的东西,为什么非要学10个小时呢?”
自从鲍宇阳被保送后,他就没再去过学校,而是在家里狂补英语。鲍老师给儿子设计的前途是:17岁大学毕业,然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或者可以再选一个专业学习,即使读两次大学,毕业时也只有21岁,然后争取25岁进入国家一级实验室。
北大招生办 他完全符合保送生的条件
记者日前从北京大学得到证实,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已经向鲍宇阳发出了预录通知单,因为鲍宇阳是保送生,在获得湖北省教委批准后,北大才能向鲍宇阳发出正式的录取通知书,不出意外,鲍宇阳将在今年9月份来北大上学。
在高中,12岁的鲍宇阳拿到了2003年度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二等奖等诸多奖项。他在学业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天赋,受到所在高中的认可,也引起在湖北招收保送生的北京大学老师的注意。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范桂芝老师是北大在湖北招生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2003年11月底,她随数学院一位副院长到湖北进行招生宣传工作,得知鲍宇阳的成绩完全符合保送生的条件。鲍宇阳所在的武汉华师一附中希望鲍宇阳能够再继续学习几年后参加高考。鲍宇阳的父亲则很愿意孩子能够保送,他找到范老师表明了心愿。数学院经研究后决定先发出预录通知单。
这些孩子不是神童
范老师说:“现在媒体都称鲍宇阳为‘神童’,这是不正确的,作为北大,每年都要录取很多15岁以下的孩子,他们都是通过高考进入北大的。经过多年的教学证明,年龄偏低的学生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而有些成功的孩子只是体现在事业上,但他们的为人处世和个人素质明显低于别人。这说明,孩子不是‘神童’,他们只是早期的启蒙教育好,在某些单独的领域里表现突出。”
对于鲍宇阳在大学里的生活问题,范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们也在考虑。学业上我们可以给他配备一些资历比较深的高级教授做指导,生活自理方面我们则希望他通过锻炼,能慢慢适应环境。”
质疑篇 与“神童”交流有困难
2月14日,当记者走进华中师范大学讲师鲍良言家中时,先瞥见沙发上一个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正在看电视。看见记者进来,小男孩迅速钻到书房里,关上门。过了一会儿,躲在书房里的鲍宇阳终于忍不住走出来,在客厅里不停地走来走去,碰上记者的目光就咧着嘴笑,但不说话,只是偶尔提醒父亲:“别说了,别说了,你讲错了。
在征得鲍老师同意后,记者与鲍宇阳进行了对话。也许是不太熟悉的缘故,鲍宇阳似乎不屑回答记者的这些简单问题。
记者问:平时除了学习,你都喜欢干什么?鲍宇阳回答:搞不清楚,搞得清楚我就说了嘛。问:你平时和朋友一块儿出去玩吗?答:什么叫朋友?从来没有这种事呀,没有时间。问:你向往到北大读书的生活吗?答:向往不向往都是有可能的吧。
……对话过程中,鲍宇阳对桌子上的一把火柴充满了兴趣,他反复研究这些火柴应该怎么摆才能赢(父亲给他出的智力游戏题),而对记者的问话只是在父亲的不断催促下来一两句听不太懂的回答。
这是个悲剧
在鲍宇阳就读的学校,鲍宇阳的一位任课老师一见记者,上来就是一句:“你们别再采访了,这是个悲剧。”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说:“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除了知识,还要懂得哲学、艺术等别的学科,可鲍宇阳的语文、英语成绩很差,这对他将来接触社会很不利。”“鲍宇阳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应该是一个社会人了,可他现在并不适应环境,还处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自我心态’,也就是童年心态。频繁的跳级让他被迫失去了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他和同学玩不到一块儿,将来上了大学,他也融不进大学生活中去。”
同学和他基本上没来往
“我们班同学基本上和鲍宇阳没什么来往,他也没什么朋友,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交流不起来。”鲍宇阳的一位同学说。
“鲍宇阳很调皮,有时候跟我们闹,我们也不理他。有一次他上自习吵闹、尖叫,有同学过去吼他:‘你干什么!’就把鲍宇阳给搞哭了,他在我们这里经常哭。只要他不哭不闹的时候,我们就当他不存在。”另一位同学这样评价。
邻居觉得他很可怜
和鲍宇阳对门的小姑娘曾是他的同学,这位还在上初中的小姑娘这样介绍昔日的同学:“鲍宇阳性格很孤僻,也没见他和谁一块儿玩过,他也不和我们说话,我觉得他很可怜。”
而鲍宇阳楼下的邻居、华师大的一位老师说:“他上小学时,在我眼里就是个小孩子,可上高中了,还是个小孩子。这种超前教育违背了孩子自然的生长规律,超前得太狠了。这孩子是很聪明,他本来应该有很快乐的童年,可是被残酷地剥夺了。”据央视《新闻会客厅》、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