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们的笔记摘要就行了。”《越读者》作者郝明义,生于韩国,译著:《如何阅读一本书》(台湾商务)。我从作者简介得出结论:这本书只要看看别人的笔记摘要就可以了。
看过了高人的摘要笔记,头脑中残留二个印象和一个思考
第一个收获是,它加重了我对读书成本(时间)昂贵性的认识。
第二个收获是,它让我了解文字、书籍的局限性。如文字出现的好处是,多了一个可以极为抽象又方便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坏处是我们原先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全观能力逐渐退化。书籍出现的好处是把文字的传播力量做大最大的扩散;坏处是,我们容易疏忽,甚至贬低书籍以外的知识来源,如互联网。不得不承认,在读完这些文字之后,我的潜意识里仍坚守着纸制书比电子书要好的传统观念。
阅读的七道阶梯中的“欣赏与自己相异之美”与“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令我联想到那些只批不评的愤怒回贴者。
只批不评的愤怒回贴者,可能还没达到“欣赏与自己相异之美”与“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但他们中的大部分其实是很有想法的。
起码,他们敢于参加到讨论中来,比那些只看不参与的潜水者要好的多。“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使人精确”。相比之下同样是阅读,你不参加讨论、不把心中所想写出来,总是潜水,那你思维就会比参加讨论者更迟钝,你的“充实”也会比经常写作者更加臃肿、包含更多的糟粕。
其次,他们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怀疑精神,往往能一眼发现问题的另一面。这一点比那些无益无害的沙发、地板者要强很多。缺点只是太过于自我,常常是“我认为你说的不对”或一句尖锐的讽刺反驳就完了,这种只批不评、虎头蛇尾的做法,往往使得那种极具代表性的怀疑精神半路夭折。可能是不屑于表达,又或者是不会表达,但这些问题是可以改进的!
第三,同样是激烈批判,只批不评的愤怒回贴者比那样满脑子便便的粗口评论者显得更有礼貌、更有思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觉得只批不评的愤怒回贴者要想得以进化,应该本着批评就要给出合理建议这一原则规范言行,然后再慢慢平衡自我。顾颉刚告诫他的学生:读书“其一,不可以有成见”“其二应该多常识”。有了更多的常识,才会有更强大的精神力去平衡自我,摒弃成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要注意,摒弃成见不等于否定怀疑精神。
我本身就是一个从只批不评的愤怒回贴者进化而来的初级批判者,也是辩驳学习法的实践者,我从辩驳讨论中扩展自己知识面,同时整合自己与对方观点,立体的去看待一件事物的本质。我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充满激情。虽然培根曾说过“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可我并不认为无聊等于无义,只要能达到“认识事物原理”的目的,只要有兴趣,就算再无聊又能怎地?
进化吧!那些只批不评的愤怒回贴者,这个世界需要你们思维碰撞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