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hover - 

制药业巨擘葛兰素史克

[复制链接] 17
回复
251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发表于 2004-2-10 15:54:00 | 只看该作者
葛兰素史克的许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学,比如它的战略(很早进入中国,并购重组),它的专业(专注于医药、保健),它的投入(重金砸在研发上),它的项目(看重专利),它的模式(最早在中国推行医药代表等),它的管理(遵照GMP,危机管理等)。500强就是500强,不论在那一方面,国内的医药企业不要说去跟它比,只要能依葫芦画瓢,多跟他们学学,也会受益匪浅。


大家都熟悉的康泰克危机最能说明问题。首先,有问题认真对待,忍痛割爱,寻求理解,努力攻关,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经济的还是名誉的,不像我们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二者取其一,力保经济损失最小而置品牌荣誉于不顾。


其次,积极研制替代产品,并以最快的速度投放市场。可能原来就已经在研制,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新康泰克报批国家药监局,积极投放市场。并命名为新康泰克,利用原有品牌基础重新抢夺市场。


此期间,向广大员工说明情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上下同心,共同努力。


试问,我们的那个企业能这样做?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2-16 12:45:00 | 只看该作者
从全球制药行业来看,一个关键成功因素是研发。和其他行业一样,中国市场有自己的特殊情况,观察OTC药品的一个重要细分市场感冒药能看出,营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新兴市场到底还有多少机遇呢?看看哈药,看看白加黑。这个市场仍然在分化中
13
发表于 2004-2-16 14:01:00 | 只看该作者
面对哈药的广告轰炸的成功,充分说明药业在资本竞争时代应该加强资本积累,做大才有力量在药业更强。同时说明消费者没有被培养成熟。所以,可以预测葛兰素史克们真正的成功是在2008年,对哈药们来说,真正的挑战并不是葛兰素史克,而是日益成熟的消费者
14
发表于 2004-2-18 13:03:00 | 只看该作者
对啊,应该加强资本积累.不过最快的办法就是与资本家合作.
15
 楼主| 发表于 2004-2-18 16:0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ppgg在2004-2-18 13:03:00的发言:
对啊,应该加强资本积累.不过最快的办法就是与资本家合作.

记得学博弈论时候,一个重要假设是,对手必须是一个数量级上。面对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手,你该怎么办?合作性博弈?迅速作大,然后卖掉,卖给国外的资本家,这个是许多国内老板选择的一条路。
16
发表于 2004-2-23 12:46:00 | 只看该作者
具体怎么合作呢?大家有没有什么高见啊
17
 楼主| 发表于 2004-5-13 19:20:00 | 只看该作者
葛兰素史克中国业务牌局重洗
2004-04-21


  
3月31日,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对外宣称,将于2004年下半年从其合资公司葛兰素史克(重庆)制药有限公司撤资,股权受让方是重庆太极集团。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自2000年底英国葛兰素威康和美国史克必成公司完成全球性合并后,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 ,GSK)对中国业务进行整合的延续。而加速拓展中国的OTC市场,则是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制药巨头眼下的战略重点。

主动转让

葛兰素史克(重庆)制药有限公司是GSK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合资企业。

据资料显示,该公司于1991年10月建成投产,由GSK和西南药业、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3方共同投资组建,并分别持有88.4%、8.3%、3.3%的股份,主要生产治疗哮喘、鼻炎的气雾剂产品。

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媒介经理肖伟群说,GSK此次将重庆公司的股份转让给中方合作伙伴之一,是确保股权转让不会带来裁员。而重庆工厂的产品则将转由葛兰素史克在天津及其他国家的工厂生产,整个转让工作将在今年下半年全面完成。

据太极集团一位内部工作人员透露,这次收购将由集团旗下的西南药业(600666)完成,目前双方还在进行具体商谈。至于转让价格及其他细节问题,葛兰素史克和太极集团均三缄其口,不愿透露更多的信息。

