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企业正在掀起令世人震惊的“大手笔”的海外扩张行动:
―― TCL大力在海外市场扩张规模,速度惊人:2002年TCL以820万欧元收购了德国施耐德;2003年9月,TCL全资收购了美国高威达公司; 2003年11月同汤姆逊合并彩电等业务,成为世界上彩电行业老大;2004年TCL又并购了阿尔卡特手机业务。
―― 2005年,联想以巨资“蛇吞象”,并购了业务规模3倍于本身的美国IBM公司PC事业部。
―― 2005年, 中国网通成功收购香港电讯盈科20%股权。
―― 2005年上汽集团购买了韩国第四大汽车生产企业双龙汽车48.9%股权。
―― 2005年五矿集团欲将加拿大最大的矿业公司诺兰达铝业收入囊中。
――2005年, 中石油与美国Unocal 谈判收购协议。
―― 2005年,海尔欲突破美国市场发展瓶颈,欲收购美国家电巨头美泰克。
这样一种势头,不禁使笔者想起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大发展时,日本公司疯狂地并购,将美国的资本帝国标志型建筑洛克菲勒帝国大厦买下,并收购了在美国文化界有极大影响力的哥伦比亚媒介公司,一时让世界震惊:这世界快成为日本的了!同样,2004年被誉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元年,《华尔街日报》惊呼:“从石油到铁矿,从芯片到彩电,中国企业收购世界”。
然而,我们要冷静看待这个问题,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眼光及能力,不能头脑过热。否则,也会像那些几乎不可一世的日本企业,最终落得血本无归的下场。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如华为集团海外扩张进展迅猛,2005年的50%以上的销售额来自海外,并且获得高额利润。再如,新联想集团在收购IBMPC后的第一季度内, 马上获得了盈利, 使多年亏损的IBM PC部有了扭亏为盈, 并为联想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海外发展的大多数中国企业正在经历着 “海外扩张综合症“的病痛,其结果往往不如预想中的那么好,我们来看看我们在海外发展的一些领军企业的处境:
―― TCL因近期的国际二起大并购,没有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反而因此遭受巨额亏损。 最近, TCL集团分别与汤姆逊及阿尔卡特进行股份置换, 进行了实质上的分家, 以失败告终。
―― 在国内闻名遐尔的海尔, 在15年的国际化拼杀中,国际收入只占总收入的8%,国际化程度极低。并且,在国外的公司基本处于亏损状态。正因如此,张瑞敏在参加“中国企业走出去2005国际论坛”时表示:“海尔的国际化到了一个关口,正遭受国外竞争对手的阻击,过去了就是成功人士,过不去就将成为烈士。”
―― 联想“蛇吞象”虽然初步见好,现在,联想进入了整合的关键期,仍存在面临种种挑战。 IBM最近从占18.9%的股份, 又抽走现金, 减至13%。联想用IBM品牌的权利只有五年, 如果在2-3年内整合不成功,后果不堪设想;
―― 华为在并购美国3COM后, 立即出现整合的困难, 3COM处于亏损状态。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在美国的海外投资多为小本生意,有80%以上的失败率。近年来,虽然有很大的改善,我们的失败率还是很高。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1/3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亏损。
中国公司必须认识到, 在全球的竞争中,依靠中国企业本土的打法及队伍,不可能成功。企业国际化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智慧、新的队伍、新的战略战术、新的能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本系列文章就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所经历的重要论题――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三大战略迷失,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的选择,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方案的评估与制定,中国企业国际并购后整合发展的方式方法,中国企业国际化总裁领导力进行探讨,希望为更多矢志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以借鉴与启迪。
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文章着重探讨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三大战略迷失,战略是企业发展的二大要素之一,战略是第一位的,另一要素――执行是第二位的。世界强企的成功是基于成功的战略方案, 加上强大的执行能力,使企业逐步做大做强。
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一定要回到有关企业发展根本性的战略问题。换言之,中国企业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海外战略定位及发展方案,一些似是而非的,捉摸不定的因素不能够成为盲目国际化的借口。
那么,什么是战略呢?
战略是指企业为抓住发展机会而制定的长期的、系统的、稳妥的、超越对手的行动方案, 使企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任何好的战略都必须能够回答下面三个层次的问题:
1.为什么(Why): 我们为什么要到海外发展?在国内发展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吗?为什么要冒此风险?我们的海外发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竞争力?
2.什么是(What):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的海外发展战略定位是什么?我们的长期战略目标是什么?我们采取的进军海外市场的路线是什么?
3.如何做(How): 我们采取的方案是什么?我们的方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优势?如何能保证实现此方案?我们的风险在哪里?我们的备用方案是什么?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我们如何采取备用方案来规避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