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终极之问
原文: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一位名叫须菩提的年长者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稳重地走到释迦牟尼老师跟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准备向释迦牟尼老师请教。
这位名叫须菩提的老者是谁呢?其实他也大有来头。他是释迦牟尼老师十大弟子之一,舍卫国人,非常年轻时便获得了“罗汉”学位,修为涵养十分出众。据说须菩提出生那天,家中所有的财宝、用具都忽然不见了,全家人都非常忧心,便很快请相师来卜卦。相师卜卦后,说道:“这是一件大吉大利的事,你们家所生的是贵子,室中金银宝物在贵子初生时会一切皆空,这象征着他是解空第一人。由此,须菩提也被号称为“解空第一”,不会为世间的名闻利养所束缚。
这里还有一段关于须菩提化缘的趣闻:须菩提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因为他同情穷人的贫困;而释迦牟尼老师的另一位弟子大迦叶却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要给穷人积善的机会,后来,释迦牟尼老师知道后,斥责他们的心不均平,不合法规,从此,释迦牟尼老师的学生化缘不再择富挑贫。
我们常常说要心存敬爱之心、爱怜之心、恭敬之心,那么这时长老须菩提从起身到开口的整个过程,是不是都包含了他的身体语言和意思呢?无论身或意,都在体现对释迦牟尼老师尊敬。你会发现,当他这样做了之后,每个人心理会油然而生地感觉到这个老者对他的老师,无论是身体还是语意,都表达了无上的崇敬。而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说句良心话,中国人的传统教育已经失去了很久,所以我们很难再做到身、语、意合一了。
但是,在我身边就有一个无论做人、做事都快要到达这个境界的企业家,说实话我读到这一段时,就会想起这个人,我发现他与任何人交往,都能在身、语、意上让你感觉到他很尊重你、很重视你,所以他成功了,而且在当地是一个非常知名的企业家。而平凡如我者则常常会心存傲慢,有时在面对客户时,我们心里会怎么想?会不会有这种想法:“这个傻瓜买我的东西,我宰了他他都不知道。”而在面对比我们年轻的人时,只把他们当做是没有阅历的小毛孩。但是在遇见比我们年长的人时,心里却在想:“那个老家伙大势已去啦”。这些都是没有做到对对方身、语、意的尊重,当你面对客户或伙伴在表面上假装尊重他们时,其实对方是真正知道的。
因为我从现实生活中那些成功人士的身上看到,如果他们真的能做到身、语、意都很恭敬的时候,的确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因此他们非常成功。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像须菩提这样的话,是应该能够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所以当我们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不论是做生意,或者进行合作,我们是否能像长老须菩提这样,身、语、意都做到呢?
须菩提恭敬地说道:“希有!世尊!”。这里第一句话说到“希有”,那么“希有”是什么呢?“希有”是很少有的,是举世希有并值得赞美的。所以你会发现,这里首先是要学会赞美,开头的第一句话一定要赞美,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
中国人大多非常内敛,不擅长赞美,而且很难真正发自内心的去赞美别人。然而一旦你发自内心的做一件事情,会不会立刻感觉到有所不一样呢?那么在被对方赞美之后你会不会有不适应或者不舒服呢?好像没有对不对,反而会发现我们内心其实蛮喜欢。所以你会发现,你与这句“希有”有多远,你离成功的距离也就有多远。因此,从现在开始,无论我们是否有求于人,开口一定要真诚的去赞美他人。
须菩提继续道:“举世稀有的老师,您要求众弟子要好好地守护住自己的心念,防止自己的心被邪念干扰,并须常常警示自己。老师啊,那么那些持续修行,不断修正自己行为的男人和女人们,如果他们要发这种无上正本正觉的心,至高无上平等觉悟之心,到底要怎么样来守住心念,怎么才能排除掉邪念的干扰,像您这样成功呢?”
须菩提的这个问题,似乎是为天下众生所问的,意在向释迦牟尼老师请教,如何发掘举世所有一切财富的源头。因为你会发现,财富由心而生、幸福由心而生、快乐由心而生,人际关系也依然如此。因此,如何守护好自己的心念,是如何守护永不枯竭的财富源头的根本。
什么是心念呢?也许你有这样一种经验,当你正驾驶一辆小汽车,突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货车,你是不是会避开它行驶?而且你的脑袋里肯定会在一瞬间,浮现出它把你的车撞了,或者倒下来把你的车压在底下的事故画面。那么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就是我们的心念,根本不受控制,而且最主要的是这种不受控制的念想通常都是负面的,大家同意吗?
