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源远流长的文化遗存。
山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深厚、浓郁的黄河文化和民俗风情。山西的经济一旦启动之后,这种文化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雄厚基础和动力,将成为山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丰富精神营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山西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威胁与机会并存、弱点和优势同在。但也可以看出,威胁大于机会,优势多于弱点。之所以说威胁大于机会,就是因为山西以外的、先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山西,再加之不久的将来国际势力的进入,对山西的威胁是巨大的;而山西所具有的机会,其它地区也同样具有,所以说威胁大于机会。之所以说优势多于弱点,则是因为山西所具有的优势是别的省市所不能再造和超过的,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广东不具有山西的文化渊源,所以广东的经济发展前期迅猛,但后劲堪忧,此为后话。
笔者在此没有提到煤炭资源,是因为山西的煤炭资源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可算是优势,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它已失去优势的地位,相反却留给山西一个沉重的包袱。
五、山西经济发展定位的探讨 如何处理山西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威胁、机会、优势和弱点的关系,就是确定山西经济发展定位的基础;如何促进山西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就是确定山西经济发展定位的理念。所以笔者在此尝试提出:“以发展旅游产业为纲;开拓轻工产业为目;普及高效农业为基础;依托环渤海经济圈,把山西建设成为北京的后花园。”的山西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1. 为什么以发展旅游产业为纲?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山西所有可供发展经济的资源中,只有可供发展旅游产业的历史文化景观是最强项。以己之长,克人之短是商品经济制胜的基本法则。在山西已经失去了前期进入商品市场的机会时,现在只能用最后可用的、自己的“家底”来和别人竞争。而这个“家底”又正好是别人所不可争的。
不要以为只有彩电、服装才是商品,旅游景点同样是商品,当然也就同样需要以商品来对待之,要作出品牌和无形资产来。
2. 为什么以开拓轻工产业为目? 一是不能再以重工业为纲,当然也不能以重工业为目,重工业必然是走向衰退的产业,只能“保持”。所谓“重振煤炭工业”,“重振重工业基地”等提法,只是善良的幻想。二是发展旅游业需要有轻工业作基础,需要轻工业作依托。三是山西重工业的优势产品可以成为轻工业的原料。笔者提议,轻工业的范围很广,是否可以中药和食品为主。看全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有凭一根“冰棍”做成了大企业的内蒙“伊利”;有曾凭一根“香肠”起家的,如河南的“双汇”、“郑荣”和“春都”;有凭一包方便面发达的,如天津的“康师傅”;有曾凭一碗炸酱成名的,如西安的“阿香婆”。如果说这些商品山西人就一定造不出来,那是对山西人的小看了,但是为什么山西人就还真的是没有造出来呢?
3. 为什么以普及高效农业为基础?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朗的研究结果说:“中国人在2010年养活不了自己。”不管美国人的这个结论正确与否,“民以食为天”确是中国老祖宗的至理名言。山西地处华北地区的西部,拥有发展农业的深厚基础和优越条件,尤其是可以种养殖几乎全部品种的我国北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这是华南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份所并不具有的优势。只是由于目前技术水平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局限,这种优势才没有被突现出来。笔者曾到山东淄博和寿光等地区考察,那里几乎遍地是蔬菜和经济作物的塑料大棚,产品已大量出口到南韩和日本,种养殖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另外,黑龙江省的外资投资总额中,目前农业的开发项目已达到20%以上的比例,且逐渐形成大片开发的趋势;在广东地区也正在兴起投资农业和经济作物的新的热潮。我国的投资界和国外的资本已经注意到,投资农业的回报率是投资其它行业回报率的3倍以上,农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规模化的“庄园经济”、新特品种和高效技术的结合之中。
