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2日,由黎明主演的电影《梅兰芳》在全国上映,影片重现梅兰芳的辉煌和命运,想来会吸引不少观众的眼睛。 在京剧最辉煌的四十年里,“艳压群芳”,统领着梨园群伦的是梅兰芳;把京剧上升为一门艺术,并率先把它带出国门从而得到主流国家高度赞赏和尊重的,也是梅兰芳;以“优伶”之身侧身政治,并在去世后仍尊享荣耀的,还是梅兰芳。我们难免会在心里问一句:在人才辈出的京剧界,为什么只有梅兰芳能成为中国京剧的标志和象征,为什么只有梅兰芳能让今天健忘的我们想念和惦记? 梅兰芳的成功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运气好,但是同样的运气为什么别人抓不住?有人说他长得好,但是那么多长相俊俏的男旦中,为什么只有他留下了千古美名?还有人说中国人媚外,梅兰芳去美国走了一趟之后,“出口转内销”,所以他成了,但是为什么梅兰芳出国演出一次又一次,而别人却连去的机会都没有? 关于梅兰芳,有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 长相好所以受欢迎 梅兰芳的成功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运气,因为他崛起之时,正值新旧社会交替,这为他的戏剧事业带来了契机。 梅兰芳生在北京的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梅巧龄是中国第一代名旦,曾被慈禧太后赐号为“胖巧龄”,父亲梅竹芬也是旦角。梅兰芳八岁开始学戏,十岁开始登台,十七岁终以一出《玉堂春》艺惊四座。 梅兰芳的走红,与当时的时局有很大关系。民国之前,女子是不允许进入戏园的,她们看戏惟一的途径就是把戏班请回家,但是这种待遇只对有钱人开放,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是请不起的。清朝的覆亡,民国的建立,让女性获得了和男性一样在外抛头露面的机会,在娱乐短缺的年代,到戏园子里听戏就成她们惟一的选择。但是京剧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它的发音不是京腔京韵,而是湖广音韵,对于那些刚进戏园的女性来说,听不懂就成为她们当时最普遍的状态。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既然听不懂,那肯定是挑长得好看的捧,梅兰芳扮相俊美清丽,声音婉转清脆,在表演时又善于加很多身段、表情,很受年轻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的追捧。反观当时京剧界,大腕严重老龄化。须生泰斗谭鑫培已年过六十,青衣泰斗陈德霖比谭鑫培年轻,但也是奔六的人了,另一位有“通天教主”之称的旦角王瑶卿虽然不到四十,风华正茂,但也开始走下坡路。对于一群看热闹的年轻男女来说,这样一帮老爷子即使腕儿再大,唱功再好,要想让她们拍手叫好实在是强人所难。 所以梅兰芳红了,且声势直逼京剧界的“天王巨星”谭鑫培。 打败业内老大谭鑫培 1913年初夏,梅兰芳参加了一场名角齐聚的义演,谭鑫培也在邀请之列。按照行规,谭鑫培肯定是做压轴演出的,但是由于那天梅兰芳在别处有演出,轮到他该出场时,还没有赶回来。戏院老板认为没有梅兰芳影响不大,就把排在他后面的戏往前提。结果观众一看出场的不是梅兰芳,大为不满,站起来大声质问:“为什么梅兰芳不露?”场内秩序大乱,连谭鑫培出场都镇不住。戏院老板一看,赶紧派人去请梅兰芳,梅兰芳来不及卸装,就被连拖带拽地弄上了车,等他赶到戏院后台时,谭鑫培在纷乱中的演唱已接近尾声。 当时的京剧界是以生行为主角的,旦角虽然也有很红的演员,但他们主要是给生行配戏的。现在一个旦角抢了生行泰斗的风头,让谭鑫培非常震惊,但是震惊之后他更想弄明白:梅兰芳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台下的人如此疯狂? 在看了几场梅兰芳的演出之后,谭鑫培决定邀请他与之同台表演。