有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葛兰素史克重庆公司的总注册资本金只有1490万美元,双方不会在转让价格上有太多的分歧,而个别专利技术是否会被一起转让,该是双方谈判的焦点。“国内很多制药企业早就盯上了葛兰素史克重庆公司的气雾剂生产技术”。

转让之因

至于葛兰素史克为何转让重庆公司,肖伟群称,决定是总公司为响应《蒙特利尔议定书》,遵守全球保护臭氧层计划,执行其在全球范围内停止氟里昂干粉推进器生产的承诺,而重庆工厂与氟里昂干粉推进器生产有关。

同时,肖伟群表示公司的另一个考虑是,由于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公司的合并,葛兰素史克公司在中国的生产能力有富余,决定转让重庆工厂的股份也是为避免今后由于生产力过剩而导致关闭。

据《医药经济报》报道,GSK重庆工厂生产的药用气雾剂剂型太老,而且与进口产品相比差了很多,需要进行剂型改革。GSK公共关系事务部经理郑玮也表示:“该厂的生产设备比较落后,已经老化了”。

据了解,在进入中国的近20年间,GSK在中国已成立了7家公司,其中5家为合资企业,总投资计3.6亿美元。但除了中美天津史克工厂的生产利用率较高之外,其他工厂都一直没有满负荷运转过。其中,投资1.36亿美元和9200万美元的苏州厂和天津二厂空余率最大,苏州厂计划中的二期工程至今仍未实质投入建设。

“GSK建设的工厂自动化程度很高,除了重庆厂是半自动化,其余4家厂是全自动化,很多时候产品生产之后都来不及销售,导致产能过剩。”一位GSK内部人士这样分析。此前,GSK重庆合资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士也透露,“重庆厂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40%,产品市场销路不畅”。

但上述说法肖伟群均予以否认。

业务重整

自英国葛兰素威康和美国史克必成合并成立葛兰素史克公司后,双方原有在全球生产、研发资源上的重复以及大量的冗员,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为此,GSK的整合工作一直没有停止。2002年GSK中国庆祝整合成功时,一位高层说:“中国区在全球所有地区整合花费时间最长”。如今,这个时间还在延续。

据了解,GSK在中国的业务主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两大块,并且在处方药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2002年GSK(中国)的总销售额比2001年增长了17%,其中处方药、非处方药各占销售额的51%和29%。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03年GSK(中国)处方药销售额增长到60%,而非处方药销售下降到25%。

一位分析人士认为,这次转让的重庆工厂是GSK生产处方药的主要基地之一,GSK在加快处方药生产工厂整合的同时,会加大对OTC市场的开发力度。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目前我国一年的OTC药品销售额已经达到300亿元,占到药品市场总额的15%以上,而按照国际惯例,OTC一般要占到一国医药市场的30%~40%,这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OTC市场。同时,我国药品分类管理的各项制度日趋完善,更令国际制药企业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今年2月25日,瑞士诺华制药公司中国区总裁刘保罗在京宣布:“诺华今年的目标是加大开拓中国OTC市场力度。”北京诺华制药总裁刘贞贤表示,2004年公司将重新有机整合OTC的市场和销售,积极上市新产品,大力扩充销售队伍,拓展二三级市场。而在去年9月,制药巨头默克制药公司宣布正式进入中国OTC市场,并声称,将把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的“弗利民博士”系列OTC药物做到50亿元人民币。

随着众多国际制药企业高调进入中国OTC市场,上述分析人士认为:“诺华、默克涉足中国OTC领域,葛兰素史克不可能没有反应,尤其是天津中美史克。所以,对一些产能利用率低的生产处方药的工厂进行处理,将非处方药集中到天津中美史克工厂,这该是GSK在中国的最终整合规划”。
18
 楼主| 发表于 2004-5-13 19:26:00 | 只看该作者
only one keyword---OTC!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