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历坎坷的“万科”期待依然 在近期的《中国企业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万科归零”的文章,读后很有感慨。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中,万科地产以及它的领军人物王石,是当然的老大。它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具有勿庸置疑的影响力。我个人也极为推崇万科公司的企业风范以及王石本人的正直、勤勉、责任与洒脱,我的确觉得,中国有万科这样的企业、有王石这样的企业家,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然而,在过去的一年中,万科这样一支地产界基业长青的王牌军、王石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企业经营泰斗级别的人物,却遭遇到了一连串的重创。对这个经典案例的分析,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2008年是万科24年成长史中“非常特别的一年”。顺风顺水做了十几年房地产行业领袖的万科,在最近一两年间接连遇挫:所在行业在连续8年高速增长后第一次遇冷,企业更是接连遭遇“降价门”、“捐款门”和“质量门”等危机,品尝了从“行业标杆”到“害群之马”、从“道德优越”到“千夫所指”的痛苦、愤懑和挣扎、寥落。更残酷的是,2008年,24岁的万科遇到了成年后的第一个负增长。一时间,昔日优秀企业公民万科,其股东、消费者、同行、政府等多方面关系均产生裂隙。去年地震期间的“捐款门”事件,令王石的声誉跌落至低谷,万科形象也遭遇危机。“捐款门”事件之后,王石已经在公众视线中消失了将近一年。他说:“2008年把我的自大全部都打回去了。” 2008年,许多人认为“万科的王者时代”已经结束了,这家一直被视作“公司治理完善”、“高度透明”、“行业标杆”的企业似乎已无力再承担这些光环。但在沉默中走过漫长的2008年后,万科还是用业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尽管受累于行业,万科出现了首次负增长,销售额为478.7亿元,净利润为40.3亿元,分别较2007年下降了8.6%和16.7%。但是,万科的销售额仍旧是行业冠军,而且几乎是行业第二和第三名之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到2.34%,万科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美国房地产领袖帕尔迪用40年完成的“攻城略地”。得力于有效的降价策略,万科在行业中已经率先完成清理库存的工作。在全行业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下,万科手持将近200亿的现金,财务上可谓稳健。在目前国内上市的地产公司中,万科的市盈率为21倍,远远高于行业15倍市盈率的平均值。 从我个人的感情角度,我的确觉得过去的一年中万科地产及王石本人有些冤枉,比如关于“拐点论”的风波吧,作为一名地产界的老总,发表一些个人对市场走势的见解本来无可厚非呀,但就因为你不是一般战士,你是大名鼎鼎的王石。你的一句话就如同魔咒一般,让本来节节攀升的房地产市场,立马失去了支撑,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始终阴跌不止。近而惹的同行们恨得咬牙切齿,令减少了税收的地方政府官员们也怨声载道,即便是广大消费者们也并不买账、微词不断。还有那个所谓的“捐款门”事件,我也的确觉得王石没什么错,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如果能够像他们一样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中国的事情定会好出太多了。说句通俗的话,王石不过言语过于直白了,如果说有错的话,无非有些不够圆滑、有些不太合时宜了。就像“皇帝的新衣”中那个童言无忌的男孩,说了一些别人难以出口的实话而已。当然,教训肯定是深刻的,因为你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公民,去行驶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而在中国的国情中,所有人都不会把你看成普通人了。因此,对王石和万科地产这样的名人和名企,自然就要执行一套苛刻的标准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王石和他创办的企业万科地产所遭遇的这些挫折,同样可以视为是在履行着其另类的一种社会责任。比如王石的拐点论,客观上有助于使公众认清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其有关企业应该如何履行社会公益方面责任的言论,以及其后的一系列救灾的具体行动,实实在在地告诉人们,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和企业家应该具有的品格和价值取向;万科在全国地产界率先降价促销,有效化解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功不可没啊;即便是万科公司的质量事故,也从另一个角度警示我们,再优秀的企业管理也有短板,质量事故发生了,不能幸灾乐祸,而要切实负起责任来,亡羊补牢。作为一个年销售总额达到500亿元量级的地产巨无霸,在房屋建筑的质量上做到尽善尽美的零缺陷是不可能的。毕竟在万科地产的产业链条中,有着太多万科企业难以掌控的环节。但万科地产的可贵之处恰恰是,不文过饰非、不强调客观,而是积极面对、老老实实地为消费者解决问题。同时通过举一反三,意识到自己企业由于发展过快、管理水平跟不上的隐患,并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弥补。 我觉得,这一年的坎坷是万科作为中国极少可能成为伟大企业所必须要经历的成长历程,相信这种逆境的财富,更会有助于这个优秀企业向伟大目标的飞速迈进。对此,我们有理由予以殷切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