这个决定在当时非同寻常,因为梅兰芳主要是被观众捧起来的,他的旦角身份未必能得到行家的认可,但是谭鑫培主动邀请梅兰芳合作,意味着他默认了梅兰芳的实力,这对梅兰芳而言意义重大。义演之后两年,梅兰芳和谭鑫培曾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打了一次擂台,结果梅兰芳在“吉祥戏园”的演出人满为患,而谭鑫培在“丹桂茶园”的演出,却上座寥寥,一片惨淡,这让谭鑫培备受打击。 一年后的1917年3月,谭鑫培去世,京剧界重新洗牌。梅兰芳此时23岁,正如日中天。除了自号为“国剧宗师”的杨小楼在实力上能与之比肩外,基本上没有对手。但是在人气上,梅兰芳要远远超过杨小楼。谭鑫培在世时,三人有过一次同台的机会,梅兰芳也是因为在别处有演出任务不能及时赶到,作为压轴的杨小楼提前出场,结果观众嘘声四起,场面一度混乱。杨小楼演出结束后,是一气之下甩袖子走人的。 再来看看另外三大名旦此时的情况:尚小云和荀慧生17岁,都刚结束学戏生涯没多久,年纪最小的程砚秋只有13岁,还未出师。同样,之后出现的“四大须生” 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和马连良,要么还是票友身份,要么处在倒仓期嗓音未恢复。他们中有不少人日后成名,搭的还是梅兰芳的顺风车。 老的老,小的小,这就是当时京剧界的基本格局。所以很多人说,梅兰芳占尽了天时地利,想不红都难。但是梅兰芳的走红绝不是单纯靠运气,他勤奋好学,肯下功夫,因此尽管被人称为“资质平平”,却一步步熬成了旦角中的N0.1。 梅兰芳到底美在哪儿 京剧的旦角主要有两个卖点:一是唱得好,二是长得好。一般而言,老青衣不在乎扮相,只要嗓子好,哪怕是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地唱也有人愿意听,但是青年旦角必须长得漂亮,用京剧的行话说,要有“样儿”,如果没“样儿”,很难走红。 梅兰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四大名旦”评选之后,王瑶卿曾针对四人的特色,各用了一个字进行点评,那就是“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在王瑶卿看来,梅兰芳之所以居“四大名旦”之首,除了年纪稍长,综合实力较强外,他的长相也助了他的一臂之力。 按照旦角的标准,梅兰少时的长相是不算好的,其中最差的,是他那双细长的眼睛。梅兰芳的眼皮老是垂着,经常挡着瞳仁,再加上自幼父亲去世,寄人篱下,见人又不敢说话,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低眉顺眼不敢与人正视的木讷相。梅兰芳的姑母曾用“言不出众,貌不惊人”这八个字来形容他,可谓是又爱又恨。但是男大十八变,梅兰芳过了发育期后,竟然长开了,且一天比一天好看,有人在形容二十岁上下的梅兰芳时,居然用了“水灵”两个字,可见前后相貌变化之大。 生活中的梅兰芳是一个翩翩美男,舞台上的梅兰芳却“比女人还女人”,他每次出场总是先声夺人,以美貌和漂亮的造型镇住全场。1913年,在上海寂寂无名的梅兰芳到上海第一次演出,引发轰动,用当时上海剧评家的话说,梅兰芳“扮相、嗓子和出台的那一种气度,过去我们是没有见到过的”。这次演出之后,梅兰芳回到北京,数家戏班为了争取他返京后的第一场演出,差点打起来。 因为扮相漂亮,当时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头语:“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方”。着名画家丰子恺当年对梅兰芳非常着迷,他于1942年第一次看梅兰芳的戏时,就被梅兰芳的出场给震住了。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在梦里,他竟然使劲掐自己的手。梅兰芳后来从天蟾舞台移到中国大戏院继续演出时,丰子恺跟去连看了五场。日后经过友人的介绍,他终于在梅宅与梅兰芳有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以一个画家的眼光如此赞美梅兰芳:“西洋的标准人体是希腊的维纳斯,按人体美的标准去衡量,梅郎的身材容貌大概接近维纳斯,是具备东方标准人体资格的。”