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代号称“武夫当国”,其实,当时有实力的各路军阀整天忙的却是组阁。只是在山头林立的情况下,想要组成一届让各方都满意的内阁并不容易,所以,北洋时期的内阁新陈代谢非常快,短短16个月竟然有31届内阁登场。
北洋时期的内阁总理以文人居多,但是基本上干不长。朱启钤只做了3天的代理总理,颜惠庆做了7天,汪大燮干得稍长点儿,9天。
在众多的内阁总理中,熊希龄的名字屡被后人提起。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他于1913年9月11日组成了名噪一时的“名流内阁”;二是受热河行宫盗宝案的牵连,他被袁世凯利用,解散了国民党与国会;第三,对政治失望之后,他转而投身于慈善,被称为中国的“慈善总理”。
当然,毛泽东的好评也让熊希龄加分不少。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1949年共产党中进驻北京,毛就住在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的旧址。
强拉做总理,艰难组内阁
与沈从文一样,熊希龄也是从湖南凤凰走出来的湘西人,人称熊凤凰。
出身于军人世家的熊希龄有“神童”之称,他19岁中进士,22岁被钦点为翰林。甲午战争之后,想要救国图强的熊希龄积极投身到戊戌变法运动中去,因在湖南主持了多项新政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后来生病耽误了行程,虽因祸得福,保住了性命,没有与“戊戌六君子”一同遇难,但也受到了“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后来,赵尔巽看重熊希龄的才干,两次上奏朝廷,熊希龄得以恢复原职,再后来,熊希龄又被端方看重,保奏他充当出洋考察的五大臣随员,35的熊希龄才真正摆脱了“站错队”的影响。
熊希龄是清末官场上罕见的通才,他被袁世凯看中,在其内阁中担任财政总长一职,主要处理的就是对外借款的问题。但是,内阁总理唐绍仪和袁世凯矛盾重重,熊希龄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最后跟随唐绍仪一起辞职。袁世凯不肯放弃人才,就转头任命他为热河都统。
1913年初,宋教仁被杀,引发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袁世凯一方面用武力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又想利用进步党组阁,减轻舆论压力。他选中了熊希龄,而且置熊的百般推辞于不顾,强拉他组阁。熊希龄推辞不掉,只好从热河奔赴北京上任。
熊希龄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组建内阁。熊希龄本来中意的人选是梁启超、张謇、杨度和汪大燮。但袁世凯却给了熊希龄一张内阁成员名单,只剩下三个可支配的名额,还是司法、教育和农商这样的闲职。杨度公开声称“帮忙不帮闲”,第一个置身局外。梁启超本来想管财政,现在被安排当没有实权的司法总长,内心十分不痛快,不愿入阁。汪大燮以梁启超不入为借口,也推辞不入。这样,熊希龄当上总理一个多星期,始终无法组建内阁。
熊希龄很恼火,两次去劝梁启超。第一次交涉,两人不欢而散,第二次交涉,梁启超仍执意不肯,熊希龄最后大发脾气:“屡次都是你催促我来京赴任,嘱咐我做出牺牲,现在我已经牺牲,你却洁身自好,上岸观风,足见‘熊希龄’三字,抵不上‘梁启超’三个字那么尊贵!”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再推辞就伤兄弟感情了,再加上袁世凯也略有变通,即财政总长改由熊希龄兼任,周自齐主管交通,梁启超于是答应出任司法总长,张謇、汪大燮遂也同意填补农商与教育两个空缺。
大独夫手下,好总理难当
熊希龄带着“名流内阁”是想大干一番的,这从发布的《大政方针宣言》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袁士凯拉熊希龄组阁,本来就是利用“名流内阁”装点门面,这就注定了“名流内阁”不会长久。
在担任内阁总理的短短五个月中,有一件事让熊希龄颜面尽失。
