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
2009-11-9
两鬓斑白的教父,手持圣经,面对新郎新娘,温厚地道出:XXX,你愿意嫁给他吗/XXX,你愿意娶她吗?新人们幸福地点头,然后对天起誓--从今天开始,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贫穷,健康或疾病,我将永远爱你、珍惜你直到地老天长。我承诺我将对你永远忠实。
西方基督教式的婚礼宣誓,带着浪漫和契约情怀。这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中国传统婚姻所不具备的内核。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土地上,“陈世美”式千夫所指的背叛故事,“贞洁牌坊”式被歌颂的忠贞岁月,成为了华夏婚姻的道德两极,为统治者所标杆。而孟姜女哭长城,梁祝化蝶、牛郎织女,这些爱情脚本,以神话的形式,留在民间传诵讴歌,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切,悲欢离合,作祟的是根深蒂固的“委身意识”和“道德说教”,红男绿女,概不例外。附从式的关系,一生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委身的那个人,真可谓“我将这一生的命运绳缰,交付于你,记得要好好驾驭”。可是,别忘了,当命运或颠沛流离,或充满诱惑时,放开绳子也许才是对彼此最好的选择。潜移默化几千年下,令“我选择我做主”,自古离经叛道,充满风险,越雷池半步者,可能万劫不复。
委身意识和道德说教,并不能保证彼此的幸福。相比“浪漫意识和契约说教”,哪一种方式,又能令彼此的生活多一点守望相助的真实和浪漫,少一点凄惨颠沛的沉重和不堪呢?前者是主被动附从关系,而后者充满公平和对等。
这一世纪的婚姻形式,传统被打破,自由恋爱成为主题,可是灵魂契约并没有成为DNA,委身意识和道德说教,依旧重重地包裹在新装里面。所以,买车买房买女人,成为了最直接的明证。
甚至亲情,同样需要发自心底认同的契约意识。因为,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最大化的长久,在于持续恒久的守望。而守望的本质则是灵魂的契约,委身和道德,与契约无关。在伦理化的亲情公式中,因为“委身意识”,于是出现了“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四德;因为“道德说教”,于是有了“亲在不重养,亲亡大丧葬”的假道德。
基于灵魂,基于契约,浪漫才会成为一个民族渗透在血里的气质。难道,这个没有灵魂,没有契约的种族,真的需要被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