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伊始,中国互联网领域突如其来爆出一条重磅新闻。全球互联网搜索巨头——美国谷歌上周宣布,由于公司系统遭中国黑客入侵,以及有关方面过去一年进一步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行为,谷歌要重估在中国运营的可行性。
谷歌高级副总裁大卫·多姆德执笔的官方博客文章并表示,如果未来几周内仍无法与中国政府讨论出一个方案使其能在中国运营未经过滤的搜索引擎,谷歌将结束中国业务。
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国务院旋即表示关切,事件成为国际媒体的重点报道对象。谷歌事件引发各界高度关注,首先在于它可能是第一家在中国庞大商业市场面前以政治性理由高调恫言“不玩了”的跨国公司。
此外,谷歌表示事件起因是遭到黑客攻击,但是它提出的继续留在中国的条件是被允许运营未经过滤的搜索引擎。这个表态直接针对中国的网络
审查,它以摊牌的姿态将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置于镁光灯下,使中国方面陷入尴尬。言论自由在西方社会里一贯被视为极重要的人权,关乎政权运行的正当性,
事件引起国际媒体高度关注自然是意料之中。
事发数天后,谷歌昨天改变身段表示不排除谷歌继续留在中国的可能性。在各方的密切关注下,谷歌中国仍在运营,退出市场之说暂时不见后续行动。
至今,事件的原委与谷歌最终目的是什么,依然是一出罗生门。支持者认为谷歌选择将道义置于商业利益之上;力挺中国政府者则抨击谷歌是为
了掩饰商业失利才将责任推给网络审查;网上还有传言说,谷歌是惊觉核心机密被“卧底”的中国工程师特工窃取,为保障公司商誉才忍痛舍弃中国市场。
但是无论上述哪一点才是根本原因,它们都凸显了中西方世界的差异,以及中美在和谐、合作气氛下,并未止息的竞争与矛盾。
关于言论自由的认知,是核心差异之一。在西方社会,民主、言论自由必须是完整存在,反对事先审查、不容折中与切割。反之,中国相信某种
“有管理的自由”,或者渐进式的开放。这一两年来,当局表明支持网络反腐、网络监督,但与此同时它也不否认对网络信息进行了引导与过滤,例如官方公开要求
互联网营运商“自律”, 主张在网上唱响主旋律,指明网络负有协助当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
至于事件中的谍战疑云,美国国务院快速涉入,亦反映了此事的影响从一开始就不止于商业领域。
还在不久前,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对中国展现空前的合作姿态。不到两个月,双方就在气候变化、贸易、对台军售等问题上相持不下。两个代表不同利益与政治制度的国家可以如何共处,并没有因为领导人的友好互访就有了答案。
一些网民讽刺谷歌“没有吃透中国国情”,这实际上透露了“中国国情”与西方价值观之间的鸿沟。随着中国崛起,这些差异正变得突出,而不
是淡化。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中国的态度日益强硬,这既是由于自信,也由于它维护内部稳定的挑战在加大。因此,它在维护经济增长、网络问题上让步的可能性不
高。
中国将继续坚持“中国国情”的正当性,可以预见的是,它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与冲突难免增多。毫无疑问的是,中美都会小心翼翼处理与彼此的关系,但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观感如何变化,以及不将中国发展视作威胁的姿态可能面对怎么样的挑战,都有待观察。
《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