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本题为《蓝海战略》的书很畅销,该书的作者把多数人没有注意到、但却商机无限的领域比喻成蓝海,而将竞争日趋激烈的传统市场区间称作红海。再有一个月就是令考生们魂牵梦绕的高考了,尽管如今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不小,但上大学仍然不失为年轻人奔自己理想前程的首选。作为考生及考生的家长,如何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和职业志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无疑是个很复杂但又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有人将高考称作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竞争最为激烈的生死之战,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在三十多年的运行实践中,随着社会人才需求规律的变化,社会人才的培养路径已经日益呈现多样化的倾向。那种不区别自己的条件、不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盲目随大流式地参加高考,以为上了大学、获得了大学文凭,就可以高枕无忧,有理想的工作等着自己的想法早就过时落伍了。因为不对自己的情况具体加以分析,盲目地随波逐流进入人满为患的红海区域,自己所面对的一定是就业的艰难和尴尬。考大学、上大学需要实力,更需要运筹帷幄,进行明智理性的选择,看看是否能够发现更适合自己成长和发展、机会无限的蓝海。如果你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拥有足够的高考实力,事情可能就要相对简单,按部就班参加高考,至于是选择清华还是北大,其实区别并不很大。这里着重关注的是那些实力一般、进不了重点大学,甚至很大的可能就是能够达到二流甚至三流大学的及格线。对于这样的考生及其家长,理性的选择、实事求是的职业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fficeffice" />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因为我很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对于大多数成为不了研究型人才的考生而言,与其勉强念个二、 三流本科大学,毕业时和重点大学的学生同场竞技,显然很难占有先机。但在具体的职业技能方面,由于大学期间培养目标的错位和模糊,在求职的竞争中和那些职业院校的学生相比也很难占到便宜。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对现今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状况有一些了解,考虑一下是否应该多些选择的余地。在一项有关职业教育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遭受就业歧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设置学历门槛;另有31%左右的受访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竞争力一般;而认为职校生就业时处于就业竞争的领先地位的仅占8%左右。显然,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现在有些初中的教师告诫学生,你要再不努力学习就让你去读职业学校;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了职业学校,但是家长羞于在同事面前提起,怕面子不好看。前者是文化观念的表现,后者是社会心理的反应,这都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具体表现。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涉及社会观念、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和教育体系等方面的原因。在我国有关人力资源政策中曾出台过相关建议: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相当于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的平均待遇。但是,这一政策建议一直没有落实过。提高工人的待遇,让初中级技术工人在社会分配中的份额不断提高,让他们从事体面的、有尊严的工作,也始终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而在美国,教授的年薪一般是8万~10万美元。如果要想挣更多的钱,到汽车公司当汽车装配工,年薪可达15万美元。要挣更多的钱就去修水管子,一小时70美元。如果在人力资源政策上不确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中产阶级,职业教育将永远没有吸引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着四方面的不足:一是将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三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不密切;四是拥有职业训练资格的教师严重欠缺。使职业教育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举办的具有吸引力和活力的教育,需要改变现有单一的“教育局办学”的模式,切实降低办学门槛,促进企业办学,促进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客观地说,我们目前的职业教育状况的确很不尽如人意,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也的确存在种种的偏见。但也应该看到,这种状况正在变化,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同时我还想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实际上是对自己今后的职业人生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定位。我一直赞同这样的观点: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没必要去和那么多的人去挤独木桥嘛,社会对各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无限的,如果能够发现并培养自己对某项职业技能的兴趣,走过去很可能就会进入一片蔚蓝的大海。如果过多地对现在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心存疑虑的话,等到问题都解决了,你想到的别人也都看到了,那时也许你所面对的是又一个红海了。许多情况和资料表明,国家正在下大气力发展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对于那些不大可能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大多数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成才之路,是一种有先见之明的明智抉择。况且,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质,主要并非靠别人教,而主要是靠自己去学,因此选择的决心和明确的务实态度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