梅兰芳的身体,则“是一台巧妙的机器,是上帝手造的精美无比的杰作”。 男旦与男色 男旦的兴起,与男色有很大关系,所以男旦最具争议的,就在一个“色”字。 明清两代,法律明令禁止嫖妓、狎娼,为了寻找“替代性出路”,官吏富商蓄养相公成风。因此,戏班里的男旦演戏之余,多在相公堂子挂牌营业,“以媚人为生活,效私娼之行为”。 胡文辉在《梅郎少小是歌郎》一文中说,“晚清京剧明星大都出身于这类‘堂子’,包括一代伶界盟主梅兰芳。”胡文辉认为,梅兰芳的成功,“并不单纯是表演艺术本身的成功。早年的梅郎形象,并非我们今天所想象的纯粹的‘表演艺术家’,而是当时颠倒众生的‘超级男声’中的一位。”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列举了很多史料进行佐证,其中提到,梅兰芳14岁在“喜连成”戏班时,认识了他平生最大的贵人冯耿光(字幼薇),“幼薇尤重兰芳。为营住宅,卜居于芦草园。幼薇性固豪,挥金如土。兰芳以初起,凡百设施,皆赖以维持。”近人荣孟枚在《延春室诗话》中也说:“时梅兰芳年十七岁,方在云和小班为子弟,君厚眷之,每招之侑觞。兰芳演戏于第一楼,余等往观剧,下装后必来温座(相公到场招待客人谓之温座)。” 关于相公堂子的这段经历,与梅兰芳合作了20多年的编剧齐如山在回忆录中也有涉及,他说他与梅兰芳书信来往之时,“相公堂子被禁不久,兰芳离开这种营业,为自己的名誉起见,决定不见生朋友。” 男旦以色事人,命运往往不济。小说《品花宝鉴》第18回曾对男旦的命运作了这样的总结:少年时丰姿美秀人说是兔;20岁后相貌蠢笨了还要搔首弄姿,则名为狐;到30岁后,嗓子哑了唱不成戏,便买些孩子教个一年半载然后让他们去赚钱,比猛虎还要厉害;到时运退了,只好在班里打杂,那时只得比做狗了。” 与众多沉迷堕落的男旦相比,梅兰芳是幸运的。他在出道时借助权贵迅速走红,之后却及时抽身,转而与文化名人交往合作。梅兰芳的身边围绕着一批有留学背景的文化人为其出谋划策,编排新剧,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留学欧洲的齐如山。正是在他的推动下,梅兰芳走上了对京剧进行创新改革的道路,这种创新与改革,让梅兰芳在气质上与一般旦角相去甚远,也让他与中国京剧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从“梅老板”到“梅博士” 梅兰芳是在国内征服外国人,然后再到国外征服外国人的。 在梅兰芳之前,西方人看不起京剧,也从来不进戏园。但是1915年,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因一次偶然看了梅兰芳的戏,便喜欢上了京剧。受他影响,来京的外国人都要去看梅兰芳的戏,并到梅家去拜访。于是,“游故宫,登长城,访梅宅,看梅戏”,就成为来京华人中流行甚广的顺口溜。 芮恩施离任时,曾经对为他饯行的总统徐世昌说:“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梅兰芳听后深受触动,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去美国演出一次。 这次美国之行,梅兰芳准备了八年。在这八年中,他的编剧齐如山早早地为梅兰芳的美国之行造势,撰写了很多有关梅兰芳和京剧的英文介绍并寄往美国。为了便于美国观众了解京剧,他还特别请来了大名鼎鼎的刘天华,把京剧的宫尺谱译成五线谱。译好后,刘天华拉琴给梅兰听,由梅兰芳一一指出不准确的地方再进行修改。由于此次赴美不为营利,只为沟通,因此所有的演出费用都是自费的。梅兰芳虽然演出酬劳高,但是由于日常开支很大,并没有多少积蓄。等他好不容易凑够了所需的10万银元,又碰上美国的金融危机,还要再加5万元才能成行。梅兰芳当时已是倾其所有,后来幸好他的一位朋友动用了在银行界的关系,为他凑足了剩下的5万元。 1930年的2月16日,梅兰芳在美国第49街剧院登上了美国的戏剧舞台。齐如山之前煞费苦心的宣传策略起了作用,美国人仿佛一夜之间就接受了梅兰芳的表演。之后的演出,两星期的戏票三天之内便预售一空,五美金的票价也被票贩子炒到了十五、六美元。