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之许倬云《万古江河》

[复制链接] 0
回复
112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8-24 19:3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史为鉴
       我现在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当我在思维虚空中徘徊不得解,对未来茫然无所知的时候,历史将给我最真实的归依,那是我们的祖先一步一步走过的历程,文化、经济、政治、宗教、衣食住行、军事、地理,一幅幅画卷教我明白从远足猿人到如今历史演变的曲折和逻辑,那里是黄河和长江的巴颜科喇山,是我们的源远流长的源流。
       许倬云老先生的《万古江河》是我在看财经访谈节目时听一位长者说起,买下来之后匆忙读过一遍,意犹未竟,准备细读,却因为放在老家而中断,如今刚好病闲在家,可以好好一读,于是天天不忍释手。
正如序中所说,这本书是以精深学术为根基的,凝聚了老先生半个世纪的治学精华,它从全球视角来阐释中国文化的发展变迁,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宏观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细腻入微的描写。视野开阔,思路宽广,文字却畅达平实,实在是非大智慧不能有如此大作。
 
      摘抄序,文字优美,气势开阔:
     假如用河流为比喻,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如黄河长江,黄河、长江源头相距不远,都在巴彦科拉山区,一向北流,一向南流。这两条大河的水系,笼罩了中国的大部分疆域,然后殊途同归,倾泻于太平洋的黄海与东海。两个水域分别在中国的北部和中南部,界定了两个地理环境,呈现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黄河九曲,夭矫如龙,先是昂首北上,接着俯冲南下,然后迤逦向东,倾注大海,带走了万仞黄土,铺散在千里平原,天玄地黄常为中国宇宙的本色。黄河带给中国肥沃的土壤,也挟来一次又一次的洪患劫难。中国人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也积聚了文化的创造力。
    长江水系,支流复杂,
     长江源自巴彦科拉山下的涓涓细流,先流向西南的深谷,袭夺金沙江,再流入四川接纳沱江、岷江、嘉陵江,汇集了藏边甘青的灵水。从此,大江东流,在冲破大巴山的拦阻时,奔腾叫啸,两岸峰高及天,神女雾掩,巫峡云遮,藤萝垂碧,滩险水急。江水又东,一路收容湘资沅澧,以及赣江、清江带来的南方雨流和汉水带来的中原黄土,更有雍容广大的气象:星沉平野,月上东山,远树近山,江渚沙洲,美不胜收。自此东下,江水浩瀚,日月出乎其中,隔江但见山影。过了南京,遂与海通,广陵夜潮,石城夕止,江海相聚相迎,进退之间,或则江水积淀成洲,拦江截流,或则江流冲刷,裂岸崩石。终于大江倾泻入海,一时还不能与海水融合,俨然是蓝色大海中的一条绿色潮流。有大江带来的水流,挟来的数千里泥沙,海洋始能成其大。百川朝宗,天下众流都在五洋七海中泯合,无所区别!中国文化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容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成洪流,奔向大海-----这大海即是世界各处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
    中国文化亦是如此,不同的阶段,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空间都不断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在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别的族群的文化,甚至和别人一起融合成新的自己。这种互动,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历经千年,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
       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