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企业战略

[复制链接] 2
回复
61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2-3 11:3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现在面临低迷的经济形势,战术方面真的不是我们企业家目前关心的话题,我们特别关心在战略上应该怎样定位。比如说企业继续扩张还是采取控制的方式,是在这个地方继续做还是转移到别的地方,是否要转行;在公司人员的取舍上,我们该采取何种策略。
  
  外挖业务高手还是内部培养
  
  我们成立研究所已经有6年了,研究的案例将近200来家,一个深切的体会就是我们中小企业本身压根就没有一套真正的管理设计,有订单我们就接,人手不够我们就招人,一个企业究竟该怎么管,究竟该怎么设置部门,究竟该怎么样设计流程,我们没有花多少心思。
  
  我认为,这场经济危机中我们的企业战略应该是向内而非向外,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除经营向国外拓展,管理也是向外:向外学别人方法,求别人的人才,自己不去培养,我觉得大家多年来一直是眼睛向外看,不看自己。
  
  向内的含义第一是我们应着眼于内部市场的挖掘。东京大学教授说我们对日本有一个误解,认为日本的企业是靠向外做起来的,其实日企真正做起来是靠国内市场,就像益力多,它已在日本国内做了几十年,才向海外扩展,有稳固的国内市场。我认为“向内不向外”从市场角度来讲,是和国家大的政策吻合的。
  
  第二,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外就是营销,内就是管理,目前的重点是从营销走向管理。丰田的精益生产就是因为发生了经济危机以后,被逼出来的,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已超过它们很多年,丰田只有靠节约、靠降低成本来跟美国竞争。现这种环境下,我们讲粗放型生存已不可能了。
  
  第三个含义涉及到公司人员,我们的团队从原来的求外向求内发展。我们以前的团队是招聘,或去挖去请,目前的危机下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我们要慢慢地从内部培养开始,中国的企业挖人很普遍,日本企业挖人是很少的。我不瞒大家,假如丰田的老板动了心思挖本田的人过去,那么将会在丰田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日本我问过他们,你们是否互相挖人?他说我们不可能挖,因为这个代价相当大,不是花多少钱,而是内部马上会对自己企业产生负面看法,这是非常糟糕的。
  
  我把美式管理和日式管理、中式管理也做了一个比较,我认为美式管理是比较注重规则的,而日式管理比较注重团队,比较强调规则,也比较强调忠诚度,中国式管理比较注重人情,这是不一样的地方。
  
  从商人走向匠人,感染你的喽啰
  
  我另外一个建议是公司老板们转换角色,由商人走向匠人。中国企业和日企相比,有的企业是商人做领袖,一谈就是并购、扩张、整合这一类词,但日本老板谈的是研发、创新,把这个问题认清对老板们有很大帮助,你要做做工匠,你也许没有工匠精神,但慢慢可以具备的。
  
  我在日本雅马哈看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做钢琴的现场,老中青三结合,老员工头发都白了,基本上占1/3,又有1/3属于壮年,再有1/3是年轻小伙和姑娘。我当时就琢磨,雅马哈为什么要形成这么一个比例?有人说是为了传承经验,我发现传承的更是一种精神。老工人在调钢琴的时候,他把自己当成一个艺术家,那种专注程度、那个神态就像是个艺术家,他会用这种热情感染周围的人,并代代相传,为了调一根弦,要摆正一个位置,全然不顾周围的人,不受影响。任我们在那个地方走来走去,都没有东张西望的年轻人。
  
  我们今天不管是到广州益力多,还是到广州丰田,你看到的却有一个特征:东张西望的人不少。中国人这个情况还不是一两天能改得了的,就是专注程度不够。
  
  现在这个时候,我们老板们并不缺钱,缺精神!缺精神上的一种执着、自信和毅力。我听说日本有一类人,他觉得自己产品蹩脚看不过去,宁可亏了也要做好。就像做家具的,木匠把家具做出来,挣多少钱是一回事,他总希望自己做的东西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这就是匠人精神。
  
  我们这个时候要相信精神的力量,经济危机不能靠经济去解决,只能靠精神解决。因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不是经济,而是人们普遍对消费现状失去信心。经济危机准确地讲,它也是一次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匠人精神,第一是热爱所做的事;第二就是精雕细琢。精益管理就是“精”和“益”两个字。在日本人的概念里头,你把它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概念。我觉得日本人有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不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
  
  老板也要顺应产业飘移
  
  我还有一个建议,关于企业的内力,我觉得这一波风波完了,你不要再期望着珠三角还有大量的加工业,还跟以前一样,到一个厂就看见几千人,从事一些很低级的加工活。
  
  这一次经济危机意味着产业转移,珠三角的运气很好了,走了二三十年。早就有经济学家预言过,这是很不正常的,在国外一般是十年左右,顶多二十年左右就要“飘”了,这个奇迹不可能再重演了———已经违反经济规律了,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不支持你这种幻想。
  
  如果你还搞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你就要考虑往外地迁移,就向内地转移,这是大趋势,政府已在这样做了,留下来的这些加工企业,我认为是靠高精尖,并不是说一定都去搞高科技,这个精,我认为是指精度、高度、高附加值,可理解成品质,然后,别人做不挣钱,你做能挣钱,就是你管理上的精,意志上的精。(作者:曾伟)
沙发
发表于 2009-2-5 15:55:47 | 只看该作者

感觉说的很不错,不过不知道是谁说的?

楼主能说一下吗?

板凳
发表于 2009-2-16 17:02:39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看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