4. 为什么要依托环渤海经济圈? 太行之隔,使山西与华北形成了天然的阻断。虽然互联网可以缩小地球的距离,但是天然的距离也必然造成人的思维模式的差异。笔者在此倒并非要讲解放山西人的思想,而是讲山西的经济在明显落后国内先进地区的状况下,要想保护自己,同时求得发展,使山西“搭”上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高速列车的唯一办法,就是使山西能够依托我国目前某一已经高速发展的地区经济领域,就要找一个“靠山”,攀附这个“靠山”,但这个“靠山”远了不行,广东靠不上,上海也靠不上,只能选择临近的先进省份和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是最合理的选择方案,进而辐射到这个经济圈内的其它四省一市(天津、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当然,既没有人批准也没有人阻挡的“依托”是要凭山西经济发展的优势,最重要的是人们的意识。
以目前山西经济发展的实力是不能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先进地区相竞争的,那么不能争就“跟”,就“攀附”,就“搭车”,借助别人的优势发展自己。“依托”的手段就是提供服务、供给对方的“需求”,弥补对方的“欠缺”。把山西的经济发展定位放到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服务上去,放到为北京的服务上去,在服务上大做文章。
在探讨山西经济发展定位的过程中,笔者也注意到没有特意提到高新科技开发和知识经济问题。笔者以为,知识经济虽是即将到来的历史性的经济发展新时代,但知识经济也包含在现有的一切经济领域之中,无论是发展食品工业,或者发展旅游产业,同样包括知识经济的内涵,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知识和创新。高科技则包含在知识经济的范畴之内,需要雄厚的物质和人才基础才可以谈高科技,高科技不可强求得之,如果一个省连一包方便面都做不好,离高科技就还有距离。所以,大可不必全中国都一齐去呐喊高科技,先打好物质和人才的基础,高科技自己会来。
在农业经济时代,竞争的优势来自于土地、自然资源和人口的总量;在工业经济时代,竞争的优势来自于劳动力、工程技巧、资本和市场的进入;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优势来自于知识和创新。山西目前的经济水平,仍然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甚至还没有做好,所以要补上这一课,经济发展不可能跳跃。
六、把山西建设成为“北京的后花园” 思路决定出路。笔者在上文中经过对山西的经济资源进行整合后试探地提出了对今后山西经济发展战略定位的探讨。定位的核心是:一游、二轻、三农、四依托。核心的核心就是“游”和“依托”两个字。浓缩成一句话就是:“把山西建设成为北京的后花园”。
(1) “后花园”的理念 所谓“后花园”,原本皇家或达官显赫的家族园林,提供闲暇休整之风景园林之所。历史上大家都把天津称为北京的“后花园”,那是因为满清官员退休后常以天津为养老退隐之地的缘故,包括末代皇帝傅仪退位之后也以天津为栖身之地。
这里我所提出的“后花园”理念,是专指服务而言,为经济发展的市场服务,为经济发展时人们的休闲服务,为经济发展的后台需求服务。如展览、如教育、如旅游、如保健、如文化产业、如传媒、如会议等。
为了实现对山西经济发展战略定位的转移,使山西的经济建设形成一个思想核心和理论基点,就要对新的定位赋予新的理念,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完成山西经济发展规划,使新的定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导向、提升、凝聚、激励和稳定的功能,并可提高形象的美感度,增加无形资产的附加价值。力争在五年之内将山西建设成为一个崭新的山西、一个清洁的山西、一个具有市场经济竞争力的山西。笔者尝试提出如下的定位理念:
“为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全中国和全世界提供高水平、高素质和现代化、特殊化、知识化的文化、艺术、出版、旅游、餐饮、食品、中医药、保健、养老、高效农业、教学、科研、影视制作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简称为:两高、三化的优质服务。”
(2) “后花园”建设的内容及规模 以山西全省的规模建设成为一个“北京的后花园”,这必将形成山西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如何按照新的定位和理念操作,如何确定“后花园”的建设内容和规模等问题,将是决定此战略性转移胜负与否的关键,也必将是这个战略目标是否能启动的关键。 山西目前需要一个能够具备足够经济、政治影响力的统合项目引领启动,这个项目需要足够的唯一性、特殊性和前瞻性,最重要的是具备巨大的赢利能力。(具体项目待研讨) 这里说一点我的小感受,我曾陪同日本商社社长考察山西投资环境,日本人曾试图投资养老保健礼佛社区项目,原本设想把日本人分期组团到山西来短期养老保健礼佛,但我们在去神堂沟的路上时,这个投资热情就骤然被“打击”到了零点。当时我对山西还不熟悉,日本人要考察温泉,我就领他们去了神堂沟,现在看来明显是个“方向性、原则性”的错误。今年6月初,当我去了顿村时,真的别开生面,那里已初具规模,如果当初领日本人考察顿村,应该今天就是另一种局面。但我也同时发现,顿村的基本条件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发现代旅游项目的基础,但是还缺乏有效的商业要素整合策划,所以尚没有出现规模经济的大好局面,这应该就是目前山西某些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软肋,没有整体策划,没有市场细分,没有卖点,不能发挥出原本应有的投资获益来。令人遗憾,可叹!