美国人虽然听不懂梅兰芳在唱什么,但是被他的表演所打动。有一位女士三周内追着剧团到处跑,看了16场演出后仍意犹未尽,便按梅兰芳的年龄,在家准备了36株梅树,请梅兰芳破土种植,后取名为“梅兰芳园”。 梅兰芳在美国的访问历时达半年之久,他在洛杉矶的演出快要结束时,波摩那学院派人找到他,问他是否愿意接受该院的文学博士荣誉学位。梅兰芳怕遭人非议,不敢接受。齐如山劝他接受,因为“梅博士”的称呼总比“梅老板”好听。波摩那学院之后,南加州大学也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在半年之内,梅兰芳就收获了两顶博士帽。 梅兰芳一生多次赴外演出,其中一赴美国,三赴日本,一赴苏联,所到之处均引发轰动。因此,梅兰芳成为把中国京剧真正带到国外的第一人,也是那时惟一的人。仅这一点,就让其他人无法望其项背。 以优伶之身侧身政治 梅兰芳访美造成巨大之后,八年抗战坚决不为日本人唱戏,也成为他的一项重要的政治资本。 梅兰芳对于日本感情比较复杂。他跨出国门的第一场演出,就是受日本邀请的,而且规格待遇也很高。但是中日关系的复杂,又给他带来不少麻烦。 1919年4月底,梅兰芳一行30余人动身前往日本演出。抵达东京的第二天,中国政府的驻日代理公使为他举办了规模盛大的酒会,不但各国大使都在场,日本的首相和内阁也是集体出动。这样的“豪华阵容”让代理公使大为高兴,他说,“一个代办公使请客,最高的官员,外交次长可以到一到,总长就很难到的,此次内阁总理惠然肯来,可以说是史无前例,这都是梅兰芳的面子。”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他向国内外交部要求报销酒会开支时却遭到了拒绝,原因是为一个唱戏的人请客,没有先例。 梅兰芳从5月1日开始演出,大受欢迎。但是5月4日,国内发生了学生抗议巴黎和会将青岛的主权移交给日本的“五四运动”,一位学生给梅兰芳写信,让他赶紧罢演回国。梅兰芳因为合约在身,左右为难,后来他向日方提出折中条件,希望在5月7日这天停演一天,但是日方以票已全部售出为由,不肯答应。后来经过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梅兰芳可以继续演,但他必须摘下剧场内挂着的“中日亲善”的四字招牌。事隔五年,梅兰芳再次赴日演出,受到更高规格的待遇,很多市民都热情表示,希望梅兰芳留在日本演戏,不要再回国。 梅兰芳与日本的这种渊源,为他带来巨大的名望,也让注定他在抗战爆发后,无法避开日本人的纠缠。“九?一八”之后,梅兰芳为了避开日本人,举家迁往上海,后来上海沦陷,梅兰芳又避到了香港。但是后来香港也沦陷,梅兰芳无处可躲,便回到上海。回到上海后,日本人很快找上门来,但是无论是谁,无论开出什么样的条件,梅兰芳都坚决不肯再唱。为了让日本人彻底死心,他还蓄起胡须,以表决心。但是日本人不为所动,经常上门骚扰,梅兰芳自知躲不过去,便冒险“自残”,让医生为他注射了会导致生病症状的针剂。看到高烧不止、汗如雨下的梅兰芳,日本人无计可施,才不再纠缠。 八年不唱戏,换来了爱国的巨大声誉。抗战胜利后,在梅兰芳恢复唱戏的第三天,蒋介石携宋美龄前来听戏,并称梅兰芳为“爱国艺术家”,还题字相赠:“国族之华”,上款 “兰芳博士惠存”,下款 “蒋中正”。步入新中国,很多人都质疑梅兰芳的旦角身份,但是鉴于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坚决的抗日态度,毛泽东还是力挺他进入政协,成为首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开国大典那一天,梅兰芳还有幸登上了天安门。之后,他的职务不断增加,先后任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等职。 此时的梅兰芳已经是艺术家兼政府官员的双重身份。这一点,在“娼优吏卒”被视为下九流的中国,难以想象。从以“样儿”起家的男旦,到闻名中外的艺术家,再到日后的文化高官,梅兰芳用自己的苦心经营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所以从从十七八岁成名,到68岁去世,梅兰芳整整红了一辈子。 |
|