熊希龄兼任财政总长,在当时,财政总长的主要任务就是借款。1913至1914年,需要支出的费用为770万元。熊希龄按照预计,向京奉、京汉两路商借250万元,收各省国税所解款240万元,加起来有500万元,剩下的钱款,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勉强可以渡过难关。但实际情况是,熊希龄只收到了110万的各省解款,原本指望京奉、京汉线的收入,因为交通部不肯通融,最后泡汤。加上五国银行团年底借的75万,熊希龄总共筹到二百多万,还有五百多万没有着落。
当时,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控制着交通部,而交通部下面的交通银行信誉很好,随时都能向外国财团借到巨款。但梁士诒与熊希龄不是一派,不肯帮忙。等到逼近年关时,梁士诒把熊希龄所缺的五百万元送给袁世凯,再由袁士凯亲自交给熊希龄。这一招,让号称一流财政家的熊希龄丢尽了脸,据说熊接钱时,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卖宝筹款被讹诈,狼狈下台转慈善
另一个让熊希龄抬不起头并被袁世凯胁迫利用的,就是热河行宫盗宝案。
前面提到,当年熊希龄辞去财政总长的时候,袁世凯为了笼络他,特命他出任热河都统,以示器重。热河是前清皇帝的避署胜地,行宫里有很多宝物。之前,每一任都统到任,都以检查为名,私取行宫古玩,贿赂政要,行宫管理人员也经常私自带宝物出去卖,所以,在北京不少的古玩店,都有大量的热河行宫的古玩出售。熊希龄上任后,看到行宫古玩盗卖严重,加之避暑山庄房屋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于是写信给袁世凯,要求修整避暑山庄和整理陈列的文物,并建议将文物装箱运往北京。
袁世凯批准了熊希龄的建议,于是从1913年5月开始,熊希龄着手对避暑山庄的整理修葺工作。由于经费紧张,熊希龄在请示袁世凯后,派人从宫中的古物中选了10多件贵重的瓷器,运往北京、上海两地变卖,筹得一笔巨款,充当修整避暑山庄的经费。正是这件事,熊希龄被袁世凯揪住了小辫子。
袁世凯当上总统后,为了一个人说了算,就想解散国民党和国会。但是,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总统的命令必须要总理签字才能生效。所以,袁世凯要想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就必须得到熊希龄的同意。袁世凯知道熊希龄不会同意,决定以热河行宫盗宝案进行要挟。
1913年11月初,熊希龄应邀到总统办公室议事,熊希龄刚到,袁世凯就以接见外宾为由离开,并让熊希龄在室内等他。熊希龄闲着没事,就在室内踱步,走到袁世凯办公桌附近时,他看到了一本打开的《热河行宫盗宝案》卷宗,仔细一看,不由吓出一身冷汗。原来,这本卷宗是司法总长许世英追查热河行宫宝物被盗一案的报告。这份报告,把熊希龄在北京、上海变卖的一些瓷器与其他被盗卖的古玩混为一谈,并开了200多件宝物的清单,让袁世凯追查。当时,袁世凯正忙着平定“二次革命”,就把卷宗压下不发。等“二次革命”结束,熊希龄组阁,而袁世凯又想控制熊希龄为他办事的时候,这个卷宗就派上了用场。
熊希龄看了卷宗心惊肉跳,堂堂一国总理跟盗窃行宫宝物联系在一起,传出去可不得了。正当熊希龄不知所措之时,袁世凯走进来,稍事寒暄之后,袁世凯直奔主题——他拿出了事前准备好的解散国民党和取消国民党籍议员的大总统令,让熊希龄签名。受人胁迫,熊希龄颤抖着手,在大总统令上签了名。
熊希龄原本以为,隐忍屈从,满足袁世凯的政治愿望之后,还能让内阁按宪章法制履行职能。但是国会和国民党一解散,内阁对袁世凯来说也是多余。于是,1914年元月中旬,北京《新社会日报》、《群强报》等报都在头版用大量的篇幅,刊登了“熊总理为热河都统时,将前清行宫内之古瓷器、书画取去200余件,现被世续查明,已请律师向京师地方厅起诉”的消息。熊希龄看到消息,非常气愤,他知道这是袁世凯在逼他下台,就辞职不干了。
帮袁世凯解散国会和国民党,是熊希龄一生最大的污点,但是,在他狼狈下台之后好多年,人们都不知道其中的玄机。据刘厚生记载,有一天深夜,熊希龄的好友叶景葵与熊希龄闲谈时谈到这个问题,责备熊希龄为什么要那么做,熊希龄沉默半晌,才道出其中的原委。这件事之后,熊希龄远离政治旋涡,选择了慈善救国的道路,而“慈善”这两个字,最终成就了熊希龄晚年的美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