(3) “后花园”的产业结构 通过新战略定位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山西的产业结构将发生由“重”变“轻”;由“计划”变“市场”;由“无名”变“独特”的彻底的变化。
(4) 山西经济发展的远景 从目前大运路“绿色通道”工程与母亲河改造工程的建设,人们已经可以看到山西经济发展辉煌远景的端倪。但是由于山西经济新的定位似仍在研讨之中,所以上述的这些大型工程只能分别体现出它们的重要作用,而不能发挥出它们的“合力效应”。 迎泽大桥的两端有两个不锈钢雕塑,一端是“东方时空”的模型,但不知与迎泽大桥有何关系?与山西或太原有何关系?另一端的雕塑估计一般人看不出是个什么,出租车司机笑谈告诉我说那是个“高跟鞋”,真的不知所云。这一现象说明,在建设这些雕塑时没有确切地认定项目的定位和理念,只是为了实用的功能,结果造成各吹各的喇叭,“合力”自然不会产生。所以只有确定了正确的定位后,一切以定位为核心,才会产生经济发展的“合力”,这股巨大的“合力”,必将形成巨大的经济推动力。
山西经济发展的远景是: 第一, 中国面积最大的、历史文化遗迹最多的东方古文化旅游区; 第二, 国际性重要轻工产业的信息、广告、交易中心; 第三, 中国最大规模的科研中试基地; 第四, 著名食品品牌的产地; 第五, 丰富多彩的旅游服务经济; 第六, 以“庄园经济”为代表的高效农业出口基地; 第七, 文化、艺术、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中心。 ……
七、 结束语 过去有句俗话叫:拉大旗,做虎皮。这里笔者改为:拉北京,做“晋”皮。也就是说,山西的经济发展一定要拉住北京,做北京经济发展定位的一部分,和北京成为“一家人”,把山西经济的发展和北京经济的发展合为一体。用山西尚存的优势资源去“讨好"北京,去为北京服务。
“把山西建设成为北京的后花园”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定位是否可行?是否可以促进山西经济的超长发展?是否可以终止山西原有的经济发展轨迹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快车道”?是否可以带动山西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是否可以提高山西的整体形象和价值?将是检验这个定位是否准确的最高标准。
笔者以为,这个定位可以达到上述的目的是肯定的,关键是意识的转变和政府执行力的增强。就如最近汾酒集团推出“山西红”葡萄酒的电视广告,已经在理念上向现代思维模式进了一步,尽管在定位上还不够准确,只停留在画面上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而没有更深入地挖掘目标消费者群体的购买心理,但是进步了是肯定的。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第一不是因为一时冲动,第二也不是笔者认为现在的山西有多么美好,而是因为笔者看到山西确实是一座“金矿”,并非只有“煤山”;另外笔者有众多的朋友在山西,当然就希望这里的经济发展得更快,环境建设得更美好。可以说,现在的山西不但不是文章题目中所说的“后花园”,如果说得“惨”一点的话,只能说成是北京的“锅炉房”,如果有谁不服此言请去太原的“神堂沟”一看,现代化的温泉宾馆与尚在自燃冒烟的煤矸石“山”比邻。
笔者非社科界的学者专家,对政治经济难有深刻认识,常从媒体上看到专家学者和社会仁人论述发展山西经济的文章,对山西的历史和山西的今天多有真知,受益非浅,对比之下笔者实感拙陋,在此仅以21年商海沉浮之愚见奉献大家。
历史上山西曾经是个好地方,未来也必将是个好地方,我相信。
不妥之处,盼望指正。200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