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国崩溃论
诞生时间:21世纪初
旁支变种:中国银行[4.32 1.17%]技术破产论
迷思指数:★★★★★
警示指数:★★★
当前活跃指数:★★★
如果说前两种迷思是对所谓“中国崛起”的担忧,对中国国力日益增强这一事实却是承认的,那么“中国崩溃论”则是对中国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一种怀疑论观点,而这种怀疑论带着浓烈的“唱衰中国”的色彩。
2001年,美籍华人律师章家敦(Gordon Chang)出版英文专著《中国即将崩溃》,是“中国崩溃论”的代表作。
章家敦宣称,中国经济繁荣是虚假的,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强劲冲击下,中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最多坚持5年,就会全面崩溃。“中国经济开始崩溃,时间会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
章家敦的主要论证有三个,分别是国有经济崩溃论、银行体系崩溃论和社会保障崩溃论。
他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绝不可能实现改革,增强竞争力。在入世之后,随着进口关税的降低,进口商品会蜂拥而入,而中国的出口必然减少,这一切会严重冲击中国企业和整个经济。
他还臆想,中国银行体系会因坏账堆积如山而整体破产。
至于中国在国企扭亏为盈和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方面取得的成绩,他的解释是,中国的统计数字系统造假,因此官方说法不足凭信,实际情况肯定很糟糕。
在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整体崩溃的臆测下,章家敦很自然地推出,中国会出现大规模失业,而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处于破产、失灵状态,于是乎民怨沸腾,导致社会和政治不稳定。
章家敦的论据,有很强的拼凑痕迹,例如其中国金融崩溃论,其实只是抄袭当时在财经界流行的中国银行技术破产论论调。
国有银行:垂死的恐龙?
在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在1998~2004年,海外诸多机构和学者对国有银行改革的评价充斥着悲观论调。1997年10月美国《商业周刊》认为,四大银行有着至少9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由此,在技术上已经破产。1998年2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说,按照西方标准,中国国有银行已破产3遍以上。2003年6月,标准普尔在题为《中国银行观察》的报告中认为,巨额坏账已经引致四大国有银行技术性破产。
1998年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文章认为:没有人知道中国距出现全面的国内银行危机还有多远。但经济进一步下滑肯定会加速危机的到来。2002年,穆迪公司在一份对中国银行业展望的报告中认为,2007~2008年,是中国银行业整个不良资产开始全面暴露并趋于峰值的敏感年份。
鉴于海外机构和学者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价比较悲观,在进行资信评级中,海外评级机构对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资信评级都不高。即便到了2003年,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已明显降低以后,标准普尔对这些银行的最高评级也仅为BB+,还明显低于公认的投资级水平。
今天来看,说中国经济在加入WTO冲击下会全面崩溃,简直是一个笑话。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不但没有崩溃,反而高速成长。中国出口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中国成了“世界工厂”。中国的银行体系,也成功地处理了不良资产问题,在一些国际大银行受到金融危机重创后,中国几大银行从资产规模上来讲甚至进入了世界最大银行之列。伴随着经济的高速成长和政府对社会保障的加力投入,中国的民生根本没有窘迫到民怨沸腾的地步,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以相应的速度不断提升。
然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世界经济的打击逐渐显现,唱衰中国经济之声又有了一些回响。2009年12月24日,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10年崩溃。“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是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赢家……但放宽信贷的结果是造成股市和房市泡沫膨胀,这令很多投资者为市场泡沫感到担忧……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将崩溃,导致全球新一轮的通货紧缩。如果这时又发生银行业危机、贸易战或中国增长放慢,全世界都会听到一声爆裂的巨响。”
美国对冲基金Kynikos Associates创始人兼总裁詹姆斯·查诺斯(James Chanos)也在媒体上发表观点说,中国经济的指令性成分和天量信贷结合在一起,造成资源和产能的错误配置,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不过,认为中国经济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并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发挥作用,依然是主流观点。
对于“中国崩溃论”,最好的驳斥就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能力是在不断增强的。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都会在某些时刻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及早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至于崩溃不崩溃的论调,除了能满足某些人的恶意心理之外,对于务实地处理问题,并没有什么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