试想我们面临以下情形,比如说08年金融危机来了,或者员工没有好好工作了,同事之间有些不愉快了,那么我们再面对这些事或人,通常我们大脑里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或者持续出现最多的画面是什么?是不是金融危机我们蒙受了损失,员工又在偷懒,同事都是最坏的人……是不是出现了这些恶劣的念想,而且我们还会为自己的这些念想辩护,并美其名曰只要把最坏的事都想到了,就不怕最坏的结果到来。于是我们开始做好万全的准备,结果最坏的事偏偏也如期而至。
特别是广大的女同胞,之所以会感到家庭不幸福、谈恋爱不快乐,实话实说,这种状态或多或少与心念有关。比如你的男朋友,或老公,他回家晚了一点,你脑袋里会出现什么?你有没发现胡思乱想便出来了,一般往好的方面想的很少。其实这不是我们的本意,而是源于我们在长期的实践成长中所积累的潜意识,也是由于我们没有办法管理好自己的心念所造成的。如果用现代科学来作解释,也可以称之为神经联想。
[小练习]
大家现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正在咬一颗酸柠檬……
伴随着想象的展开,你是否发现自己嘴里正在分泌唾液呢?
没错,但问题是,那颗酸柠檬在你的嘴里吗,你有没有发现你的世界截止到今天为止有没有出现酸柠檬,但是你的神经反馈已经让你口水直流了。 |
所以,当我们没有守护好自己的心念,总是考虑过多问题的时候,你的负面反馈就已经出来了,并且你无法控制。当你的口水出来的时候,百分之百已经是生化反应了,而不是只停留在想的阶段。所以现实是怎么变成的,就是这样变成的。因为它已经成为你身体上正在发生的生化反应,在现实地改变你的身体结构,形成某种具体结果了。
因此须菩提作为一个有成就者,向释迦牟尼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终极的问题,也是所有的人都想解决的问题。《金刚经》之所以被称作经中圣典,就源于其所解决的正是我们想解决的终极问题。
那么,你想知道答案吗?
释迦牟尼老师回答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让你们守护好自己心念,要防止邪念的干扰,那么你认真的听,我来告诉你……”
我们熟悉的“善哉,善哉”,大多都是从释迦牟尼老师许多代后的学生唐僧那里听来的,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口头禅,是唐僧在念叨。但这里要解释一下,“善哉,善哉”的意思,其实是作为一个老师,他说:“肯定的、肯定的,做为学生,你问的好、问的好”。你认为这样的老师是不是很好呢?
那么这样的一个老板你觉得好不好?如果有员工向老板抱怨工资太低,老板们会说什么?但是换做释迦牟尼老师,也许他会说:“你这个问题问的好,那为什么会这样低呢?”此时这个员工可能会开始反省一下,是否他的能力不够,导致业绩不好工资低。这时释迦牟尼老师说:“那你该怎么办呢?”这个员工会怎么样呢,也许会更加的发奋图强,心态改变了,第二天开始便更加的勤奋。但是如果老板不说善哉,善哉,而说:“谁说的,其实你只值三百块,我都给我五百了。”那么这个员工会怎么样呢,也许会消极怠工或辞职吧。所以为什么我们没有一千二百多人的追随者呢?现在大家明白了吧,肯定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所以要学会常说:“善哉,善哉”。
接着释迦牟尼老师开始回答了,这句话也是最重要的,因为他已经做了一个完整的回答。他说:“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的大智慧,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其实这个时候,作为长老的须菩提便已经领悟了。那什么叫“就这样、像这样”,形象的说就叫做“当下、这样”。
既然这一部分已经把整个问题都回答了,课已经授完了。也许你会问,既然课已经授完了,为什么还会有后来的对话呢?其实这是须菩提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因为如果我们不经过后面反复的学习,可能我们也找不到解开答案的过程。曾经释迦牟尼老师受大梵天王邀请,在灵鹫山上授课时,出了一道“拈花微笑”的禅问,众多学生中只有摩诃迦叶解开了其中的奥秘,不免给其他的学生留下了许多遗憾,相信当时须菩提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须菩提说:“是这样子的。我正在这样听着,世尊!请您再多说一些,我非常愿意听您讲下去。”
作为老师,只要他的学生在讲台下说:“老师你讲的太好了,我们很想继续听,请再给我们讲。”那么老师会是什么感觉呢,会不会愿意讲更多呢?于是我们就有幸学到后面的那么多品。在这以后章节中,它就会把当下这样的“如是”二字变成后面的整整三十品来慢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